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論文發表

  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會導致許多嚴重的問題,它不僅會對投資人造成傷害,同時也會對上市公司本身造成影響,影響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

  摘要:本文從造假的動因和危害性出發,闡述諸如關聯方交易、濫用不當的會計政策和估計等財務造假的主要常見手段,並對會計資訊傳遞過程中可能導致偏差的各個階段提出了具體的治理措施。

  關鍵詞:財務造假;關聯交易;會計政策與估計;治理措施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現象屢見不鮮。導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動因很多,就我國而言,主要有三類:市場經濟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利益機制,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缺陷帶來的內控制度近乎失效,以及上市公司外部審計、評估組織的缺位或失職。本文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現象這一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的研究,試圖增強投資者識別虛假報表的能力,規範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淨化國內股市交易,營造一個健康穩定的國內投資環境。

  一、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危害

  1.股票價值被嚴重扭曲。一般情況下,廣大投資者是通過上市公司對外公佈的財務會計報告來衡量公司業績的優劣。而相當一部分的上市公司為了營造公司業績優良的假象,通過財務造假,人為地將財務狀況編好,誘使投資者積極購買其股票,造成股價的不斷上漲,使公司的股票價值被嚴重扭曲。投資者根據失真的財務資訊作出的錯誤決策很可能造成投資上的重大損失,投資熱情被嚴重傷害。

  2.公司有關人員深受其苦。財務舞弊一旦曝光,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員將被定為證券市場的禁入者,甚至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普通員工也會受到經濟上的沉重打擊。

  3.相關機構受到牽連。從為造假公司提供貸款的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提供商業信用的供應商,到證券承銷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都將被其牽連,遭到經濟上或聲譽上的損失。

  4.國民經濟執行受到嚴重危害。造假的上市公司通過造假在股市上大量融資的同時,那些有實力、講誠信的上市公司卻可能因得不到市場資金的及時支援而制約發展。這種不合理的資源配置,常此以往,不僅股市上的誠信會蕩然無存,還會對國民經濟的執行構成嚴重威脅。

  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主要常見手段

  1.利用關聯交易造假

  關聯交易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有利於充分利用集團的內部資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集團的資本運營能力和上市公司的營運效率;另一方面,由於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它又為規避稅負、轉移利潤,支付、取得公司控制權,形成市場壟斷提供了“市場”這一外衣下的合法途徑。不當關聯交易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1關聯交易非關聯化。此類交易的主要手法有二:一類是關聯方通過出讓股權或中止受讓相關股份,將持股權降低到20%以下,從而從名義上解除關聯方關係,相應地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另一類採用的是上市公司將資產以高價出售給非關聯方,再由其關聯企業選擇適當時機以同樣的高價從非關聯方贖回資產,或者通過其他業務途徑用以彌補非關聯方的損失。

  2關聯交易不公允。不公允的關聯交易又分為非經常性的關聯交易和經常性的關聯交易。

  非經常性的關聯交易,如委託或合作投資、託管經營、收取資金佔用費等,由於發生頻率低,相關的資訊披露也較為詳盡,是否公允有可能通過公開資訊識別。目前非公允交易風險較大的在於,日常購銷、資產置換、資產租賃等其他業務往來的經常性關聯交易。相對於非經常性的關聯交易,這種交易資訊披露較少,是否公允也難從公開資訊中得到確認,因此規模可能更大,影響也更大。

  通過不公允的關聯交易,上市公司賬面上的收益要麼是現金沒有回籠,要麼是粉飾性質的其他收益。一旦現金無法回籠或其他收益突然斷收,很容易造成公司業績的急轉直下,令投資者防不勝防。

  2.濫用不當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造假

  1選用不當的股權投資核算方法。

  2選用不當的合併政策。

  3改變存貨的計算方法。

  4利用對各項準備的計提。

  3.濫用會計準則造假

  1不按規定確認收入。這類的造假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或提前確認收入或製造收入事項,提前開具銷貨發票,在未來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因素時仍確認收入,濫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或利用應收賬款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調整主營業務的入賬時間,利用非主營業務利潤調整利潤總額。

  2不按規定確認成本費用。假確認費用,將費用轉為成本推遲確認,將收益性支出作為資本支出處理,將應由本期確認的費用遞延到以後各年確認,該轉銷的資產損失不在當期轉銷,該在當期預提的費用不預提,等等。

  以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為例。會計上將支出按收益期的不同,劃分為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如廣告費和研發費等,直接進入當期損益。資本性支出,如在長期資產投入使用之前支付的利息費用,則形成長期資產。

  4.不按會計制度規定披露重大會計資訊

  上市公司往往隱瞞或拖延披露對企業不利的或有事項會計資訊,導致投資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發展前景作出錯誤判斷。這些或有事項包括:重大訴訟案、補稅、借款的限制條款、關聯交易、或有負債、轉讓等等。

  5.利用政府、銀行的“扶持”,進行隱蔽性造假

  1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減免利息。上市公司按既定條件享受稅收優惠,不屬於人為操縱。但為了扶持上市公司,許多地方政府實施稅收先徵後返的政策,使得許多上市公司的實際稅率低於15%。而且有時對上市公司進行財政補貼的金額往往巨大,又缺乏正當理由,這兩項無疑幫助企業“創造”了業績。

  2給予土地價值方面的優惠。理論上,土地價值的評估應基於購買者的持有用途、企業是否持續經營、資產的獲例能力等,採用收益還原法、市場比較法或成本逼近法等進行估價。實際中,地方政府往往處於扶持的考慮,統一採用成本法評估土地價值,以使企業以接近成本的價格購買到土地的使用權。   三、針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治理措施

  1.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事前控制

  1提高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由於基礎薄弱、經營者的管理積極性和管理水平的有限,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執行質量不高。為了滿足配股增發條件,避免被ST或退市等目的的需要,在股權高度集中形成“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內,大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者者施加壓力的後果就是授意會計人員有目的地粉飾財務報表。因此,要做好事前控制預防財務造假,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利用來提高公司的經營績效上。盈利狀況良好了,虛增利潤的冒險行為自然沒有發生的必要。同時還要改良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如建立以多家法人共同持股為主的股權結構,建立經理人市場的競爭與接管機制[1]。按照新《公司法》的規定,協調好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及監事會的關係,確保四方能獨立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2注重上市公司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

  上市公司往往不乏業務素質高的財會人員,財務造假也通常是由這些高素質的財會人員的故意行為,這是職業道德素質低下的表現。政府部門應制定一些規章,如硬性規定上市公司的財會人員每年應參與的職業道德素質後續培養不得少於的時間數。並結合強化激勵的理論,對遵守職業道德的財會人員進行獎勵。

  3積極吸取他國先進經驗,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資訊披露制度。

  相對於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披露是比較詳盡的,但多出的大都是非報表使用者所需的、內容繁雜凌亂的表外資訊,而對實質有用的關鍵資訊披露不足[2]。

  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資訊披露,在對投資者利益保護、投資者普遍關注的關鍵財務資訊上的強制性要求還不夠,應通過對會計準則、制度、證券業行規的不斷完善,制定出與國際趨同又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上市公司會計資訊披露制度。

  2.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事中控制

  應大力加強“三位一體”的上市公司財會監督機制。“三位一體”指的是由政府監督、社會監督和公司內部監督組成的監督體系。

  1提高政府監督的效率。

  包括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在內的政府部門,由於進行機構改革之後,沒有足夠的人手對各公司的財會資料進行強有利的監督,造成上市公司虛假資訊的泛濫。因此這些政府部門應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充分利用行政資源,切實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監督職責。

  2加強社會監督是重中之重。

  社會監督是指以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為主的審計。處於買方市場中的一些事務所為能在激烈的同業競爭中保住業務,遷就甚至勾結上市公司,為其造假出謀劃策,以獲取高額回報。當年銀廣廈粉飾業績的問題是由新聞記者最先予以發現,而作為履行會計報表審計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及時識破的原因就在於此[3]。因此可以逐步採取由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聘任的方式及強制輪換註冊會計師的制度[4],使會計師事務所及註冊會計師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進行審計,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準則和質量控制準則。

  3重視內部監督的完善。

  內部監督沒做好,外部監督對假、錯賬的審計必須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首先通過財務控制、財務檢查、財務分析、財務考核的程式和方法,確保財務工作的正常有序和資訊質量的可靠。其次應按照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建立嚴密可行的內部控制制度,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把財務造假儘可能消滅在萌芽狀態。最後,要把內控的物件由低層、中層轉向高管控制[5]。這不僅因為他們是內控的首要責任主體,還因為他們擁有的絕對權力。

  3.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事後控制

  從以前公佈的上市公司造假案的處理結果看,對責任機構和責任人員的明顯處罰不力,導致造假者造假的機會收益遠遠大於敗露成本,也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頻發的一大原因。故應加大對主要責任人的處罰力度:董事長作為公司負責人應負有最大的法律責任;總經理、總會計師、財務機構負責人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主要的法律責任;其他配合人員則依其在造假過程中的作用大小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達到全面追究財務造假相關人員法律責任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凌.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問題的近遠期對策――美日模式的反思與借鑑[J].特區經濟,200506:224-225.

  [2]周其軍.中日財務披露比較[J].電子財會,200305:40-41.

  [3]鄭朝暉.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J].中國審計資訊與方法,200112:28-29.

  [4]李金峰.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控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05:28-30.

  [5]闞京華.“中航油事件”引發的內控新思考[J].中國內部審計,200509:15-17.

  篇2

  淺談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

  一、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主要手段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手段較多,早期使用較多的是虛假確認收入與費用、費用與資本互相轉化、利用關聯交易等手段,而近幾年使用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和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等手段較頻繁,做法從明顯到隱蔽,但都是為了達到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目的。

  一虛假確認收入與費用

  此種手段是通過會計造假杜撰經營活動和經營業績,是較明顯的造假行為。一般是在上市公司半年報或年報即將公佈之前,為掩蓋重大虧損或製造虛假業績,千方百計虛構利潤。例如,利用跨年度時間差異提前確認銷售收入;將預收收入確認為營業收入;通過虛構交易、虛開銷售發票,從而虛增銷售收入,第二年以銷售“退貨”的方式轉回;隱瞞費用,蓄意推遲營業費用的確認,虛增當年利潤。會計報表上反映出銷售收入與營業費用比例嚴重失調,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與淨利潤呈背離趨勢,甚至出現很少或負值的現金淨流量匹配鉅額淨利潤的不合理現象。

  二費用性支出資本化與資本性支出費用化

  上市公司故意混淆費用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劃分,達到調控利潤的目的。例如,將研究開發費用、日常性開支以及其他應該作為費用核算的成本專案資本化,從而不在當年或當季的營業收入中扣除這些費用,而是逐年分攤以便從未來的收入中扣除,從而抬高公司當年或當季的賬面利潤。相反,為達到降低當期利潤的目的,對資本性支出予以費用化,人為調控利潤。

  三利用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在上市公司的業務活動中佔有很大比重,根據近兩年我國上市公司的年報,有90%以上的公司發生了關聯交易。關聯交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交易價格的可控性和非市場性,關聯方之間可以通過不合理的轉移定價調節利潤,特別是上市公司與關聯方發生缺乏正當商業理由的關聯交易。很容易調整、控制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例如,通過相互投資、參股、資產出售,高估非現金資產的入賬價值,虛增資本和資產;通過欠公允價格的商品交易,虛增虛減利潤;通過所謂的資產重組、租賃、託管經營,名為“優化資產”,實為轉移利潤或虧損;通過複雜的債權債務關係和彼此之間大量的應收應付賬款,隱瞞財務狀況的真實性。

  四濫用會計準則

  1.利用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和重大會計差錯更正。

  會計本身是一項主觀性較強的活動,會計準則賦予會計活動一定的靈活性。如一些運用靈活性較強的準則,充滿了主觀判斷。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準則的“靈活性”,根據公司盈餘 管理的需要,對前期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方法進行變更,採用追溯調整法調整期初留存收益,進而調節當期及以後年度的利潤。例如變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遞延資產的攤銷期,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發生巨大變更,對上期故意造成的重大會計“差錯”進行更正,達到調整盈餘的目的。

  2.濫用會計謹慎性原則。

  上市公司惡意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使得當年管理費用增加,利潤隱藏,損益表反映為鉅額虧損,實為以後年度轉回利潤埋下伏筆。或者蓄意計提其他祕密準備,“以豐補歉”,造成公司收益平穩增長的假象。反之,對該提的資產減值準備不提或不足額計提。例如,對已經貶值的資產長期擱置不處理,對關聯公司的應收賬款長期不計提或少提壞賬準備,隱瞞損失,虛增利潤,直到因關聯公司無力還款,問題徹底暴露,才不得不對應收賬款全額計提壞賬準備,造成當年鉅額虧損。

  二、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成因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成因複雜,巨大的利益驅動、低廉的造假成本、相關制度不完善以及監督不力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一巨大的利益驅動

  我國資本市場投機氛圍濃厚,不少公司為了從資本市場上合法“圈”到更多的資金,獲得通過正常經營渠道無法得到的超額利益,編造虛假會計資訊,騙取股東信任與支援。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上市公司管理層、中介機構等整個相關利益者同時參與並獲得不菲的收益。

  1.向資本市場“圈錢”。

  一方面是上市“圈錢”。我國上市公司質量不高,一些公司從成立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大多數公司的上市動機首先是為了解決資金流量等內部問題。這些公司為了成功上市,往往調整甚至重做會計報表,虛構利潤,進行財務包裝。另一方面是增發“圈錢”。不少公司上市成功後,公司質量並未明顯提高,業績增長緩慢。“圈回”資金除了補給現金流外,富餘資金的投資方向並非招股說明書所述那樣明確,改變投資 計劃、盲目進行擴張和多元化投資的情況較常見,又會形成新的虧損,出現新的資金短缺。那些經營業績較差甚至虧損的公司,為了保增發或配股,提高配股的價格,從資本市場上撈到更多資金,經常採用虛增利潤的方法,製造虛假會計資訊,欺騙投資者。

  2.為了保留上市主體資格。

  很多上市公司年度經營業績達不到招股說明書中預測的業績水平,不少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平、三年虧、第四年就“ST”了。據 統計,目前有近1/10的公司因連續多年虧損已經被戴上“ST”、“PT”的帽子,甚至被退市。出現虧損的上市公司為保留其上市主體資格,避免被“戴帽”處理,或為了早日“摘帽”,常常採取多種方法粉飾報表,力求“扭虧為盈”,保留所謂“殼資源”。

  3.協助控股股東侵犯中小投資者利益。

  不少控股股東利用上市公司融資平臺,取得配股、增發後,挪用上市公司資產、通過不公平的關聯交易侵害公司利益、虛構經濟業務和財務資料,無償佔用上市公司資金,侵佔中小股東利益。據統計,1992~2004年底,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發生過這樣或那樣的醜聞,比例接近20%。

  4.配合二級市場操縱股價。

  一些上市公司為了維持本公司的股票價格或為使股價達到某個高度,編制虛假的會計報表。莊家、股評機構與上市公司聯手,藉助虛假會計資訊對公司的股票進行炒作,引起中小投資者的盲目跟風,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一輪又一輪的炒作,從而抬高股價,從中牟利。

  5.實現管理層的個人利益。

  上市公司管理層的利益報酬、升遷等與公司的經營狀況、股市表現密切相關。當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甚至出現財務危機時,一些公司管理者編造虛假會計資訊,包裝利潤,以非法手段來操縱公司股價,從而使自己收益增加。

  6.其他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需求。

  一是當地政府的利益需求。上市公司大多成為所在地經濟 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其經營狀況往往涉及所在地區的利益、形象和政績,因而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由於利益需求,地方政府對某些上市公司會計造假行為採取默許甚至支援的態度。二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利益需求。截至2005年2月底,我國具有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的會計師事務所共有73家,而1997年參與年報 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為88家,證券相關審計市場的市場份額正在逐年集中。部分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在業內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保持與大客戶的良好合作關係,保護自身利益,違背獨立審計原則,參與了虛假會計資訊的生成及傳播。

  二低廉的造假成本

  在我國資本市場上,會計造假違規成本低廉。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發現機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違法違規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很低。截至2005年3月,我國上市公司數量為1349家,上市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公告的會計資訊也越來越多,其中虛假資訊佔有相當的比例,被發現的概率很低。二是懲罰力度遠遠不夠。會計造假收益很高,而會計造假成本過低。對會計造假行為,不僅刑罰和經濟制裁力度不夠,而且缺少名譽、地位、升遷機會等方面損失。目前我國《會計法》中對違反會計法規的單位最高經濟處罰是10萬元,對具體責任人的最高處罰是5萬元,遠遠低於預期的違法收益,處罰未傷筋骨。由於會計造假的風險收益大大高於風險成本,致使某些單位和個人仍然敢於鋌而走險。  三目前我國上市公司 會計準則制度不完善

  會計準則制度具有統一性的同時還兼顧一定的靈活性,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存在著多種備選的會計方法,使得公司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隨意性較大,客觀上為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提供了一定的空間。由於缺乏對會計政策選擇公允性的具體判斷標準,兼之此類會計問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隱祕性,對其公允性的判斷所需資訊較多,不僅使一般的投資者難以判斷,有時會計專業人士僅從外界也難以準確評判。

  四監督不力

  1.內部監督控制不力。雖然上市公司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的 組織架構和制度框架,初步實現了“形似”,但距離“神似”還有很大差距。公司獨立董事、監事會是與董事會相互制衡的監督機制,但在實際 經濟生活中,由於董事會受控股股東支配,很多公司董事會職能越位,獨立董事不獨立,監事會形同虛設,沒有起到對公司財務以及董事、 管理層進行監督的作用。

  2.相關監管部門監督不力。目前我國證券監管機構體系尚不健全,證監會力量薄弱,權威性不足,在監管的規範性、全面性、及時性以及查處力度上都還很不夠,亟待改進和加強。

  5. 社會監督不夠。由於害怕惹事上身,很少有媒體和專業研究者能夠及時點名道姓揭露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問題,公司員工、客戶等知情人也常常知情不報。

  三、對策和建議

  治理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應從完善制度、加強監督、嚴格執法等方面著手,採取多種措施,綜合治理。

  一完善制度

  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1逐步妥善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中國證監會4月29日頒佈《股權分置試點方案》,邁出了產權變革的實質性一步。要在保證證券市場穩定且給予社會公眾股東合理補償的前提下,逐步實現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實現股權分散化,增強不同持股者之間的相互制衡,以約束控股股東、公司管理層的經營行為。要強化社會公眾股東各項權利的實現機制,改善股東參與監控會計資訊的條件。2完善內部制衡機制和監督機制。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獨立董事、監事會要各司其職、有效制衡,確保公司治理結構依法有效運轉。在公司治理中,處於內部控制核心地位的董事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外上市公司財務醜聞案件處理結果表明,大多數公司會計造假行為都有董事會成員以及高管人員參與,其中董事長以及執行長承擔主要責任的佔一半以上比例。股東大會要致力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健全和完善,對董事會的構成及其議事規則、獨立董事的定義作出更具體的規定,增強董事會內部的制衡機制。監事不同於獨立董事,可以是利益相關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上市公司要強化監事會功能,真正發揮監事會對於董事、管理層的監督作用,有效監督公司重大財務活動和會計資訊質量。

  2.完善會計法律體系。

  1完善會計制度。由於部分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變更的靈活性,隨意調整期初或當期損益的做法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隱祕性,建議對上市公司會計處理規定進一步進行修訂,明確三者的區分,以案例的形式,統一規定三者的會計處理原則,消除會計處理的靈活性帶來的隨意性,減少上市公司會計資訊的可操縱性。2完善懲治會計造假的法律制度。要健全會計相關法規,為監督提供法律依據,儘快制定有關會計資訊質量的管理法規,對管理機構、管理人員的責任與權力、管理方法、什麼是虛假會計資訊、如何確認虛假會計資訊以及對製造虛假會計資訊的人員法律責任如何分擔、如何處罰等做出明確規定,大幅度提高對會計造假的上市公司及其管理者和會計人員、會計師事務所及註冊會計師經濟處罰的金額,提高會計造假成本,讓造假者真正有切膚之痛,重罰之下讓其無法繼續 發展甚至無法生存,使其在法律的震懾下不敢輕舉妄動。

  二加強監督

  1.加強註冊會計行業監督管理。

  需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與國際接軌,在會計師事務所全行業內推行合夥制,實行無限責任,建立民事賠償制度,提高違規風險成本。二是強化對會計師事務所及註冊會計師的監管。改革註冊會計師行業管理格局,成立隸屬於證監會的會計監督機構,負責對從事上市公司 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監督和調查,對違規的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進行嚴厲懲罰。三是實行上市公司審計強制輪換制,要求上市公司每二年強制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以免其為與上市公司長期合作而喪失獨立性。

  2.加強媒體監督。

  反思安然事件的曝光過程,正是由於媒體與買方分析師不斷地分析、質疑安然公司,才最終揭開了公司的財務黑幕。媒體監督是明槍利劍,可以使公司迅速名揚四海,也可以令公司頃刻間 信譽掃地。媒體監督成本相對較低,方式是“事中”甚至“事前”監督,其作用有時比司法和行政監管更廣泛、更有效。有的上市公司出現異常現象,常常是一些媒體首先曝光後,有關監管部門才進駐公司進行追查。通過媒體曝光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需要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極大的勇氣。要支援相關媒體以及證券市場研究人士敢於 發表疑問,敢於站出來揭露上市公司會計造假行為,要求上市公司解釋存在的問題,督促上市公司向公眾提供真實的會計資訊。

  3.發揮群眾監督的優勢。

  如同社會其它舞弊行為一樣,員工、客戶等知情人舉報是發現會計造假問題的重要途徑。要建立揭露會計造假者獎勵機制,對揭露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人員提供獎勵和法律保護。通過更多雙敏銳的眼睛,擴大監督的範圍和力度,提高揭露會計造假的概率,達到查必有據,查必有問題,查必追究和處罰。

  三嚴格執法

  對於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問題,相關部門要嚴格執法。首先,要及時處罰。提高處罰的時效性,對於造假手段惡劣、造成嚴重影響的上市公司,要從重從快處罰,增強處罰的懲戒效果。其次,要加大處罰力度。徹底摒棄“內部清理門戶”和過分強調“市場穩定”的做法,嚴格將造假者繩之以法,以法律的嚴格執行促進證券市場規範發展。第三,公開透明。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它所有的資訊都應該向公眾公開透明,執法情況也不例外。要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媒體以及發表公告、公報等形式,對會計資訊嚴重失真、會計造假問題突出的單位和責任人員,公開曝光其違規事實和對其處罰情況,使“造假者”無處藏身,提高法律約束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