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影視創作中的聲音運用論文

  影視作品中的聲音豐富多彩,聲音在影視創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影視創作中的聲音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影視創作中的聲音論文篇1:《淺談聲音在影視創作中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摘要:電影和電視 發展到現在,影視作品中的聲音豐富多彩。創作者已經越來越注重聲音在電影電視的運用,在人們的印象裡,那些優秀的配音,悠揚的 音樂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每每提及總是激動不已,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創作已經佔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關鍵詞:影視創作;聲音

  聲音,是聽覺 藝術的物質構成材料,是寓有藝術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的物質媒介。影視作品中的聲音是影視“聲畫藝術”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區別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徵之一。影視作品中的聲音豐富多彩,但目前對聲音的分類方法並不統一。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的孫欣在其《影視同期聲錄音》一書中按照《電影藝術詞典》與《 現代影視技術辭典》中對聲音的分類方法,認為影視作品中的聲音分為語言、音樂、音響三大類。我認為這種分類應是比較清楚和全面的。音效在電影、電視中主要起到增強畫面形象的真實感、豐富生活資訊、烘托氣氛、擴大視野和加強畫面表現力等作用。

  電影走過了百年的 歷史,經歷了“戲劇的電影”、“文學的電影”、“畫面的藝術”,終於走向了“視聽藝術”的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個有趣的現象,是當初曾激烈反對過聲音的電影,如今高度重視聲音的運用。八九十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電影業借高科技的威力,以炫人耳目的視聽效果再度復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環繞聲的使用,它以無以倫比的感染力徹底征服了觀眾。實際上,聲音是一種有效的可以在人腦中形成空間形象的手段。在影視製作中,我們可以用它來表達和揭示影視主題。

  一、在影視藝術中,人聲作為一種造型手段,與視覺造型相結合,共同參與著影視審美價值的創造。在影視製作中,我們可以用它來表達和揭示影視主題。就聲音而言,當我們一提到電影《大話西遊》周星馳那段經典對白“曾經有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後來才後悔,如果上天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講三個字:我愛你!如果一定要在這份愛加上個日期,我希望是一萬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且被人們頻頻用作互侃的玩笑。而就音樂而言,它的表現力幾乎是無限的,它可以表情,亦可以表意,或者表達某個情景和場景。通過人的耳朵和大腦,原本看不見的音樂可以轉化成人的視覺,而且視覺所展現的場景隨音樂的變化而變化,就如電影畫面的移動、切換、轉場一樣。音響是比音樂更具形象性的聲音,它的空間造型比音樂來得更具體、更真實、更易把握,例如,汽車的喇叭聲,大海的潮水聲,颳大風和吹微微細風的不同風聲,自由市場鼎沸的人聲等,當人們一聽到這聲音時便會聯想到它所對應的場景。一般講,音響會增強畫面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如果將一種音響載入在另一畫面上,那麼畫面原有的空間就被大大擴充套件了,畫面的意義也更加豐富。例如,畫面是舊社會一位十八九的女孩在大街上賣身葬父,而畫面外傳來的聲音是同情聲,還有嘖嘖的譏諷聲。雖然在畫面上看不到這些發出不同聲音的人,但在觀眾的想象中這些人是在圍觀著這個女孩。

  而在這裡由於同情聲和嘖嘖的譏諷聲的運用,畫面的空間被擴大了,使這個賣身葬父的女孩的這個畫面中不再單調而是豐富了畫面的內涵。從上述例證中可以看出,聲音不但具有創造畫面形象的能力,而且如果將特定的聲音載入或賦予某一畫面上,那麼畫面原本具有的意義和內涵不但被豐富了、生動了,而且也可能被改變和修飾。

  二、在影視聲音中,除了空間上的造型作用外,聲音還可用來對畫面的表現進行補充和豐富。一段好聽的旋律,在人們心中喚起的聯想可能比一幅畫面所喚起的聯想更為豐富和生動。因為音樂更具抽象性,它給人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富有理性的美感情緒,它可以使每個觀眾根據自己的體驗、志趣和愛好去展開聯想,通過聯想而補充豐富畫面,使畫面更加生動、更富有表現力。音樂不但具有空間上的造型功能,而且具有很強的表情功能,這種表情具有強烈的感情和情緒色彩,這是畫面所無法表達的。在影視製作中巧妙地利用音樂的表情作用,可以激發觀眾的觀看興趣,調動觀眾參與片中情節、內容的積極性。例如像《卡薩布蘭卡》,還有《畢業生》中的《寂寞無聲》,都是大家一聽到這熟悉的旋律馬上回憶起這經典的影片內容,以及影片所塑造的經典人物。  儘管聲音具有與畫面相同的造型和表意功能,但在表達方式上與畫面卻有很大不同。這些不同點首先表現在聲音不能準確地表達某一具體場景或事物。例如,我們無法通過一段 音樂準確表達出布達拉宮的外形、色調和建築風格,而一幅布達拉宮的靜態畫面卻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一點。即使我們用語言來描繪它也不如這幅動態畫面來的直觀。可見,聲音對於事物或事情的描述具有不準確性和寬泛性。人們聽到一段音樂時,只能說“它聽起來像什麼”,或者說“我從中感到了什麼”。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感覺和經驗理解音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感覺和經驗理解音樂,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音樂形象描述出來。其描述的細節會因人而異,千差萬別,但描述的意境和情感卻驚人的相似和雷同。

  三、聲音在表達形象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影視製作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和獨特的表現力。在影視片中運用聲音表達和渲染主題美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表現戰爭題材的作品中最逼真的一部。片子在一開始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一場中,用驚心動魄的音響效果把戰爭的殘酷、慘烈表現的淋漓盡致。看過此片的人們很難忘記那子彈攝入水中、打進肉體的可怕效果。導演和音響設計人員還兩次使用了“主觀音響”的手段,一次是登陸作戰中,一次是在橋頭遭遇戰中,刻畫人物在恐怖的戰爭場面中無法忍受處於短暫“失聰”狀態的心理感受,本片的音響運用不但使觀眾加強的對畫面難忘的效果也起到了揭示和深化統一主題的作用。還有在運用聲音調動觀眾情緒,相對於畫面而言,音樂是最能調動人的情緒的工具。在某些情況下,用音樂進行氣氛的營造和渲染比用純粹畫面更有效,更能抓住觀眾的心理。在電影《泰坦尼克》的結尾導演使用了該篇的主題曲《我心依舊》不但恰當地表現了電影主人公處在那種環境下的複雜的內心世界,而且調動了觀眾的情感,使影片主題和人的精神得到昇華。

  在《泰坦尼克》中,這段音樂被幾次用到,正是由於巧妙地運用了具有高潮有帶有一些傷感的樂曲不但實現了故事情節上的過渡和轉場,而且將主人公傑克和露絲在泰坦尼克號這艘輪船上發生的短暫但是刻骨銘心的愛情得到了昇華,也表現出了傑克為愛犧牲的偉大、露絲對傑克的無限懷念對往日美好時光的無限留戀和對於失去傑克的無限痛苦,並把這份痛苦化作生存下去的勇氣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比任何人為的表演、痛哭、解說都來得簡潔、巧妙和含蓄。

  四、當然,我們在影視製作中不能過分地誇大聲音的作用。畢竟,任何影視製作都是以視覺畫面為主的編輯 藝術。只有當我們對影視表現的各個元素的特性有所瞭解掌握後,我們才能在影視製作中 科學地運用這些元素,併發揮它們各自的表現優勢。聲音的特性及其巨大的應用潛力還有待我們在實踐中認真探索和研究。

  參考 文獻:

  [1]張鳳鑄.音響美學.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李南.影視聲音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影視創作中的聲音論文篇2:《淺析影視廣告中的聲音藝術表現》

  摘 要:聲音藝術在整個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聲音藝術創作結合影視廣告的創意表現傳達給目標受眾。隨著21世紀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各種性質的聲音藝術作品都可以轉化為計算機資料的形式進行記錄和傳輸,這為影視廣告中的聲音創作藝術活動又尋找到了新的創作空間。

  關鍵詞:空間;運動;誇張;聲音設計

  影視廣告聲音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人聲語言、自然音響和廣告音樂。這三部分共同構建起了影視廣告的聲音形象,樹立聽覺識別系統對廣告訴求主題的表達、品牌重要資訊的傳遞以及廣告資訊的滲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影視廣告中的聲音元素及特點

  影視廣告媒介中的聲音體系按聲源的特點可分為三大類:人聲、音響、音樂。包括以語言形式呈現的對白、旁白、獨白、解說詞等人聲體系以及背景音樂、廣告主題音樂、廣告片的標版音樂和廣告歌曲組成的音樂體系。影視廣告中的如旁白、解說詞、廣告語等人聲語言形式傳達直接資訊,而影視廣告歌曲能襯托畫面氣氛,配合情節渲染、烘托視覺形象。現場的真實性,音響與畫面的配合能起到很好的烘托氣氛影響受眾心理的作用。

  影視廣告對於要表達的主題內容需要用簡單明瞭的語言來闡述,還要做到在短時間內準確地傳遞有效資訊並借反覆播放達成記憶。廣告語創作必須生動形象,更要概括、精闢且有重點。對白不應採用過多的臺詞,語速也應當根據不同的廣告目標而進行調整。廣告片中針對人物對白不應該過於複雜,對話為主導會妨礙發揮其它視聽因素的表現。對話太多不僅會奪畫面,並且限制了運動,因為有對話的人物必定運動空間小。此外,影視廣告中對於人聲的設計,並不是僅僅只是要人物說的話傳達什麼資訊,而是對其聲音特質的音色來識別人物,表達一定的品牌性格或影響受眾。所以要對錄製的人聲進行處理,其目的就是讓聲音變得更清晰,強化聲音的質感,使其在繁雜的背景中突顯出來。如渾厚的男中音“鶴舞白沙、我心飛翔”;“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充滿稚氣的童音“你旺,我旺,大家旺”;清新可人的女聲“大寶,天天見”等等都是聲音形象設計的成功案例。

  廣告中出現的聽覺形象的設計必須與畫面統一,聲音形象應在廣告主題的情緒、氣氛、形象和節奏上要保持與畫面的和諧統一。在一定時期的廣告目標中使用一個型別的廣告音樂,以特有的語言、音樂、歌曲、自然音響及其特殊音效等聲音形象建立起品牌識別系統,能幫助其建立起更清晰的品牌形象,在一段時間反覆播放,使得音樂深入人心,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如1998年,百事可樂推出的一系列的營銷舉措,其中運用名人廣告,是它的一個重要傳播手段。1983年,百事可樂與美國最紅火的流行音樂巨星邁克爾.傑克遜簽訂了一個合約。在香港,百事可樂推出張國榮為香港的“百事巨星”。1998年1月,郭富城成為百事國際巨星,而王菲為百事拍的廣告片同樣以“渴望無限”為主題, “渴望無限”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體現。其中聽眾的傳唱,得益於音樂的傳播與流行。後來又推出“足球―噠噠噠篇”,在不同的地區分別使用韓國的rain、美國的克里斯汀娜,以及一系列的足球明星分別做了幾組廣告,但是選用的都是同一種廣告音樂的不同器樂演繹,將百事可樂與強大的地域文化背景相關聯,剖析年輕人品牌的消費心理。當短暫的廣告片中出現不斷重複的同一音響元素,起到加深觀者記憶的作用,通過一個單元或一個系列的音響合力完成最終的價值傳遞,引發觀眾領悟其品牌含義。百事的音樂營銷成功正在於它感悟到了音樂的旋律、節奏都是與消費者溝通的最好語言,而且更容易被識記住,這樣,品牌的理念也就自然而然深入人心了。儘管不同廣告受眾的的知識結構、情感認知、個性喜好都有所差異,但廣告影片以反覆性形成印象,通俗易記、旋律優美的音樂與視覺形象相比,更易使人產生印象。

  二、聲音製造畫內畫外空間

  ***一***自然音響創造真實環境與特殊氣氛

  廣告片中,包含各種音響體系,在真實環境的塑造、特殊氣氛的營造上有著重要作用。如廣告片中出現的城市車水馬龍的噪音,娛樂現場觀眾的吶喊聲,自然景觀中出現的波濤聲,交代節日氣氛的時候出現的鞭炮聲等,具有聲音質感、多層次空間感的音響形象才造就了影視廣告中的時空,讓觀眾能身臨其境。同時,在影片開場暗示性的音樂中,高調的音響會象徵一種緊張感,輕鬆活潑的音樂能暗示廣告的輕鬆情緒基調,低頻率音響則較厚重、神祕,用來強調莊嚴、肅穆的場景,讓人感覺沉重。此外,音量的大小、節奏的快慢也能象徵喻示或緊張或內心舉棋不定的情緒內涵。此外,適當的畫面還可以使用無聲的效果。

  此外,音響在表現方式上以誇張的表現手法呈現,,能起提升聲音質感、渲染情緒的作用。在廣告片中,許多聲音由於其微弱的響度而不能真實準確地傳達象徵意義,因此要藉助誇張的手法來表現音響。如鐘錶的走動聲、汽車發動機的聲音、人心臟的跳動聲、吃薯條時的獨特清脆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通過誇張放大來達到聽覺目的。這種聲音不是自然音響的再現和簡單重複,而是根據主題表現的特殊需要所進行的再創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誇張的聲音能夠引導觀眾產生條件反射。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在《電影的本性》中曾這樣描述:“一般地說,耳熟的聲音總會在內心喚起聲源的形象,以及通常是跟那種聲音有關聯的或至少在聽者記憶中與之有關的各種活動的形象,行為的方式等等。”聽見咬薯片的聲音之後就想象到自己吃薯片的味覺,聽到時鐘滴答響就能體會緊張的氣氛,如雪碧廣告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喝完後清新爽口的聲音等等亦能讓人感受到清涼的感覺。早期可口可樂的開啟瓶蓋的“撲哧”聲等等,都是被強化了的聲音,刻意突出聲音的質感,影片由此就可以借這些誇張的聲音表現來塑造商品形象和表述產品功能特性,讓觀眾產生購買的慾望。

  ***二***音響體系擴大畫框外空間想象

  聲音能擴大並延伸空間,製造畫框外想象,還能加強畫面表達效果、輔助畫面表達、連線畫面。馬賽爾・馬爾丹在《電影語言》中指出:“音響也是畫面的一項決定性元素。因為它補充了畫面的表現,重現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人和物的環境:事實上,我們的聽覺在任何時候都容納著我們周圍的全部空間,而我們的視覺每次卻只能波及六十度,甚至在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時,只有三十度。”畫面音響系統可以再現時空的真實,也可將螢幕上有限的空間擴大延伸到鏡頭之外。聲音自身的空間特性造就了聯想空間的可能性,加強了空間的質感。如,畫面中一女子在空曠的地方,而聽到的是澎湃的海浪聲,觀眾可以想像這會是在海邊;同樣一個畫面,若畫外傳來的是林間風聲、鳥鳴聲,觀眾可以想像這是依山傍水的地方;音響通過選擇一些具體的聲音形象來傳達情緒、意境。聲音的遠小近大,能突出現場感。聲音的漸遠,隨著鏡頭中事物的移動,會使觀眾產生情景移動的感覺。聲音在廣告影片中具有製造“畫內”和“畫外”外想象的功能,尤其在塑造畫外空間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能創造影視中的立體幻覺,由此能延伸畫外空間,藉助畫外音擴大畫面的資訊量。在影視廣告創作的過程中,如果受到一定的場景設計或者時長制約,也能通過聲音彌補畫框外的空間。

  三、小結

  影視廣告的資訊接受是靠人的耳朵和眼睛去感受認知的,準確有效、和諧統一的畫面和聲音是造就廣告片的完整資訊的關鍵。聲音傳播資訊要優先於電視畫面的到達資訊,聲音可以讓人產生直接的反應。成功的影視廣告,離不開好的聲音設計,創作的廣告歌曲如果辨識度高,既能完成廣告主題傳播的目的,也能讓廣告生命力更久遠。各種聲音元素如果能合理地應用於影視廣告的創作之中,能使影片聲音的內容更加豐富,使影視廣告的觀賞性與藝術性達到完美的結合。

  參考文獻:

  [1]馬賽爾・馬爾丹著,何振淦譯.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6月.

  [2]周傳基著.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年7月.

  [3]奇格弗裡德.克拉考爾著,邵牧君譯.電影的本性.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影視創作中的聲音論文篇3:《“含蓄”在影視作品聲音中的應用》

  摘 要:“含蓄”是中國古典美學和詩學的核心範疇之一。是提高作品藝術性的最不應被忽視的重要的基本藝術規律之一。影視作品中我們要充分運用這一規律來指導我們的創作。電影與電視是畫面和聲音的複合藝術。不能過分重視畫面,而忽略對聲音的設計,以至影響了視聽藝術的完整性。

  關鍵詞:含蓄 聲音 意境 含蓄美

  何為“含蓄”二字? “含,銜也;蓄,積也。含虛而蓄實。[1] “含蓄”就是實與虛、有與無、顯與隱、言與無言、有限與無限、區域性與整體、……的矛盾與統一。中國藝術趨向於體驗其靜態的“統一”,追求心靈的釋放和自由感。

  “含蓄”是中國古典美學和詩學的核心範疇之一。它既是漢語詩歌的一種美學風格,也是一種美學形態;不僅如此,中國古典詩歌的其它美學型別、美學風格也大都要求含蓄。不把話說絕,不把意思表達盡,一切都在調動鑑賞者的主動性,藝術不僅僅是現成的作品,它是有待於鑑賞者來填補的空白。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才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說白了,說明了就不美。美的體驗應是一種悠長的回味,美的表現應該是一種表面上不聲張的創造。所以含蓄是提高作品藝術性的最不應被忽視的重要的基本藝術規律之一。

  電影與電視是畫面和聲音的複合藝術。不能過分重視畫面,而忽略對聲音的設計,以至影響了視聽藝術的完整性。

  聲音在影視中可分為三種:人聲、音響、音樂。他們在影視中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也可豐富作品的內涵和外延,產生含蓄的美。

  所謂人聲,主要是指由語言***如對白、旁白、獨白等***構成的具有理性內容的聲音。語言是自我表達和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和工具。在影視中,精闢的語言的運用也會產生含蓄的美。下面我就簡單進行一些分析。

  一、人聲

  語言是有表情的

  在影視表演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從話語中聽出來。俗話說“聽話聽音”。這“音”就是寓意語言的表情。比如《新上海灘》中馮先生,他的話說出來擲地有聲,對手下人說話和對程程說話就截然不一樣。對稱程的話中可以聽到他對女兒的愛意和疼愛。電影理論家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中指出:“人的語言不僅是講給某些聽眾的進度報告,而且也是他們情緒的一種自然的表現。”語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它能準確的體現人物的文化素質和性格特徵,語言的表情更能開掘出人物內心活動的微妙變化。

  語言的弦外之音

  按照常規的解釋,出自人口的話語才能算作語言。但是,人們最想聽的、也是最耐人尋味的卻是那些聽不見的語言,也就是潛臺詞,也可以解釋為語言的弦外之音。弦外之音,內涵豐富,別有所指,它更真、更深、更耐人琢磨。

  在《大校的女兒》裡彭澄在西藏的時候作了一首詩:《墓地裡只有一個她》。

  這首詩很美,表達了一個女兵在西藏想報效祖國的壯志。傳說在那片墓地裡全是男同志,這些支藏的女兵在說自己犧牲時是怎樣的情形,在這樣的背景下彭澄作了這樣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對先烈的敬仰和懷念,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報效祖國的決心,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反映出了在和平年代軍人的偉大和無私,從而讓人在心底不覺產生出一種由衷的對軍人的敬意。在整部電視劇中,以小見大,折射出劇作者的立意和審美理想。

  二、音響與音樂

  在電影理論家認為,電影音響在強化電影空間的深度感和廣度延伸***即由畫內空間向畫外空間拓展***方面的作用,以及電影音響在由營造現實空間的氣氛、表明敘事空間的特徵,以及提示由現實空間***直覺空間***拓展到意識空間***幻覺空間***或在意識空間保留現實空間的某些特徵等方面所起的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音樂也將提高和增強整部影片的節奏感。

  1.擴充套件畫外空間

  無論是電影銀幕,還是電視銀幕,都要受到四周邊框的制約。畫面的形象只能止於畫框的邊緣,畫框之外的事物就看不到了。聲音則不受畫框的限制,銀幕上沒有的形象發出的聲音照樣可以出現,觀眾也不會感到突兀。

  2.營造氣氛和渲染情緒

  通過對音響的獨特設計和運用,可以增強對環境氣氛和人物情緒的渲染,並將其提升到飽和狀態,加大音響的能力,令觀眾參與其中,為之激動、感奮,或為之悲痛、落淚,以達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

  在影片《太陽照常升起》中,姜文和一群孩子在山裡瘋跑,打獵的場景,我認為這一段音響處理的很好,在美麗的畫面中,傳來孩子天籟般的笑聲,槍聲。在電影中我從來沒有聽過如此好聽、動人的槍聲。那種槍聲好像是大夏天吃了9副檳榔順氣丸,爽,爽,除了爽還是爽。伴著他們的腳步聲還傳來了類似於《鬼子來了》裡的背景樂,很有節奏,正好配上孩子們的高興的腳步。給人一種他們就是這山上可愛的強盜。愉悅之情無法言表。

  3.開掘意境

  有些導演對影片意境的開發,常常注重畫面的表現力,而忽視聲音這一表現手段與之相匹配。其實對聲音運用得當,和畫面配置貼切,則可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達到更為理想的境界。

  在義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拍攝的影片《卡比利亞之夜》中對結尾場面的處理,就是運用音響,通過樂器聲、歌唱聲、歡笑聲、呼叫聲、車聲、人聲,混合成一股交響的熱浪,撞擊著心灰意冷、已經身臨絕境的卡比利亞的心靈。

  4.寂靜

  貝拉.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中指出:“靜也是一種聲音效果,但這只是在能聽到聲音的情況下才如此。表現靜是有聲片最獨特的戲劇性效果”。

  這種寂靜聲音的運用也會給作品帶來非凡的意境。同時運用恰當也能體現作者的心境。在這裡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學效果。在霍建起導演的《暖》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安靜的處理。暖用小武生送給她的小鏡子照著吃桑葉的蠶,小鏡子晃來晃去,一會兒又照照自己害羞的笑了。此時四周很安靜,只有外面的雨滴聲。顯得很愜意,也反映出暖此時心裡美好的回憶和對未來的美好暢想。在井和去暖家的那場戲中,也是幾乎沒有聲音。沒有對話、沒有音樂。也正是這樣的處理,作者巧妙的表現出來三人見面時的彼此的不自然和尷尬。同時這樣處理也是符合實際的,啞巴的世界裡沒有聲音,和他一起生活的暖和孩子也都習慣了無聲的世界。井和的突然到來,各自也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安靜在此時是最好的表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