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論文3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突出小學生的特點。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論文,歡迎閱讀!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論文篇一

  數學課程中 “解決問題”教學,把解決問題寓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發現並提出問題,然後利用有關知識經驗,通過學生的探究和教師適當的點撥指導,既解決了問題又學習了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能力,並能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注重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之一。結合低段教學實踐,談談我在學習和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精心預設問題情景 ,激發學習熱情。

  解決問題一般都是在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課題解決的難易程度,學生學習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問題。教師只有這樣創設的問題情景才能誘發學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慾,點燃思維的火花。例如:教學二年級兩步應用題時:創設了一個遊樂場的場景,遊樂專案是學生熟悉和喜歡的活動專案,通過師生自然的交流,匯入新知。讓小朋友說說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看著這幅圖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能指著圖給大家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嗎?

  二、引導主動探究 ,增強主體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主動大膽地猜測、推測,用科學方法去探究問題,從不同角度去尋找解題思路,引導學生自己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體意識在主動探究中增強。當學生提出問題後,我都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自己獨立思考,嘗試解決。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想清楚每一步為什麼這樣做,想一想有沒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通過合作學習,交流的形式,自己探究演算法,老師適時指導。然後讓學生檢查自己試做的答案是否正確。反思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並小結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哪些新知。

  三、重視思維過程 ,錘鍊思維品質

  數學教學,不僅要會做,更要讓學生掌握數學思維的方法,養成敏捷、獨特、靈活、縝密等良好的思維品質。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解決問題:車上原來有67人,到勝利街車站,下車25人,又上車28人,現在有多少人?在教學中,學生先讀題,思考片刻,學生舉手:

  生1:我的算式是67-25+28=70***人***總人數減去下車的人數再

  加上上車的人數就是現在的人數。

  生2:我的算式是67+28-25=70***人***也可以先加上上車人數再減去下車的人數。

  生3:28-25+67=70***人***

  學生思維踴躍,能清楚地表達出解題的思路,內心喜悅之餘,我多了一個心眼,學生是否能真正理解?我問“誰來說說為什麼上車人數要加上,下車人數要減去呢?54人,只有10多個同學表示可以試著說說,多數同學是一片迷茫。第一次教學決不能留下“半生的米飯”,必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否則以後再多的練習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為此,我通過演示,把教室比作公交車,讓部分學生做演示,模擬上下車情景,讓學生體會有人上車,車上人多變多,求現在車上有幾人?可以這樣想:就是求比一個數多幾,也可以這樣想:也就是求原來車上的人數和上車的人數合起來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計算。反之,有人下車,車上的人數比原來減少,可以這樣想:就是求比一個數少幾。也可以這樣想:從原有人數中去掉下車的一部分,所以用減法計算。第三種方法,想到的學生很少,通過引導,大部分學生還是可以理解算理,明白下車25人,上車28人,車上的人數增加了28-25=3***人***。

  “解決問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的本身,而應該是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幾個問題解決過程的經歷、探索與體驗來學會解決問題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並且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對開發學生潛能、引導學生開展探索式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論文篇二

  現代資訊科技以開放性、綜合性、及時性和高效性等優勢進入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使教育的內容、手段和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教育資訊化的實現成為各個學校提升教育科研內涵的重要舉措。在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強調增強學生參與、合作、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我認為運用資訊科技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把握以下幾點:

  1 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這成為小學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怎樣才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所以對小學生而言,好的聽課習慣可以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資訊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如: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麼名字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很願意幫著他們起名字,不但起名字,還能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問題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去設定,有些情境因為常規教學手段不能很好的解決,限制了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可以打破時空的侷限,開闊學生的視野,再現真實的場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顯現象的本質屬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在情境的設計中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我曾經聽過一節有關計算的練習課,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闖關遊戲,從上課伊始的第一關到臨近下課的第九關,學生一開始還興致高漲,到最後一關時,已經索然無味了,回答問題的只有幾個同學,大部分同學各幹各的事。所以資訊科技只是手段是工具,我們應該看到其工具的本質,而不是光看表面。

下一頁更多精彩“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