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生活知識政治小論文

  《文化生活》課程設定的著重點是它的人文價值與德育功能,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一、對《文化生活》課程性質的理解

  相對於其他三個必修模組,《文化生活》模組更具有其獨特點,其他三個必修模組我們可以從課程“由舊到新”的變化去理解,而本課程則註定要從“從無到有”去理解。在使用期間確實有這樣的感覺:說他像歷史,而不是歷史課;像文學,而不是文學課;像藝術,而不是藝術課;像倫理,而不是倫理課。而這些反映了本課程最大的特點,雖然沒有現成的與之相互對應、相互獨立的學科背景,但教材內容的編寫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性質和人文價值,凸顯了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重要領域的時代意義,增強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這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標誌性意義。因此其學科定位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一門提高學生認識、參與當代社會生活能力的課程,是一門培養公民思想政治素質的課程,當然其性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課。

  二、對開設《文化生化》課程必要性的理解

  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文化現象也越來越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中學生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需求日益強烈,生活中的衝突也越來越多地表現在文化層面。因此,以學科為載體較為系統地講授有關文化生活的內容勢在必行。同時其開設也體現了隨著時代發展,社會的變遷,課程設定也會不斷完善,日漸成熟,作用也更加顯著,所以《文化生活》的開設更是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的表現。

  三、對《文化生活》課程教材內容體系的認識

  教學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瞭解教材,因此總體把握教材的內容目標體系尤為重要。

  《文化生活》教材總體框架分為兩大部分,四個單元。第一部分包括前兩個單元,是從一般意義上講述文化的有關專題,瞭解當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獲得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的能力,提高文化賞析、文化修養的水平,理解文化傳承、交融和創新的意義。第二部分包括後兩個單元,立足中國,著眼特色,集中講述我國文化建設的有關專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從內容呈現的脈絡上看,這四個單元環環相扣,一脈相承。而每一單元下設有課題,課題下有框題、目題。目題是學習過程的基本環節。此外,教材除正文外還設有輔助文,它包括專家點評、相關連結、文化名人和語錄等欄目,它的設定既豐富了教材的資訊量,又沒有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既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又照顧了不同學生的差異,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亮點。最後,每個單元之後,都安排了綜合探究課,這是幫助學生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它有利於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對《文化生活》教學的認識

  《文化生活》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必修模組之一,就其基本內容來說,這是一門提高學生認識,參與當代社會生活能力的課程,就其培養目標來看,這是一門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中,首先一定要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中,圍繞學生關注的文化生活熱點問題組織教學。特別是結合本地的實際,介紹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諸如文學,建國後以趙樹理、馬烽為代表的“山藥蛋派”;戲曲,山西素有“戲曲搖籃”的美譽,“四大梆子”很早就是中國戲苑的奇葩。民間藝術,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多彩的的民間藝術,山西既是民歌的海洋,也是民間文學、繪畫民樂、舞蹈的薈萃之地。其次,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範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衝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鑑別中確認觀點。比如傳統的民族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節日的由來原因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絡,它體現了人們豐富的情感世界,寄託了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因此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必須從他們的傳統節日入手才能瞭解到他們的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為此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比較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

  諸如中西方節日的起源與形成差異、中西方節日慶祝方式的差異、中西節日禮儀差異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異、中西傳統節日文化差異之服裝的色調差異等。通過對中西傳統節日映射出的文化差異的比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讓學生充分認識中西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克服文化差異,避免文化衝突。再次,強化實踐環節,豐富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群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從而使課程實施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以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社會參與的能力。

  篇二

  《文化生活》課程的基本性質是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與時俱進的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讓學生初步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同時,當前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他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需求日益強烈,生活中的衝突也越來越多的表現在文化層面。因此,為了突顯課程的基本性質,同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文化生活》課堂應該體現出本學科特點的獨特風格。

  1 《文化生活》的教學應貼近生活

  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處處有文化。從文化與自然、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來說,文化是與人類社會同時產生的,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從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的產生方式來說,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教育等途徑逐步培養出來的。

  理論離開了實際生活,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意義。只有從實際生活中產生的理論才能指導人們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文化生活》教材的編寫也充分體現了貼近生活的特點。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生活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景象,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空前繁榮,另一方面,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大眾傳媒的商業性也使得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肆意傳播,汙染我們的文化環境。《文化生活》的課程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了解當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全面認識文化的作用,獲得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文化賞析、文化修養的水平。

  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要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現實問題或親身經歷,然後進行權衡與取捨。在新課匯入、活動探究時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密切聯絡現實生活的材料,啟發學生從文化生活的角度進行思考。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使教學的三維目標順利完成。

  比如在講文化創新的途徑時,可以用謝津的歌曲《說唱臉譜》來進行情境設計,讓學生欣賞其中的片斷——“說實話京劇臉譜本來確實挺好看,可唱的說的全是方言怎麼也聽不懂,慢慢騰騰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樂隊伴奏一聽光是鑼鼓傢伙,嚨個哩個三大件,這怎麼能夠跟上時代跟上潮流,吸引當代小青年……老爺爺你別生氣,允許我來申辯,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會煩,藝術與時代不能離太遠,要創新要發展,哇呀呀,讓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愛看,民族遺產一代一代往下傳……”,這首歌曲既是流行歌曲的範兒,又有傳統精華文化——京劇的魂兒,學生非常感興趣,適當設計問題,學生便明白了文化創新要立足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體現時代精神。

  2 《文化生活》的教學應體現文化特色

  凸顯觀點,是《文化生活》教材編寫思路的一個鮮明的特點。但這個觀點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學科觀點,而是指思想政治觀點,也就是發揮觀點正確價值導向的作用。用思想政治觀點來統領知識點,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根本原則。所以我們在把握教學重點時,首先,要處理好“觀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係。

  《文化生活》課程的設定凸顯其德育性質和人文價值,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所以並不是傳授具體的學科知識,所以不要看到哲學就講哲學了,看到歷史就講歷史了,看到文學就去講文學知識了。只有能夠支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知識點才是我們需要的講點。

  其次,我們注意處理好“觀點”與“支援觀點的案例素材”之間的關係。《文化生活》中某些觀點的闡述要憑藉學科知識點來支撐,有的卻直接憑藉案例素材來支撐。比如,第四單元《在文化生活中選擇》裡通過列舉各種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讓學生認識到“陽光下的陰影”,再讓學生思考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危害,通過對危害的總結得出觀點:我們要“提高眼力,拒絕汙染”,要“奏響主旋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援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我們在處理知識點與案例之間的關係時,要善於從小故事中提煉出大道理。

  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文化生活》課堂,才是有活力、有魅力的課堂。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學會在文化生活中辨識與選擇,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與各種外來文化;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激發文化創造力,耕耘人類的精神家園;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自覺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