淺談幼兒教育中的數學教學論文3篇

  數學內在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發展幼兒數理邏輯智慧更具有特殊的價值。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就是利用數的這種特殊價值來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同時培養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日後的小學數學教育做好心理準備。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幼兒教育中的數學教學論文,歡迎閱讀!

  淺談幼兒教育中的數學教學論文篇一

  以前,對幼兒進行數學教學常常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幼兒學的教學手段,雖說也強調直觀形象,但幼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於是,我把傳授知識和智力、技能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幼兒在自己嘗試的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經驗和技能。

  一、提供材料,為幼兒創設嘗試的環境

  嘗試過程就是幼兒動腦、用手做做玩玩的過程,提倡幼兒自己動手去發現,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的嘗試材料:在活動區中複習練習組成、加減法、各種圖形、倒數繪畫、比較物體的厚薄、寬窄等材料,充分讓幼兒去發現操作,只是嘗試教學的物質的基礎,也為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奠定了基礎,讓幼兒在材料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探索學習。

  二、激發興趣,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在教師啟發下,幼兒往往對某一問題產生好奇心,這時,他們就有了試一試的願望,同時,幼兒嘗試的本身也調動幼兒情緒,激發幼兒思維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使之處於積極狀態,產生想學、愛學的願望。如:在學習《二等分》中,我請幼兒將一塊點心分成兩份,提醒幼兒應分得一樣多,他們對活動產生了興趣,敢於嘗試,積極探索,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也隨之潛移默化的得到了發展。

  三、嘗試中允許出現錯誤

  對幼兒來說,嘗試過程要比嘗試所獲得的結論更為重要,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是同他們自身的感知和活動來形成的。動手嘗試為幼兒提供了學習、尋找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機會。由於幼兒的發展不同,能力有強有弱,在嘗試過程中,我們允許幼兒出現錯誤,並正確對待他們的錯誤,調動各方面因素,促使幼兒能嘗試成功。如:在學習《二等分》活動中,幼兒將一塊點心分成大小不等的兩份,此時,我就及時引導他們:“兔哥哥、兔弟弟,都想把大的分給對方,這樣讓來讓去誰也不吃,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很多幼兒想出了把一塊點心分成相等的兩份,這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同時又讓幼兒得到了一次品德薰陶。

  幼兒學習數學依靠的是自己的經驗,而不是教師的經驗,我們不僅要用數學活動來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的特殊功能,還應努力挖掘數學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的一般性功能,要使數學教育真正為整體教育服務。

  淺談幼兒教育中的數學教學論文篇二

  數學是潛在美感很強的科學,正如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說的:“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從數學學習中體驗到美,特別是它的意念美,那將是比文學藝術更具魅力。比如我們用發現法教學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知識,用引導歸納法讓學生學會引伸、廣開聯想。當無限美妙的結論或巧妙的解法出自學生自己的發現之時,那種樂在其中之情就隨之而至了。因此發揮數學美的魅力,啟迪學生去認識它,擁有它,實在是百利而無一弊之事。只要我們在對每一性質、公式的推導而拓廣、對每一道習題的求解進行探索、對每一知識系統進行歸納整理中都留心做啟迪美的誘導,久而久之,數學學習也就成了樂於其事的美差了。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數學教學中的美育。

  一、感受簡單美

  數學現象和其它自然現象一樣是紛繁複雜的,呈現在天真的孩子的眼前是雜亂無章、難以捉摸的,然而當我們引導學生從中歸納、推理、比較、概括,通過思考而求出簡單明瞭的一條規律,或用一個概念、法則、公式清晰地表示出來,那會馬上使學生產生一種簡單整齊的美的情趣。

  二、體驗和諧美

  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畢達多拉斯指出:“美是由一定數量關係構成的和諧。”數學無論在內容與形式上都表現出統一的和諧美,通過它對學生進行陶冶,有助於造就和諧美的品質。

  數字的自身結構和相互關係就表現出一種和諧,如75008讀作七萬五千零八,而非七萬五千零零八,便是求得音樂美的佐證;100-25=17+□這樣的等式和1分=60秒這樣的換算式,本身就給人一種對稱、平衡感;1千米=1000米之類及x·y=K一定等比例關係,完全是合乎比例的協調與和諧;C=2Лг=Лd把幾者關係統一地表現出來,有一種統一的和諧美;各種符號表格,圖示線條及幾何形體,除展示形象的美外,也表現出內在的均衡、勻稱;法則、結語、定律除在表達上字字珠璣,不溶添減,給人以正確、規範、簡潔的美感外,更有一種抽象美感。對於這些,教師心中明白,在教學形式處理上力求完美、雅觀,對誘導學生向愛美的方向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數學教學讓學生體驗內在和諧美,主要是嚴謹的邏輯結構之美。教師提問、點撥做到準確、清楚,演示圖解做到直觀、明白,推導過程循著學生的思維過程,做到有條不紊、明晰可辨,則數學的學習近乎一種藝術的欣賞,妙不可言。

  三、領略奇異美

  成功的數學教學,總是讓學生不斷歎服於發現的掌握科學規律的新奇中,時時領略到一種探求奧祕的愉快感。如教學加法的交換律時,教師寫出兩個加法算式:60+70=130,70+60=130,它們結果為什麼相等呢?使學生感到驚詫,渴望探求新知。又如在教學“倒數”的概念時,教師設計了 × =5× = ×=1這樣一道題來讓學生填空,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教師自告奮勇迅速填寫完畢,並補充說:“誰能出幾道這類題,你隨時出完,我 都可隨時填完,不信誰來試試?”話音剛落,學生興趣十足地出起題來,結果正如教師所說的那樣。這是為什麼?學生感到奇怪,這樣學生就會奮起探測奧祕,在渴求的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倒數”的概念。隨著年級的升高、數學知識技能的積極,加上教師的有效啟發,學生會發現數學知識的神奇的內在 聯絡,數學的奇異美比比皆是。

  總之,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是寓樂於美的享受之中,寓樂於創造想象之中,寓樂於成功的喜悅之中,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到融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智育教學精闢德育培養為一體,一定能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均衡 發展,成為全面展的人才。

  淺談幼兒教育中的數學教學論文篇三

  幼兒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發展的最佳時期。不同學科的知識對促進幼兒智慧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學內在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發展幼兒數理邏輯智慧更具有特殊的價值。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就是利用數的這種特殊價值來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同時培養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日後的小學數學教育做好心理準備。

  一、數學與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為特徵的。就這兩個特徵而言,數學是很不適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及思維發展水平的一門學科。如果把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看作是單純地教給幼兒兒一些粗淺的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只滿足幼兒兒記住了一些數字,能表達某一概念涵義的詞語,那麼幼兒對數學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會失去教數學的興致。

  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影響兒童學好數學的一個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它還影響著學習態度和學習信心。幼兒時期是培養學習興趣、態度和信心的重要時期。有研究表明,成人對數學的厭惡和學習的失敗,常常是由於幼年期某個持殊的原因造成的。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它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和學習動機。只有當幼兒對某件事物或者某個活動發生興趣時,他才會積極地參加,主動地探索和自覺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態度和樹立信心的基礎。如果幼兒在最初接觸數學時就沒有興趣,學習的態度不積極,就很可能影響今後學習數的學業成績,導致在數學學習上的失敗。

  影響幼兒對數學興趣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學習內容不適合幼兒的接受能力,二是教學方法不適合幼兒的認知特點,三是教師對幼兒學習成績的態度。

  最能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是那些“使幼兒跳一跳能夠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在進行數教育的活動中,當幼兒能夠熟練地把一組物體按其屬性分成幾組以後,這時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學習活動就是比較各組物體之間的多少。讓幼兒在這些組中找出物體個數最多的,或最少的。這個活動實際上是把幼兒對事物外部物徵或質的思考引向對量的思考,使他們開始跨入數概念形成的歷程,這是幼兒思維的一個跳躍。

  幼兒在剛剛學會一種技能,或者理解一個概念後,有一種反覆練習這種技能,或反覆領會這個概念的強烈慾望,這時教師就為幼兒提供一組活動,以滿足他們的慾望,這樣更能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有一個四歲半的女孩,她對排序的小組活動,其主要原因是她有掌握排序技能,還不能理解序列中物體的傳遞關係,在幾次嘗試失敗後便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這時教師專門對進行了個別輔導,幫助她領會排的規則,引導她從相鄰的兩物體進行比較,逐步增加到在一個序列中對一組物體的比較,逐步增加到在一個序列是對一組物體的比較,幫助她排出了一個序列,使她很快領會了活動規則,理解了序列的含義。在教師走後,她復排出6次10個物體的序列,並在以後的數學活動中都積極地參加到排序的小組去活動。

  因此教學內容的組織要引起幼兒的興趣,第一,應選取適應幼兒的能力並具有挑戰性的知識或技能;第二,要為剛學會某種技能或概念的幼兒提供充分練習或動用的機會。這種練習或動用的機會應該是同類型

  經驗的不同情境。例如幼兒剛剛掌握了分類的技能,就可以提供不同的實物材料,讓幼兒從物體旬部特徵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分類,也可讓幼兒從物體的內部屬性進行分類,這樣不僅利於幼兒類概念的形成,而且可以促進類概念的發展,從而培養幼兒對數學材料的概括能力。

  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幼兒的學習也有影響。最能旨起幼兒興趣的教學方法是適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方法。在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往往只注意幼兒思維形象性的特點,而忽視幼兒解決抽象問題過程中的思維直覺形動生性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一般多采用講解、演示的方法,很少讓幼兒直接操作材料,這樣常常使幼兒在不理解的基礎上記住了一些數學語言或概念,這種沒有理解內涵的語言、概念就成為枯燥的記憶符號而使幼兒失去對數學的興趣。數學來自現實世界的抽象,它的許多概念及其屬性都可以轉化成具體的事物,成為幼兒可以操作的材料。幼兒在感知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再進行概念屬性的抽象。這樣獲得的概念對幼兒來說是能理解的,是有意義的,也是有趣的。例如10以內的自然數列可以通過以“1”為等差,遞增到10的擺放鈕釦來感知。

  教師對幼兒數學成績的態度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並不亞於內容和方法不當的不利影響。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一位老教師回憶她小時候學習數學的情景,在入小學前她已跟著爸爸學會了四則運算,也很喜歡數學。入學時一下就跳到三年級學習。在一次老師出了一道除法運算題要學生上黑板演算,在別人都不願意上去的情況下,她上去用小除法算出來了。可是,教師要求用大出發解題,並對他的解答做了否定說:“這麼笨,連大除法都不知道”,教師的這種態度極大的損害了老教師幼年喜歡數學的熱情。從此他對數學“告別”了,一上數學課就想逃課。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不管幼兒解答數學問題的結果如何,教師都不應給予否定的態度,鼓勵幼兒不斷探索,直到取得正確答案為止,在幼兒時期保護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對數學的積、好奇的態度比使幼兒得到正確答案更重要。研究表明孩子對於數學的態度和興趣在十一歲以前是至關重要的。說“我不喜歡數學”對成年人,通常都是在這個年齡時期就形成了這個看法,如果一個人不喜歡某件事物 ,他就會避開它,甚至於會害怕它。這就是形成了心理上的“阻滯”。孩子們對數學形成“阻滯”的事很常見,因此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中,一但幼兒接觸到數學,教師就要注意保護孩子的積極、好奇的態度,為他們日後進一步接受數學教育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幼兒可接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確定幼兒數學教育內容的一個標準就是有關數學知識的結構要與幼兒智慧發展的運算結構相互適應,同時能夠引導和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幼兒數學教育可確定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 集合和對應

  集合和對應是險地數學的兩個基本概念,他們對數學和邏輯的概念形成起著基礎概念的作用,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能夠用實物進行操作和運算,這正適合幼兒認識發展的水平。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舉法、描述法、圖示法,圖示法能直觀的表示一個集合。這種方法在幼兒數學教育中使用教多。

  一一對應是幼兒不用計數而能比較兩種物體多少的邏輯方法,它是形成等數性觀念的必備技能,並被運用在計數活動中。因此幼兒掌握一一對應關係是其數概念形成的基礎條件。

  二 數、技術和數的運算

  幼兒認識10以內的自然數和0,認識和書寫阿拉伯數字,掌握計數技能和10以內的加減運算是幼兒園數學教育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可以使幼兒在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同時獲得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 量與計量

  客觀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都有一定的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開始和各種計量打交道。如:物體的大小,走路的快慢,物體的距離等等。幼兒學習比較各種量可以正確的認識周圍事物,促進思維的發展。

  讓幼兒學習對各種量的比較,可以幫助幼兒建立序的概念。例如:比較一組棍子的長度,把它們按從短到長的順序排列起來。通常排序列比較事物的量還可以幫助幼兒理解量相對性,幼兒學習計量通常採用計量的方法,不使用通用的標準計量單位,而是利用各種自然物作記量單位來測量物體的長度、重量、容積。幼兒學習計量的意義在於運用數概念,體驗把整體分解成部分,和部分與部分置換的預算結構,從而建立測量單位體系的觀念,為日學習計量做好心裡準備。

  四空間與幾何形體

  讓幼兒初步認識一些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和一些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有助於培養幼兒具體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為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中出來讓幼兒知道這些幾體圖形的名稱和特徵以外,重點是幫助幼兒理解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

  客觀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都是以一定的空間形式存在著的,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鄰近、次序、分離、包圍等空間關係。理解和掌握這些空間關係是進行空間直覺思維的基礎,也是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

  在讓幼兒認識立體圖形時還可以結合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幫助幼兒從關係入手來思考事物之間的聯絡。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數學思維。

  上述這些內容只要我們採用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活動來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幼兒理解它們,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思維的發展。

  看過" 淺談幼兒教育中的數學教學論文"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