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統計失真的成因與治理對策論文
由於缺乏正常的幹部考核、任免機制和彈劾、輪換制度,使少數地方對幹部的選拔、任用不是從其綜合素質、主客觀條件和德才兼備等方面全面考核,而是簡單地採取所謂“政績”考核來決定一個幹部的榮辱升降,其結果必然導致少數幹部不幹實事、不講實話、不求實效,一味地為追求所謂的“政績”,而在統計資料上弄虛作假,通過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等手段,放大成績,撥高自己,進而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淺議統計失真的成因與治理對策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摘 要】真實準確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然而,在我國統計資訊失真,特別是人為數字造假導致的失真,至今尚未得到徹底根治,而且在個別地方呈蔓延之勢,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GDP增速”遭質疑,大學生“被就業”、工資“被增長”、房價“被穩定”等熱詞成為百姓議論的話題。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準確探查其成因,採取有效措施對症治理。
【關鍵詞】統計 失真 治理
【論文正文】
淺議統計失真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不免要接觸到大量的統計資訊。然而,在這些統計資料中,如果拋開人為操作的因素,僅從資料本身而言,即僅從“統計學意義”的角度看,由於受統計推理的偶然性等因素影響,難免會造成統計失真,即人們常說的統計陷阱。顯然,這種失真卻是客觀的、可控的和難免的,也是可接受的。本文僅從“非統計學意義”的角度,分析統計資訊失真的主要成因與治理對策,以期對改變統計失真發揮積極作用。
一 統計失真的成因
1.行政干預公開化,重獎風誘之
利益導向機制的失衡,是統計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數字與“官帽子”緊緊相連,“榮辱升降,繫於一數”,於是導致“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一票否決”也就在“一票”假之。造假的數字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驅動和引導著極少數沒有“官帽子”想得到“官帽子”、有了“官帽子”想保住“官帽子”,甚至還想得到更大的“官帽子”的人自覺不自覺地大搞數字造假,做官場文章。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從上到下不惜以行政干預開路,在統計資料上大搞弄虛作假,以假充真、以假撈功,用假政績換取既得利益、騙取虛假榮譽。
2.形式主義化,攀比風催之
為了顯示所謂的政績,少數人在擴大了的私心驅使下,大搞形式主義,你出一個“典型”我搞一個“樣板”,你有一套“經驗”我放一顆“衛星”——被稱之“層層加碼,馬到成功;級級加水,水到渠成”。一個地方,一旦形成攀比之風,統計失真就會愈演愈烈。共和國曆史上那一幕由攀比而大放“衛星”的鬧劇及其惡果至今令人扼腕切齒!
3.政績考核片面化,官僚風逼之
由於缺乏正常的幹部考核、任免機制和彈劾、輪換制度,使少數地方對幹部的選拔、任用不是從其綜合素質、主客觀條件和德才兼備等方面全面考核,而是簡單地採取所謂“政績”考核來決定一個幹部的榮辱升降,其結果必然導致少數幹部不幹實事、不講實話、不求實效,一味地為追求所謂的“政績”,而在統計資料上弄虛作假,通過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等手段,放大成績,撥高自己,進而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特別是有些當權者浮於表面,喜歡聽“順耳的”、看“順眼的”、用“聽話的”,在自覺不自覺中,誘導下面“沿著領導的思路想,按著領導的意圖辦,順著領導的杆子爬,瞅著領導的眼色幹”,諸多“務實者挨批,造假者得獎”,“報喜得喜,報憂得憂”的現實,“培養”了一批造假“能手”。試想如果一個漠視民情、作風漂浮、弄虛作假、能吹善拍的人得到提拔重用,任何虛假的數字都可能造出來。
4.利益格局多元化,貪利風助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經濟成分迅猛發展,利益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型別的複雜多樣化帶來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受利益的驅使少數企業為了撈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不惜在統計資料上弄虛作假,或為了上規模、上檔次、上級別而在產值利潤等指標方面造假;或為了少繳利稅而在利稅等指標方面瞞報;或為了逃避管理而在勞動工資等指標方面瞞報等等。這些,無疑都給統計管理帶來很大難度,造成統計資料嚴重失真。還有的個別“新官上任三把火”,為了滿足一己私心,不顧現實條件和群眾意願,一味搞急功近利,貪大求快,實績不足數字湊,工作不到假話騙,於是出現了圖名圖利、勞民傷財的所謂“開發區”、“試驗區”、“功德碑”和“領導工程”、“形象工程”,結果是“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拍屁股走人”,“為官一任,禍害四方”,得實惠的是造假者,受損害的是老百姓。
5.執法力度“軟化”,領導護之
近年來,我國在統計執法方面的確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尚顯力度不夠。原因是除了統計執法機構不健全、缺乏人手之外,主要還是社會上,特別是少數領導對統計執法的認識不高、重視不夠,認為統計法算不了什麼,對違反統計法的單位和個人不追究、不批評,甚至包庇、袒護。有的地方明確規定不準統計部門對企業特別是大中企業和引進企業進行統計執法檢查,更有甚者對敢於抵制弄虛作假的幹部職工打擊報復。這種無視統計法、權大於法的做法嚴重阻礙了統計法的貫徹執行,更助長了統計弄虛作假之風的形成。
6.統計自身“軟肋”,艱難為之
改革開放以來,統計職能的轉換呈滯後狀態,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高度集權的統計方式一直占主導地位,導致統計不能與市場經濟接軌,不能及時反映市場訊號。其結果難免出現如下狀況:一是機構人員削弱。一些地方改革過程中首先改掉的就是統計機構,造成基層等源頭資料單位無人幹統計、無人管統計。由於人手不夠,上報報表時只好編數字、分數字。二是經費嚴重不足。日益增多的統計報表和調查專案與嚴重短缺的統計經費成了套在基層統計部門脖子上的絞索,特別是個別基層單位經費緊張,根本沒有安排報報表、搞調查的錢,出於無奈,只好“閉門造車”。三是人員素質不高。由於統計地位的低下,工作的清貧,造成留不住人才,也難以培養人才。現有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這樣的人員素質是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對工作的要求,各項工作只能疲於應付,難以開拓創新。
二 治理統計失真的對策
1.構建科學的幹部考核制度和政績評價體系
這是避免行政干預,讓統計資料不受個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由於我們在幹部考核任用制度上存在缺陷,幹部的選拔任用並未真正做到全面綜合考核,而是簡單片面地採取所謂“政績”考核來決定幹部的升降,其結果必然導致少數幹部在“數字政績”上做文章,弄虛作假。首先,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目標,防止因考核目標不切實際而引發的虛報浮誇的歪風蔓延。其次,應完善幹部實績考核統計制度,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有機結合,改進目標考核實績的統計方法,確保目標考核實績資料的準確性。最後,應建立幹部政績公議制度,擴大幹部政績考核的民主範圍和公開、民主化程度。
2.加強統計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法制是根治統計失真的尚方寶劍,它既可有效保護統計社會關係的長期穩定,也能確保統計調查物件的合法權益。各級統計部門要樹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自覺克服“人治”思想,加大執法力度。一要加大統計法的宣傳力度,營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會氛圍,增強全民的守法意識,而且要把宣傳的重點從統計人員轉移到社會各層面,特別是各級領導,讓領導帶頭守法。二要加大統計檢查的頻率和執法力度,將統計工作納入法制軌道,使統計執法經常化、制度化,綜合使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加大懲處力度,以提高違法成本,彰顯威懾力。三是實行統計問責制,違法必究,對統計造假者依法嚴懲。
3.改革現行統計管理體制
逐步建立以政府綜合統計為主體、行業統計和民間統計並存、分工科學、職責分明、協調發展、精幹高效的現代化統計體制。政府統計作為統計管理體系的主體,應突出綜合、法制、監管和對重大國情國力調查的職能,逐步實現政府統計系統的垂直管理體制,以保證統計工作的獨立性,確保統計資料的公正、客觀、真實。行業統計要在同級統計部門的指導下,實行行業垂直管理,逐步建立以統計資訊為主體的行業資訊中心,加快統計服務的市場化、產業化建設,以高質量的統計資訊服務社會。民間統計是政府統計、行業統計的有益補充,可憑藉其更加獨立、直接源自民間的特性,發揮矯正和維護統計資料真實和準確性的作用,提高政府統計的社會公信力。
4.加強隊伍建設,全面提高統計人員素質
首先要加強思想建設。統計是一項原則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統計人員必須思想過硬,堅持原則,工作中“不惟上、不惟財、只惟實”,自覺抵制弄虛作假行為。其次要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在工作中,統計人員要不斷強化誠信守法意識,嚴格秉承職業操守,逐步增強從業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其三是加強作風建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支援並鼓勵統計人員深入實際,大膽實踐,掌握一手資料,瞭解真實情況,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是健全培訓制度,加大培訓力度。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專業以及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統計人員掌握新知識和駕馭新技術的能力,全面提升業務素質。
5.構建監督體系,加大監督力度
統計監督是防範統計失真的重要手段,離開監督,統計失真將難以根治。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利用法律、行政、社會、輿論等各種監督手段,加大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過程監督。充分發揮各級人大的監督作用,對群眾舉報的統計違法案件,督促執法部門“從重、從快、從嚴”查處;各級政協要積極建言獻策,配合相關部門開展經常性的民主監督;統計部門要依法開展行政監督,通過建立統計違法舉報制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主動與新聞機構合作,對統計違法案件堅決曝光,發揮媒體監督作用,置統計違法行為於社會監督的汪洋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