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保障研究論文

  中國社會保障水平偏低主要低在農村,而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主要是由於中國農村養老保險水平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農村養老保障研究

  論文關 鍵 詞:農村養老保障 農村家庭承包制 農村老年人 計劃生育政策 社會保障 老年人保障 養老問題 七十年代

  論文提要社會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權,農民的養老問題不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農村老年人更雷要黨的溫暖,社會的關愛。自從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以來,中國農村在兩個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農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這兩個改革對於農村老年人、農戶家庭以及家庭養老機制具有深遠的影響。對現階段農村老年人保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已經刻不容緩本文主要研究現行農村的養老方式,描述了目前農村養老模式面臨的困境,並提出如何解決當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工作。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全面”既包含城市,又包含農村。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小康社會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權.農民的養老問題不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農村老年人更需要黨的溫暖,社會的關愛。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不能保證建立完整的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中國又處在經濟轉型時期,傳統的社會保障體制正在逐步解體.適應自由經濟的新體制正在逐步建立。現有的農村正規的老年保障計劃只為特殊的人群提供了老年保障,這部分人群主要是農村“五保戶”。這種計劃既是特定的,也是不確定的。更重要的是農村老年保障從以前廣為覆蓋的公共醫療和公共教育計劃轉向部分的“付費服務”,這使得大量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村老年人從根本上被現有的社會保障計劃排除在外、不僅如此,農村老年人還正在隨著社會分層而日益邊緣化.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貧困、疾病、缺乏資產、喪失勞動力、缺乏經濟機會、缺乏獲取經濟資源的途徑、缺乏教育並因此難以利用公共設施以及很少的決策權等等.所有這些都直接衝擊脆弱的農村老年人。

  由於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養老金計劃,他們年輕時在農業和非正規部門工作,年老了也只能繼續工作直到健康狀況惡化喪失勞動能力為止。他們在其老年時期的福利不是依靠養老金和任何津貼,而是依賴於他們的身體和精神狀況是否允許其繼續工作。此外,農村老年人還發展出各種策略來應付其老齡問題,如依賴子女和家庭、運用個人儲蓄和資產、從親戚朋友或私人處借貸等。中國農村的老年人婚養多是建立在家庭基礎上的,這種家庭婚養在傳統社會裡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社會經濟轉型與發展給以家庭為基礎的老年人保障機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挑戰。雖然許多地方的社會和文化規範仍然保持著家庭對老年人的賭養,但是家庭賭養老年人的能力實質上已經受到了削弱。這主要表現在老年父母壽命的延長和家庭子女數的下降等方面,發展中國的現代化過程所導致的諸如年輕人遷出農村、婦女外出就業和年輕人傳統價值觀的弱化等。自從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以來,中國農村在兩個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農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這兩個改革對於農村老年人、農戶家庭以及家庭養老機制具有深遠的影響。對現階段農村老年人保障問題進行深人研究已經刻不容緩。

  二、中國現行農村養老的幾種方式

  現階段.我國農村形成以家庭養老為主,多種養老方式並存的養老格局。

  1、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是當前中國農村使用最為普遍的養老方式。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是我國農村主流養老方式。有關資料顯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經濟來源構成中,來自子女供給部分,城市佔16. 8%,城鎮佔21. 4%,縣農村地區佔38. 1%,這說明子女供養在城鎮老年人口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在農村中則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經濟支柱和居住安排可將當前家庭養老分為以下幾種型別:1完全供養型.指由老年人的子女或其他親屬負擔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費用,包括生病求醫、死後下葬等費用,即老年人完全靠家庭成員供養。2不完全供養型,這種情況是指子女或其他親屬只負擔老年人的部分所需費用。屬此類情況的老年人或能勞動,或有親友饋贈,或有其他經濟來源,也就是老年人自己與子女或其他親屬一起解決養老所需費用。3自己養老型,主要表現在老年人養老的經濟供養上,指農村老年人靠自己勞動獲得收人,靠年輕時儲存的積蓄及其利息收人、租金收人、退休金等養老其中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是靠自己的勞動收入養老。而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養老保障方面,老年人與家庭子女的聯絡依然十分密切,尤其是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分家子女的作用不容忽視,也就是說獨居自養並不表示老人中斷與子女的關係實際上子女或其他親屬家庭在老年人養老保障中的地位始終是非常重要的

  2、集體養老。集體養老是農村養老的一種補充形式。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年人進行贍養的制度。“五保”供養制度是集體養老的典型形式、“五保”供養的物件為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供養的內容主要是吃、穿、住、行、葬等方面的費用,具體包括:供給糧食和燃料;供給服裝、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錢;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房;及時治療疾病,使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顧;妥善辦理喪葬事宜、供養的標準不低於當地一般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

  3、社會化養老保險、從20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一些富裕地區的農村就自發地建立了小社群型的退休養老制度或老人補貼制度。社會化養老保險對大部分農民來說距離還很遙遠。由於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仍比較落後,且地區經濟水平極不平衡,差異較大,尚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統一的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制度

  4、農村其他養老保障形式。主要有:1金融部門推行的養老儲蓄。農村養老儲蓄的物件主要是農村居民及鄉鎮企業職工,採取零存整取的方式。存期10年或30年,由儲戶自定。2建立養老基金會,這是由地方自發成立的養老組織,基金多來源幹個人交納、國家和集體補助,少數則完全來源幹集體撥款。3農村商業養老保險。

  三、目前農村養老模式面臨的困境

  多元養老方式並存,不同層面地滿足了農村養老的需要,使農村養老獲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目前仍處幹發展初期,其他養老方式也沒能形成對農村養老的強有力支撐,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家庭養老仍然是農村養老的主要養老方式。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社會的變革給農村現行的養老模式特別是家庭養老帶來了衝擊。 1、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加快。這種程序,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更、弱化了上地保障作用,促使了社會養老方式的產生;另一方面,工業大生產勞動方式的重大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者作為養老義務承擔者的角色,家庭贍養和生活照料功能隨之受到削弱。

  2、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增加,商品性支出增大農民收入提高,消費尤其是商品性支出的增加,改變了老年人供養以實物支付為主的傳統方式,子女對老年人的供養主要表現為貨幣支出。自給性消費向商品性消費的轉變使老年人經濟供養來源對市場的依賴性加大,老年人供養狀況直接受子女貨幣收入的影響,缺乏穩定性並隱藏著風險。

  3、勞動力流動和人口遷移人口流動反映社會的文明水平和進步程度,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這些“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人員長年在外務工經商,勢必影響對老人的供養,對傳統家庭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4、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在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沉重壓力的同時,也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老年供養係數上升,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加重。1991年60歲以上老人供養係數為13. 74% , 2000年為15.6%,預計2010年達到17. 62%,2020年達到23.77% , 2050年達到48. 49% 。

  5、家庭規模小型化。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家庭小型化也在發展。一對獨生子女夫婦需要同時照顧多位老人,這是很困難的任務。

  所有這些,決定了我國農村必須在家庭養老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這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變化的必然趨勢。

  四、如何解決當前農村養老的困境

  借古鑑今,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工作。

  1、招“才”進“寶”。改善農村養老問題,一要靠經濟,二要防止勞動力大量流失,經濟能帶來物質,勞動力可以為農村家庭帶來精神依託。這裡提出的招“才”進“寶”,就是為了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所謂的“才”指的是人才,“寶”強調的是寶貴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主要強調以鼓勵高校畢業生回鄉開發農村經濟為主的招“才”,和研究農業科學技術和宣傳農業管理技術的進“寶”兩個部分。通過這項措施,提高農村的經濟收入,引導農民致富;減輕城市就業壓力,實現人才向農村分流;為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提供物質與人力保障。

  2、政府支援下的自助養老。所謂政府支援下的自助養老即在政府的支援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實現養老。首先希望政府能給予農村養老儘可能的支援,改善過去較長時期內過於重視城市發展的不平衡發展戰略。具體包括幾個部分:①儲蓄養老。即農民在擁有勞動能力的壯年階段,通過向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儲蓄一定份額的資金經濟水平較差的地區可以用糧食等農作物來交納養老儲蓄的方式來儲蓄養老物資,喪失勞動能力之後,政府通過發放養老補貼以及過去農民交納的物資來保障農民的老年基本生活,②開墾養老田。每個村落劃出一定面積的良田用於補助本地區的農民養老,可以通過仍有勞動能力的老農民的自主種植或是承包給其他人員通過收取提成的方式,增加本村落老農民的生活保障。③以老養老、仍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可以通過登記,以提供服務時間來照顧那些失去自理能力又缺乏兒女照顧的老人的方式來換取政府提供的一定養老物資,或是為自己儲蓄將來享有他人幫助照顧的時間。

  3、共同援助農村養老農村養老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援助、①強化教育加強法制觀念,將有關“孝順父母,贍養老人”的教育貫穿在校教育的全過程,填補過去只強調對小學生這部分內容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視對中學、大學生教育的空白,通過對新一代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在全社會實現善待老人的良性迴圈;②醫療援助。老有所醫是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但對於農村絕大多數的老年人來說“看不起病”是他們共同心聲。因此可以動員各地醫科院校的志願者通過爭取藥廠與醫療機構的支援,在農村成立醫療分站,無償地為農村老人提供醫療服務;③社群服務。加強各地的農村社會養老功能,應把有條件的敬老院建成綜合性、多功能,面向農村老人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完善社會救濟和五保戶供養制度,倡導村民互助;④政府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加速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讓生活貧困的農民生活能得到保障。

  中國農民有勤勞的美德,在他們喪失勞動能力之前,通常會一直勞動;即使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仍會幫助晚輩幹一些輔助農活,做一些家務。他們的勞動,為家庭、為國家積累了財富,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包含著他們奉獻的血汗,他們老了,但他們應該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他們老了,但他們需要家人的照料和心靈的關愛。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讓善良的農民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歸。

  範文二:淺析中國農村養老保障方式研究

  論文關鍵詞:中國農村養老保障方式;社會保障

  論文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農民養老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雖然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建設已經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廣大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靠的問題,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養老問題也日益凸顯。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賦予各級政府、社會團體和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農村養老保障問題關係到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權益,關係到農村的繁榮和穩定,關係到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的基本問題就是養老保障方式,農村家庭養老保障、農民社群養老保障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目前己有的主要農村養老保障方式。下文將對這三種方式進行分析研究。

  一、農村家庭養老保障

  1.農村家庭養老保障

  家庭養老是我國社會的傳統養老習慣,無論我國社會制度如何變遷,_傳統的“父母養育子女,子女贍養父母”的觀點是始終不變的。家庭養老保障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家庭養老保障能夠彌補社會養老的不足。雖然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在經濟上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就中國的養老保障事業的發展程度來看,城鄉和供養標準都存在差別,並且按照普惠制養老保障模式的選擇,社會的養老保障體系只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目前還達不到滿足老年人的全面要求,所以家庭養老對於老年人經濟方面的支撐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家庭養老所帶給老年人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關懷,這點是農村社會養老所無能為力的。也就是說,單純的物質保障並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所以許多國家都曾經將養老方式定為:以家庭養老保障為主,以社會養老保障為輔。

  2.農村家庭養老保障方式的衰退及問題

  農村家庭養老保障的衰退主要源自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家庭養老在養老的內容和力度上都有明顯的衰落趨勢。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來看,農村老年人的撫養比例從1982年的7. 97%上升到2009年的11. 3%,專家預測到2013年,總體撫養比佔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會達到最低點38. 8%,隨後將因老年撫養比大幅度提高而使社會總體養老負擔迅速加重。

  這說明養老保障的代際支撐己經出現問題,況且我國目前還未達到人口老齡化的高發期。農民選擇家庭養老保險具有必然性。政府在引導和保證家庭養老保障的主要職責有強化家庭養老的道德教育力度,以法律法規來約束家庭成員的行為,對有老年人的家庭提供所需的幫助,建立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同時建立家庭養老的激勵機制,在社會輿論層面給予大力的宣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所以說我國應當探索出多元化、服務性強、普惠與個性化需求相結合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

  二、農民社群型養老保障

  1.農民社群型養老保障

  農村社群型養老保障模式是一種靈活性強以集體經濟為依託的集體養老保障方式,是對家庭養老保障弱化的有力補充。農村社群是農村老年人生活的村莊,根據農村社群的條件為農村社群內的老人提供必需的養老保障和社群公共服務,社群的組織者主要是村民委員會及群眾團體組織。 2.農村社群型養老保障的作用

  1有利於降低養老成本,社群服務居家養老把經濟責任分散到每一個家庭,減少了養老對國家的過多依賴。而且,家庭收入和養老水平有機的結合到了一起。另外,社群型養老便於各村莊、各社群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多變的進行養老服務專案的開展,便於在廣大的農村開展。

  2農村社群型養老保障適應農村管理改革的形勢,有利於農村社群管理水平的提高。社群是老年人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作為社會管理的基層單位社群,努力提高拓展社群內服務範圍和管理範圍是其應盡的責任。通過社群管理的努力和建設,能以最小的成本完成農村老人的精神文化建設。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1.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概況

  從2009年起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開始實行。新農保試點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我國新農保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探索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農村養老保障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

  2.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評述

  我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在探索建立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過程中創新了許多可以借鑑的模式,雖然各地做法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核心內容、基本的制度框架還是基本和國務院對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方案一致。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了“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地方財政補貼”三方分擔保險費的籌資機制。這是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最為顯著的特點,也是新農保和老農保的一個根本的區別。

  2物件的明確和細化。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明確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為主,對農村各類企業及其從業人員,要求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3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與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銜接。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社會養老保險主要區別在於繳費基數的不同,通過調節繳費基數可以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

  4創新了許多可以借鑑的模式。各地在制度模式和財政補貼方式方面進行了大膽試點探索,這些大膽的嘗試使得農村養老保險事業有效地推進。

  總而言之,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克服了原制度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因而制度本身更為科學和合理,是體制上的一次創新,是制度上的一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