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小論文關於社會生活
“品德”與“社會”二者的在機統一,它強化了思想品德與兒童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絡。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可見語言對我們的影響。[1]我們離不開語言,在現代社會中,語言對社會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言語交際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斯大林曾經闡述,“語言是手段工具,人們利用它來彼此交際,交流思想,達到相互瞭解”[2]。在研究言語交際與社會生活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肯定語言是我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研究言語交際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言語交際學、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中介線,語言學和交際學在生活中密不可分。通過在言語交際對社會生活產生的經濟、政治、現代化建設、市場價值、社會基礎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分析和論述,我認為言語交際和社會生活兩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一、言語交際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
語言在哪裡?語言存在於人們的言語交際中。任何一種語言的語音系統、詞彙系統、語法系統都是從使用這種語言的全體社會成員[3]的言語交際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能夠彼此通用語彙材料和語法規則,能夠聽清理解的語音形式和語義內容。千百萬人在交際中個人言語千差萬別,要使用大家通用即能聽懂的音義結合話語,否則就無法進行交際,因此言語是對社會交際中眾多個人言語共性的概括,任何個人言語都是在交際中對全民語言具體運用或個別的體現,語言學界早就有定論:語言和交際的關係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共性寓於個性之中,語言存在於言語之中。
二、言語交際的社會功能
一語言與說話的關係
普通人通常將語言等同於說話。但實際上,從專業角度講,語言是不能與我們日常交流說的話畫等號的。語言來源於說話,是從話語中剝離出的高層次的規則。[4]它包括語音、詞彙以及語法三大內容。我們可以說,話語是語言機器生產的產品。人能夠說出的話一定是無限的,而這些話的組成規則則是有限的。基於上述原因,為了保證一定範圍內社會交流的有效性,避免別人聽不懂,就必須在說話時遵循一定的語言規則。
二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
由於語言與說話兩者之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語言也具有社會性,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同時,能否使用語言,也是智慧生物的重要判別標準。雖然人類交往也有著諸多種類的非語言手段。譬如,面容、眼色、動作、身姿等。雖然在大的範圍來看,身勢與手勢所表達出的意義大致相當,但是在某些時候不同民族的相同手勢與身勢也會表達出不同的意義。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動作都是伴隨著語言出現的。由於這些非語言輔助手段在實際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社會語言學在討論人類語言交際手段時,常研究這些非語言的交際手段,這些非語言的交際手段和語言交際手勢一樣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其發揮的實際作用遠沒有語言那樣強大。
三、言語交際與社會的關係問題
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Chomsky提出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概念。他說的能力只是抽象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心的一種天賦功能,他認為語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且同屬於心理學與社會學兩大體系中。不同地區、民族的思維方式、傳統文化以及歷史觀念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使得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對於事物的看法、邏輯習慣以及具體的表達方式等都存在巨大的區別。譬如,直覺以及具體現象是東方人關注的內容,在進行表達的過程中語言較形象,但是大多不夠準確。而西方人對邏輯性、條理性都非常重視,表達時所採用的語言多是功能性且描述準確。東方語言重意境,句子中主要是靠語意邏輯進行銜接。西方人對邏輯、形式以及句子上的銜接比較重視,因此描述多具有嚴謹的邏輯性與準確性。語氣上中西方的表達也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性使得中西方的人在對同一件事物進行描述時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情況。
社會以及不同集團對各種言語交際或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度由此產生社會效應,社會的價值、經濟、政治、科學的種種原因也對言語交際接觸所引起變化,相互依靠。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言語交際和社會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篇二
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主張學習應以經驗為中心,重視通過直接經驗獲得知識和技能,“新課標要求思想政治課“要立足於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要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社會生活實踐是教育的源泉,服務社會生活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只有滿足社會生活的需求才有意義。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四個必修板塊,四個板塊無不與現實生活惜惜相關,緊密相連。這就要求我們將思想政治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以便最大限度的達到教育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發生與發展的現實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對真理的把握需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多次反覆的過程。因此,教學應從學生身邊的實際出發,從生活的直觀感性入手,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感悟與提升,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結合社會生活實踐可以使複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深奧的教學理論通俗化,抽象教學原理具體化。
在高中階段的政治知識中有很多知識是很抽象的,比如:哲學常識中的因果聯絡,必然與偶然,經濟生活中的一些原則等等,如果脫離社會實踐,在課堂上進行理論教學,學生很容易一頭霧水、一知半解。而如果將實踐經驗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能讓深奧的教學理論變得容易理解。例如:在講到經濟常識這一板塊講“市場交易原則”這一內容時,我先要求學生熟悉內容自己理解“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交易原則,然後讓學生列舉自己在交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接著讓學生運用我們學的理論來分析這個問題:在市場交易中,不管是先交貨後交錢還是先交錢後交貨,期間總是存在一個時間差,允許存在一個時間差,說明交易雙方存在起碼的信任關係,說明誠實信用原則在無形中起著作用;同時,每個同學在買東西的時候都會詢問選擇,而且沒有人強迫買或不買,說明了交易是在自願公平的基礎上進行的,並且購買的過程中你覺得價格合理才會購買,這其實就是與書本上的公平原則一致了。通過這個學生對生活實踐與課本理論的結合,很容易就讓學生懂得,市場交易原則從形式上看似人為制定的,它可以被遵守,也可以被破壞。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實際上,不管人們瞭解不瞭解市場交易原則,在交易活動中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著市場交易原則。遵守市場交易原則,市場秩序就有保證,交易活動就可以正常進行;違背市場交易原則,市場秩序就受到破壞,交易活動就無法正常進行。這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可見,堅持市場交易原則並不是出於人們的良好願望,而是市場交易活動的客觀要求。
結合社會生活實踐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精神、實踐能力。
提到政治這一學科,許多人首先就會想到國家、執政、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這和我們的生活很遠,一點實用性也沒有。其實,高中政治很多地方都與我們的生活相關,而且可以說生說的各種角落都充滿了高中政治影子。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政治理論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政治並不難,也不枯燥。教會他們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從思考中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例如:針對最近人們廣泛關注的“雙匯”事件,以及前兩年的“三鹿”事件,我們可以結合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違背市場經濟的平等性和競爭性、市場經濟的缺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一些經不住利益或人情誘惑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有企業負責人把關不嚴,質檢不嚴。這是市場經濟自發性弱點和缺陷的體現。在講我國的政治的體制與政治制的時候,我們可以結合每次定期如開的兩會,以及人大代表的選舉,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與政治制度,認識到自己也常常參與政治生活。教學內因與外因個人成績的好壞,工廠經營好壞,國家穩定繁榮與否,也可以找到內因,如個人是否主觀否努力,自己是否智力優秀。學校管理好不好,班級學風濃水濃,老師的業務能力是不是很強這些就是外因。工廠的機器是否老化,工人是否有勞動積極性,領導層的決策是否正確,管理水平如何都可是內因,其他工廠的競爭增強,外部工人工資的上調等都可視作外因。對國家來說內因就是階級矛盾的緩和,經濟建設的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外因就是比如對外關係政策如何,國際環境的變化,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國際經濟的變化等等都是外因。
這些源於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例子簡單易懂,也和學生們的閱力相當,能讓他們很快懂得這些知識,也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讓學生感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政治知識的影子,處處都是在參與政治知識中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等。
結合社會生活實踐有助於使學生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例如,在教學“民族大家庭”時,引用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愛我中華》這首歌中唱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同時結合我們國家目前的民族情況,說明各民族團結的的重要性,也激發出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產生活生生的真實感受,激發了學習的動機,學生不僅樂於探究,學會自主建構知識,而且能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實實在在的事實中理解並接受理論,形成自己的正確的世界觀。
總之,社會生活實踐是教育的源泉,服務社會生活是教育的目的。社會生活實踐,是幫助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溝通書本與社會、理論與實踐,提高思想認識和覺悟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思想政治課實現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實踐證明,讓政治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不僅能讓教學工作取得最大的成功,學生所獲取的知識最終還會作用於學生未來的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