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相關探究的論文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淺談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

  摘要: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滿足自己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加傾向於追求自身的精神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娛樂產業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我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本文主要側重於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影響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特別是追星行為形成的心理作用機制,以及針對這一現象做出的反思。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青少年;偶像崇拜

  一、引言

  由於青少年尚處在青春發育期,各方面心智都還不太成熟,因而,他們的追星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衝動和盲目的。偶像崇拜作為當今社會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追星模式,它作為一種亞文化對於我國社會與主流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何為“偶像崇拜”

  在我國古代,“偶像”一詞最早是指人們自己用泥土、陶瓷等材料製作出來的人像,這種人像在當時主要是用來供奉的,體現著封建迷信的色彩。再後來就開始泛指一切實物或者非實物的人為製造出來的人物形象。直到現在,“偶像”一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人們逐漸開始把“偶像”和“明星”一詞等同,偶像主要就是指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娛樂名人,尤其是所謂的明星。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點

  一以對異性偶像的崇拜為主,且女性居多

  由於青少年正處在青春發育期,此時性意識開始萌發,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和好奇。而明星偶像大多數都擁有著靚麗的外形和迷人的氣質,青少年正好可以將自己對異性的迷戀轉移到明星偶像身上。在這其中,由於少女自身的浪漫主義情結,所以在青少年群體中女性的追星現象要比男性普遍,且追星的激烈程度要比男性多很多。

  二偶像崇拜的物件主要是娛樂圈和體育界的明星

  隨著時代發展的變化,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物件也由過去的主要對於政界偶像和勞動楷模等“英雄式”人物的崇拜逐漸變為了對娛樂圈和體育界明星偶像的崇拜。青少年女性大多迷戀於娛樂偶像的外形,而青少年男性則更加傾向於對體育界明星的崇拜。

  三偶像崇拜出現團體化和組織化的趨勢

  近年來,隨著選秀節目的熱播,各種選秀明星陸續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不同明星的後援會和粉絲團也逐漸形成,並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各家明星的粉絲團都呈現出小集團化的趨勢,組織內部有明確的管理分工,這樣更加有利於明星粉絲的規範化管理。

  四、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的社會心理學成因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偶像崇拜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青少年由於正處於青春發育期這樣一個特殊的成長階段,自身還不能形成一種完整而成熟的價值體系,再加上內心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因而他們中的大多數會通過對偶像的崇拜來獲得心理上的安慰,這其實也是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所產生的一種心理附屬品。那麼青少年偶像崇拜形成的社會心理學的作用機制是什麼呢?下面就從幾個方面具體的來分析一下。

  一自我意識的發展與社會認同的需要

  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所謂自我意識,就是指個人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對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自己與他人所形成的關係的判斷。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個人需要尋找一種參照物來衡量自我意識的發展程度。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並且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需求,因而青少年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個人也亟需一種榜樣力量來幫助自己來提升自身的社會認可度。因此,偶像就變成了青少年模仿和學習的重要物件,他們通過學習自己偶像身上的某些特質和行為方式,來使自己也通過具備這些品質和做出相似的行為來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

  二心理歸屬的需要

  這一時期,青少年慢慢開始與父母疏遠,尋求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但他們在潛意識裡對於父母的依戀是無法割捨的,這就相當於情感上的又一次“斷乳期”。所以青少年需要去尋找新的物件來代替情感上對於父母的依戀,偶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相當於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通過對自己偶像的崇拜與仰慕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在偶像身上尋求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也正是這種移情的方式,有效的滿足了青少年在擺脫對父母依賴的過程中尋找心理歸屬感的需要。

  三從眾心理的影響

  青少年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裡和自己的同齡群體一起學習和遊戲,再加上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心智發育還尚未成熟,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因而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極易受到周圍人群的影響。所以,受從眾心理的影響,許多青少年會在周圍同學的帶動下,跟隨別人一起崇拜偶像。這是一種非理性的選擇方式,一味的盲從可能最終會導致青少年失去方向,致使形成對偶像的盲目迷戀,從而引發嚴重的後果,造成更多“楊麗娟事件”的發生。

  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在眾多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觀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觀察和學習從而達到強化自己行為的目的。而明星偶像正是青少年進行觀察和學習的重要榜樣物件,他們通過對自己偶像的模仿學習,來形成與之相近的一套行為模式及人格特徵。如果這種行為方式是正確的合理的,那麼就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只是盲目的模仿和學習,不加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就全盤照學,那麼這就是一種錯誤的方式了。

  五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認為,性本能是人類生命力的根源。青少年時期已經開始進入“生殖期”階段,此時正是性衝動逐漸開始變得強烈的時期,但青少年又必須極力壓制這種性衝動,因而需要把這種性衝動轉移到特定目標的身上。因此,從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來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為其實就是一種性衝動的轉移。青少年正好處在青春發育期,性意識還處於懵懂的階段,這個時期他們逐漸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和好奇。青少年亟需把自己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其他個體身上,這種移情主要表現為對偶像的浪漫式幻想甚至是性愛的幻想。青少年通過這種非現實的情感體驗,來滿足自己的性衝動。

  五、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的思考

  適當的偶像崇拜有助於排解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偶像身上優秀的特質也可以讓青少年來模仿學習。但如果只是一味的盲目追求偶像,置學習和父母家庭於不顧,甚至有些青少年為了追求自己的偶像與父母鬧翻,離家出走,逃學翹課,嚴重影響了學習成績,這些行為都是需要及時避免和制止的。

  為此,廣大青少年家長和老師應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青少年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對偶像的盲目崇拜和越軌行為,努力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使青少年能夠在家長和老師的呵護下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峰.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6,9.

  [2]嶽曉東,嚴飛.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機制探究[J].中國德育,2006,12:13-18.

  [3]遊秀欽.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思考[J].山東團校學報,2008,1.

  [4]孫天威,楊志剛.對青少年追星現象的心理學分析及教育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23.

  [5]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教育[D].蘇州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