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小論文

  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新課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學分析

  摘要:課程改革對我們每一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政治學科和學生的特點,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優化教學環節,合理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到對知識的發生、發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課改精神。

  關鍵詞:高中政治;新課改;突破

  在高中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逐漸深入的背景下,廣大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對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偏頗。如何克服這些偏頗是一個迫切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打破“嚴師出高徒”教學模式,向良好的師生關係轉變

  在傳統觀念下,教師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嚴師,所謂“嚴師出高徒”,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只要求學生尊重老師,所謂師道尊嚴,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割裂了師生間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學生只有被動的服從,缺乏必要的溝通。而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係緊張,有些逆反心理強的學生甚至暗中和老師對抗,嚴重影響教學工作。新課程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即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實施者、探索者。教學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機會,而不僅僅是教師教給學生東西。獲得知識、參與活動、增加體驗都是教學的結果。因此,教師要轉變以往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知識學習與智慧發展相統一的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倡導教學民主,建立雙向互動的師生關係。這是發揮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為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自覺、主動地活動,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使教師的教在對學生的學的誘發、組織、輔導、調節、反饋等方面而發揮作用,而不只見傳授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樣,使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形成促進學生髮展的合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使那些比較單調的認知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變厭學為樂學。便接受為探究,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使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課堂氣氛相統一。還要注重知識的昇華和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得。

  2改革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節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是會學的前提。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學習目的與興趣是相輔相成的。一旦有了興趣,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只有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需要,一種享受,才會產生巨大的內驅力,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慾,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能抓住匯入新課這一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先聲奪人,則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創設問題情境,啟用學生思維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因此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創設敢想敢問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啟用學生思維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3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既包含著一定的理論觀點和理論知識,又與我國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有密切聯絡的一門課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該學科的這個特點決定在教學中必須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和方法。堅持理論聯絡實際教學原則與方法,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課的生命線,也是進行有效教學的根本途徑。只有堅持理論聯絡實際堅持這一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生動活潑地學習,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書本理論知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社會現象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並轉化為自覺行動,達到知識、能力、覺悟和行為的統一。筆者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如果只顧觀點、原理的教學,而忽視了聯絡生動活潑的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就會使政治課失去生機和活力,成為一潭死水。不管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改革,要實施有效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始終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4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事物的發展是辨證的否定,是聯絡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需要創新、發展與超越。如:教學理念創新方面,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生本”理念、民主教育理念、迴歸生活理念、教育生態理念、教與學並重理念等;教學手段方面,採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網路環境自主學習;教學評價方面,突出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強調學生自我評價、多給予肯定性評價、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採用開放的多元的教學評價方式、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等;在課堂教學方面,把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更加重視生成性教學;在教師成長方面,重視教學反思等。所有這些,都是教學創新,對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也存在一個錯誤的傾向:有的教師為了突出教改,把傳統的一些有效做法看成是教改的絆腳石,全盤否定。

  參考文獻

  [1]宋勝仙.淺談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面對困惑及解決對策[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8***:161-162

  [2]陳曉華.如何排除高中政治教學中的不利因素[J].大觀週刊,2013***11***:329

  [3]劉振銀.用“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模式建構高中政治高效課堂[J].成才之路,2014***5***:39

  範文二: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路徑

  【摘要】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政治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由於政治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因此大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容易出現無精打采的狀態。究其原因在於傳統政治教學脫離學生生活,變成空洞的理論,缺乏生活化教育。基於此,本文探討了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中政治 生活化 教學路徑

  一、政治教學生活化基本含義

  所謂政治教學生活化指的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基礎上,利用生活現象解釋政治理論,也就是說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政治,將政治課堂以生活化方式呈現出來。辯證主義認為:人們的一切認知來自於實踐,實踐為認知提供了源源不斷地發展動力,是其最終目的,最重要的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高中政治和生活存在息息相關的內在關係,正因如此,高中政治才可能實現生活化。

  二、高中政治教學實現生活化的意義分析

  ***一***與新課改要求相適應

  我國傳統教學模式過於理論化,導致學生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很好的應用到實踐工程中。新課改要求教學內容要和學生生活聯絡在一起。這一理念不僅是政治教學的指導理念,同時也是其他課程的教學理念。高中政治教學要在內容上和學生思想、生活有機結合到一起。新課改要求,必須摒棄傳統理論式教學方法。只有將政治理論知識貫穿於學生生活,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將主動提高,高中政治才能最終實現學以致用。

  ***二***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高中生思想尚不成熟,難免對一些事物產生錯誤認識或者出現錯誤的價值取向,而高中政治則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的重要手段。早日實現學生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三***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現階段,我國高中政治教師往往採用灌輸式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根本毫無技術含量,照本宣科現象的較為嚴重。課堂上教師只是照著課本讀,講解部分較少,大部分學生在沒有掌握理論含義的基礎上就已經開始背誦,有些學生對所學知識一頭霧水,大量累積最終導致學生失去學習信心,最終放棄學習。這一現象嚴重阻礙了政治學科自身價值的發揮。政治生活化是將政治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的重要橋樑,將逐漸引領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感受到法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意義,其自身掌握的知識得到了應用機會。

  二、實現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有效路徑

  ***一***情境創設

  高中生屬於年輕群體,他們思想尚不成熟,社會閱歷少,對事物的看法不全面,存在一定片面性。政治教師要樹立“教書育人”理念,將幫助學生能夠正確、全面、客觀的看待問題作為教學目標。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以文字、圖片和視訊等方式展示材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從現階段來看,大多數教學活動採用課本和多媒體裝置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特別是現代多媒體的興起,使得時空限制得以被打破,教學資源更加豐富、生動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作為政治教師,要靈活運動多媒體裝置,將呆板的政治知識活化,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政治與現實生活是如此貼近。

  ***二***生活場景展現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新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瞭解,教師應當適時創設或者是再現與現實生活相貼近的情境,也就是說要想現實生活科學、合理的蘊藏在政治教學中,加強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絡。積極營造一種貼近現實生活、充滿活力、開放的政治課程的氛圍。比如在講到貨幣章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將貨幣面紗揭掉,可以設計如下問題:“由國家發行人民幣,為什麼國家不多發行一些人民幣解決偏遠地區、社會底層群眾的生活困難,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呢?”問題提出之後將全班學生分為小組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逐漸將相關知識引出來:人民幣的發行量需要根據流通所需貨幣量確定,如果發行過多,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反之將會出現通貨緊縮。

  ***三***教學過程體現生活化

  作為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主體意識,在現代教育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政治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當成主體並且置於生活中,高度重視政治教育實踐,將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出來。教學過程要做到開放性,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和興趣,對政治教學內容、手段、途徑等進行自主選擇;要幫助主體從“獨我”中走出來,走進他人世界,與社會更好接觸,實現主體之間的開放。要將其隨機性與計劃性有機結合起來,確保過程的靈活性。政治教學屬於一種生成性活動,無法對其做出預測,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時機,自然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三、結語

  高中政治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最枯燥的課程,這主要是因為政治教學內容脫離生活,與學生生活較遠。在現代政治教育中,只有實現其生活化,才能脫離枯燥,恢復趣味,實現高中政治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朱伶俐.淺析高中政治教學的生活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3***.

  [2]趙豔龍.論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路徑[J].成功: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