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缺失研究論文
蘇霍姆林斯基希望學生用各種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要培養出這樣的學生,並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做到的。教師要研究教學和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和微妙之處,需要有育人之心、博愛之心、求知之心、公正之心,以 心 育人。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缺失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缺失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綜觀中小學教育的發展狀況,反思中小學教育自身的問題,總感覺當前中小學教育欠缺一些東西,而這些欠缺制約了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影響了中小學教育的質量。文章就中小學教育中的缺失展開論述。
關鍵詞: 中小學教育 欠缺 尊重與順應
中小學教育是當前社會上最受關注又最受詬病的行業之一。最受關注是因為它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同時,這些年的教育改革大有風起雲湧、波瀾壯闊之勢;最受詬病是因為中小學教育發展的滯後與人民群眾對於優質教育的需求存在巨大落差。綜觀中小學教育的發展狀況,反思中小學教育自身的問題,總感覺當前中小學教育欠缺一些東西,而這些欠缺制約了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影響了中小學教育的質量。那麼,中小學教育到底最欠缺什麼呢?我認為,最欠缺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厚積與沉靜
時代在快速前進,社會在飛速發展,一切似乎都進入了“高鐵時代”,速度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社會瀰漫著喧囂和浮躁,教育同樣瀰漫著喧囂和浮躁,尤其是在中小學教育。因此,學會反觀尤為重要。
從學生的角度說,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接納、吸收、激發、融合、轉化、創造的過程,它有自身的規律性,任何一個環節都必須紮紮實實落實到位,才能達到學習目的,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說,必須注重積累、咀嚼、涵詠、品味等,必須厚積,必須以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訓練為核心。學生的學習如同蠶吃桑葉,需要一個慢慢咀嚼的過程,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可能將其葬送。如果我們僅憑一相情願硬性“拔高”的做法使其提速,則只能違背客觀規律,打破過程的平衡,結果就會導致事與願違,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須有一種沉靜的態度,必須尊重學習的規律,尊重學習的科學,不能一味追求速度。
從教師的角度說,教育是一種對物件的基於先期經驗的積極的強力的影響行為,它可以是有明確指向性的“教導”,也可以是寓於行為動作的“引導”,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示導”,還可以是旨在啟智的“開導”。因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不是施者和受者的關係,而是互動感應的滲透關係,甚至可以是“共生”關係。而教學過程則是一種基於交流的面向學生的思維與品質的激發活動,它是把“教”與“學”整合為一體的“整體”活動,不能拆分,不能偏斜,否則,就達不到教學目的,實現不了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不是傳統理解的雙邊關係,而是一種相互作用的“滲透”關係。這種關係均衡但不“平等”,因而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導”對於“滲透”的效果具有最直接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應處於一種相對“強勢”的地位,這種“強勢”在“滲透”中決定著“導”的方向和效果。然而,教師的“強勢”地位不能替代甚至控制學生的“弱勢”狀態,相反,而應該“同情”並“吻合”學生學習的“弱勢”實際,因而,教育應該是尊重學生學習狀況並與學習狀況同步的活動,不能急躁,不能憑主觀願望一廂情願地加速。
高考的壓力,新課標的頒佈,素質教育的推廣,似乎為教育“提速”提供了契機和理由,造成當前中小學教育界充斥著一種貪多求快的心理。然而,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花樣翻新的教學模式,在當前的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到底創造了多少實實在在的“輝煌”成績呢?有多少意在“提速”的教學改革是真正成功、真正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的呢?喧囂和浮躁不是教育應有的內涵和形式,飯要一口口地吃,事要一步步地做,不是什麼過程都可以省略的,也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提速的。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告訴我們“樹人”是一項慢工,揠苗助長要不得。
二、尊重與順應
尊重是指對教育物件的尊重,對教育規律的尊重,對社會和時代的尊重。
教育應尊重中小學學生的認知特點。中小學生處在生長髮育期,心智的發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樣,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和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說,教育活動違反科學的加速加壓,就會超越學生的承受能力,迫使學生疲於應付應接不暇的所謂的有用的知識,這就勢必導致學生學習的困難和厭學情緒的產生,從而傷害學生的學習熱情,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說,教育活動的速度和頻率要與學生的心智發展同步,才能與學生的成長諧調。不管什麼樣的改革、什麼樣的模式,都應該放在尊重學生自身生長髮育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出實效,真正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而當前教育的實際情況是,打著科學的旗號,打著優質教育的旗號,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學生的能力狀況、發展需要、興趣愛好與特長差異等,使得尊重學生髮展的口號很難落實。而教育資源的區域性不平衡則更使這種狀況令人擔憂。教育應尊重中小學學生的人格特點。
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我們要與學生平等相待,不能對學生隨便批評。只有我們對學生尊重,學生得到老師的尊重了,他們才會尊重老師,願意學習這個老師所傳授的各種知識。用師愛鑄就崇高的師魂,在教育中要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如果我們把學生當成天使,那麼我們就生活在天堂,工作起來就很輕鬆,很愉快。
尊重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就高中生來說,他們大多在15歲19歲之間,世界觀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識接近成熟,獨立性和自覺性已達到較高水平。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想的解放、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意識的增強,無不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進入高中後,學習生活已不同於初中時期,知識的豐富、視野的拓寬,使他們顯得更“成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更強。這個時期尤其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理解和尊重。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尊重教師,教師的教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
尊重學生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尊重學生是教育的一把鑰匙,教育需要尊重,尊重能產生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創造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倍加呵護。”這種呵護就是愛。愛的力量是神奇的,這種力量如無聲的春雨在不知不覺中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它可以撫慰孩子們受傷的心靈,可以幫孩子們找到自信。教師要用一顆愛心關注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找到快樂,找到自信。 教師尊重學生最重要的是對學生寬容,對豁達,同情那些天賦不高,在生理上有缺陷的和學習成績差或犯了錯誤的學生,用同情心喚醒他們的上進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感,排除他們的煩惱和悲傷,用熱情和溫暖鼓勵他們充滿信心地學習和生活。
教師尊重學生,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我,不是學生消極悲觀自卑,而是外界作用的結果。所以,要多對學生說“我希望、我建議、你覺得、你能行”,多給學生鼓勵和尊重,讚揚和獎賞,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快樂和幸福,感受到成功後的喜悅和驕傲。教師尊重學生,要做到客觀公正地看待學生,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並精心地呵護與引導。教師尊重學生,就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教師尊重學生,就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他們;教師尊重學生,就要把熱情的話語傳遞給他們,把和諧的微笑送給他們。
對教育規律尊重,就要關注教育的特別性。它不是創造產品的實體產業,也不是經營商品的經貿公司,它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一項事業,同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從根本上說,要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與它的教育發展程度成正比的,這就是規律。又如,教育為人類社會所共有,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或不同的社會裡有不同性質,這主要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即受經濟政治制度決定的,這也是規律。再如兒童的年齡特徵是進行教育和教學的依據,而教育又能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這也是教育規律,如此等等。唯物主義認為,這些規律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唯物主義承認教育活動的客觀實在性,也就承認教育規律客觀存在的實在性。
教育規律也可以稱之為“教育”學生的固有方法,正如一切道理皆有規律可循一樣,現行中國的高考制度,也越來越遭受人們的質疑,正如廣州教育局局長在教育論壇上語出驚人的發言:“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和工廠出來的乒乓球一樣,每個都一模一樣。”教育既是有規律又是無規律可循,孔子曰:“因材施教。”古人向我們闡釋一個教育規律在教育學生方面是毫無規律可循的,如果各學校所有的教師以固有規律教育學生,中國教育便永無成功之日。
對社會和時代的尊重,就要關注教育的社會性。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發揮教育的社會政治功能。《學記》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漢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對賢良策》中,總結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向漢武帝提出建議:“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我們的學生最終是要面對社會,因此我們的教育不要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和教育的表面。我們的教育要讓學生能真正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而不是僅僅有一個高分,僅僅是一個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