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探討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探討全文如下:

  摘要:弘揚中 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絡密切,有利於大學生文化認同和健康人格形成。當前在大學生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面臨一些歷史和現實問題,將傳統文化內容與時代緊密結合,改進傳統文化教育形式,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是漢文化圈的源頭和中心,在寬廣的中華大地上,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的文化體系。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經過世世代代幾千年的繼承和發展,被廣泛接受和認可的對世界、社會、人生的看法,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兼有道、佛等思想的多元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大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的保證,是黨的要求,社會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個人成長的必須。教育大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放置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中。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與當今時代相結合,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一、弘揚傳統文化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需要

  1.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文化具有連續性,是一個民族無法拒絕的歷史傳承。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一經誕生,就對人發生作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個人產生持久深遠的影響。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不斷接受文化薰陶,形成與特定文化一致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過程。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經過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或多或少接觸到傳統文化理念,已經初步完成了社會化,具有朦朧的價值判斷標準和思維行為取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已形成的思想基礎上進行的。

  2.傳統文化是抵制不良文化滲透的屏障。

  社會不良文化是侵蝕、腐化人們思想,對社會發展進步起阻礙、破壞作用的文化。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成熟,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矛盾,社會不良文化具有存在傳播的土壤。社會不良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詆譭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動搖馬克思主義信仰;宣傳物質享樂,奢靡浮華;講求個人中心,崇拜權勢和金錢;放棄道德操守,崇尚不擇手段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抵禦不良文化對大學生的滲透,最根本的是弘揚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3.傳統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資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歸根結底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性文化,核心部分是如何做人、做什麼樣的人,具有明顯的育人功能。它關愛肉體,關心生命,不自虐,不極端,講中和,講奉獻,設定了提高自身修養,為國家集體服務的人生價值。傳統文化認為,個人生命由父母給予,同時承擔延續祖宗生命的重任。因此,個體是生命鏈條中的一環,是生命之樹上的枝葉,其價值在於更好的促進大樹繁茂。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契合,具有內在統一性。

  二、弘揚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於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與歐洲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相對,中國傳統文化提倡集體主義。集體是價值的主體,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原有宗法制集體主義存在各種弊端,完全無視個人利益的極端集體主義已經被否定,但集體主義不會過時,它滋養了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歷史上湧現出許多愛國志士,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生動的素材。

  2.有利於大學生基本道德規範培養。

  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和”,最高理想的實現,依賴每個社會個體知禮守規,道德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先後形成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等道德標準。依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我國現階段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內容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脫胎於傳統文化,揚棄了傳統道德中等級、忠君等封建糟粕,發揚了愛國、勤儉等內容。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提供了道德的生動解釋,以“誠信”為例,流傳著許多關於誠信的名言和故事。

  3.有利於大學生健康人格養成。

  心理學上的“人格”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可以籠統的稱之為“個性”。目前對於健康人格的評價標準一般為: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正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大學生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劉洋潑熊”“馬加爵行凶”等校園案件,凸顯了當前大學生群體人格障礙問題。大學生中常見的不良人格傾向有妒忌、偏激、自卑、自我中心、孤僻等。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現實完美人格的典型“君子”,為大學生提供了目標。

  三、在大學生中弘揚傳統文化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1.近代中國歷史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否定。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開始了近百年的屈辱歷史。中國思想界痛定思痛,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傳統文化,力圖引進西方文化,尋找救亡圖存的出路。在批判的過程中,傳統文化中的封建內容被放大,甚至將傳統文化等同於封建文化。在這種批判多於繼承的歷史背景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認同程度不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自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在傳統文化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並根據時代發展賦予新的內涵,通過營造校園文化環境、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等傳遞給大學生。

  2.受教育者大學生喜新求異的群體特點。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大學生處於人生智力發展的高峰時期,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增強。進入大學校門後,大學生脫離了家庭的呵護,學業壓力減輕,開始獨立面對社會,並思考人生問題,成人意識增強,渴望證明自己的成人地位。大學生不迷信書本,不拘於傳統,相對於已有結論,他們更傾向於經過自身思考,提出新的見解。傳統文化作為自古流傳的內容,本身並不具有吸引大學生的新奇特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充分利用班會年級會,開闢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3.學校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內容缺失。

  我國教育體系重技能輕人文、重“成才”輕“成人”的傾向依然非常嚴重,升學率依然是社會衡量中學教育的絕對標準。在就業率考量標杆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越來越嚮應用型靠攏,絕大都數高校都沒有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大學生面臨就業的激烈競爭,學習的重心大都放在過級、考證、考研等更有實際效用的內容上,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僅限於興趣愛好或消遣。各類學校應提高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傳統文化素養。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植根民族土壤,在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養料,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民族品格,自覺抵禦不良文化滲透,開拓向前,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