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農村人口安全問題研究

    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與時俱進而又符合國情的戰略思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社會全面進步為標誌的社會狀態。新農村的概念,最早在1950年代就已提出,1980年代初我國提出的“小康社會”概念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1我國農村人口安全問題的提出
  
  隨著全球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的日益嚴峻,除了國家經濟安全、軍事安全等為主要內容的人類傳統的安全觀以外,國家的土地安全、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日益得到廣泛關注。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因此,農村人口安全問題必須得到更廣泛的重視。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農村人口問題除繼續控制人口數量外,人口結構、人口素質、人口遷移流動等問題也日益突出。2003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張維慶主任在“人口、社會與SARS”學術研討會上,明確指出了“人口安全”的概念:“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不因人口問題而受損害,能夠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現的區域性性或全域性性的危機”。農村人口安全是在人口安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關係到我國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的非傳統安全。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面臨一系列的人口安全問題。即農村生育率問題、農村人口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就業結構不合理、人口出生性別比偏高問題等。
  
  2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國農村人口安全的積極意義
  
  2.1建設新農村,有利於加快人口城市化程序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我國是農業人口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穩定目前的總和生育率,維護我國農村人口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城市化不僅僅是農村人口進城的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農村人口控制和發展的目標,是最終實現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新農村不僅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還同時統籌發展城鄉社會經濟。隨著城鄉合作的加強,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為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有利於城市地區擴大社會再生產。通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定向流動,為農村人口安全提供了合理的人口結構,特別是勞動力的結構,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2建設新農村,既有效控制農村人口數量,又能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控制人口數量是確保我國農村人口安全的前提條件。建設新農村不僅有利於降低農村地區的生育率,有效控制農村地區的人口增長,還可以促進農村人口改變傳統生育觀念,我國的農村人口基數較大,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部門通過各種政策對農村人口數量的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比較落後,無論是身體素質還是科學文化素質,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相比相差很多。建設新農村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上,加強農村人口的素質教育,有效控制農村人口增長,使農村人口安全得到保障,這對擴大農村地區社會再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2.3建設新農村,有利於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推廣和完善
  隨著農村人白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其養老觀念和養老模式也開始發生變化,從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向社會養老轉變。我國農村人口達8.69億,其中60歲以上農村人口大約有6083萬人,其絕對數是城鎮老年人口的兩倍。由此可見,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關係到廣大農村人口的切身利益,關係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大問題。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是確保我國農村人口安全的關鍵所在,也是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所以除了繼續發揮農村家庭養老和土地保障這兩種關係方式功能外,還要運用社會養老制度為農民提供一種新的養老方式,並通過制度創新,來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新途徑。
  
  3我國農村人口安全對建設新農村的影響
  
  農村人口安全是農村地區經濟、社會以及制度變遷等變化的基礎。黨和國家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培育新農民來建設新農村。為了確保我國農村人口安全,使農村人口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全面發展,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農村人口安全是建設新農村的前提條件。“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從農民的自身作為開端。不管是發展農業,繁榮農村經濟,還是建設新農村,都要以確保農村人口安全為基礎。建設新農村的目的是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農村人口自身問題的解決,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前提。建設新農村是黨和國家為了解決農村問題制定的總方針和總路線,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解決“三農”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同時也需要農村人口安全作為前提條件。
  我國農村人口安全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動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為城市建沒做出了巨大貢獻,一直都是城市建設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因此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不僅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原動力之一,更是現階段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建設新農村,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更需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智力資源,如何提高農村人口的智力資源也成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確保我國農村人口安全,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不僅能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充足的勞動力,還能為新農村的今後發展及城鄉統籌發展提供先進的智力資源,也為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農村人口安全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著眼於新的實踐,以新的理念和舉措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1999年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2030年前後達到老齡化高峰。我國老年人口中,農業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許多老年人既缺乏經濟積累,又缺少知識儲備。目前我國城鎮人口中65歲以上老人比例達到6.42%,而在農村這一比例已達7.5%。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比城市更快,將成為阻礙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人口安全將為我國農村地區解決人口方面的諸多問題,為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保證。
  
  4對策與建議
  
  1把建設新農村與解決“三農”問題聯絡起來
  建設新農村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互相依賴、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1980年代以來,農業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村問題主要表現是大多數農村地區特別是內陸農村自然條件差,城鄉社會經濟差別較大。農民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生活水平很低,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不能實現非農化產業轉移和地域轉換。農村人口安全是在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加快人口非農化過程、增加農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基礎上,使城市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未來農村地區的小康社會。

      2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
  建設新農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前提。縮小城鄉差距,避免出現兩極分化是我們黨和國家始終奮鬥的目標之一。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和領域,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保證城市與鄉村地區的交流,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協調城市與農村地區的發展,這樣才可能在提高我國農村生活水平的基礎上,鞏固和確保我國農村地區的人口安全,實現農村地區人口與社會經濟共同發展。
  3重視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農村人口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資源。農村人口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即基礎教育水平。建設新農村不僅要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和增加農民收入,更要加強農村人口的民主法制觀念和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村地區的教育體系,提高農村人口受基礎教育的年限,是提高我國農村人口素質的有效途徑。首先要轉變觀念,加強農村人口的文化和技能培訓;其次是對農村人口的文化技能進行培訓;此外,還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強在法律常識、生活美學、道德概論等方面的教育;並且同時採取優惠措施,積極鼓勵和吸引投資,為農村地區引進各種人才,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
  4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加強以人為本的農村軟環境建設
  胡錦濤同志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口問題一直是我國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能力、農村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農村社會保障能力等諸多方面。優化農村地區的軟環境是一個複雜和長期的系統工程。軟環境資源中的制度和人力資本創新等都是以人為主體進行的,人力資本的積累過程更是構成了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重視農村地區人力資本開發是建設新農村時期的主要任務,也是確保我國農村人口安全的必備條件之一。
  總之,黨和國家針對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矛盾的新特點,所制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為我國的農村建設指明瞭方向。強調以人為本,從解決關係農村人口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著手,不僅涉及到人口自身的問題,同時也從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提高健康水平等問題人手確保農村地區的人口安全,同時也要避免不利於農村人口安全的因素,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