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造假論文範文參考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現象屢見不鮮。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財務造假的防範措施

  【摘要】遏制財務會計造假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綜合平衡。提高會計誠信,淨化社會環境;完善會計規則,減少會計操縱空間;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強化獨立審計的社會監督作用。

  【關鍵詞】 會計造假 會計誠信 會計規則 會計控制制度 社會監督

  隨著經濟政策、經濟法規和核算制度的調整變化,新的財務造假行為不斷出現,而且手段翻新花樣繁多,幾乎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有嚴重的虛構交易、虛構收入和利潤的財務欺詐,有利用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缺陷來操縱利潤、調節資產,也有利用其他手段進行財務造假的行為。防範和治理財務造假刻不容緩,需要我們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打擊財務會計造假行為。遏制財務會計造假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綜合平衡。

  一、提高會計誠信,淨化社會環境

  會計誠信表達了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客觀經濟活動反映出來,並忠實地為會計資訊使用者服務。誠信在會計行業尤為重要,為了減少、避免財務造假現象的泛濫,我們應提高會計誠信,把信用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淨化社會環境。

  1.打造信用政府

  各級政府作為掌握公共權力者,享用和支配著納稅人的錢,實質上和納稅人之間就是一種契約關係,要守契約、講誠信,就要切實為納稅人謀取利益,通過制度建設,規範和保護誠信,嚴厲打擊各類造假等不誠信行為,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浮誇風,提高政府信譽度。如果掌握公共權力者不守誠信、不為民謀利,也應該受到相應的制裁。這樣,誠信建設才有根基,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援,才能營造全社會的誠信氛圍。

  2.加強社會誠信教育

  誠信不僅僅是道德要求,更是市場經濟中企業和個人必須遵循的基本遊戲規則,因此要利用各種渠道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不誠信的危害性,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受鄙視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使“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取之有害”等觀念深入人心。因此,只有讓誠信深入人心,才能使會計人員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才能消除財務造假的主觀意識,從根本上抑制財務造假現象。

  二、完善會計規則,減少會計操縱空間

  為了提高會計資訊質量,我國先後制訂和修訂了一系列相關的會計法規和制度,如《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會計基礎工作規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披露細則》等,這些法規和制度的執行,基本保證了會計資訊的質量,抑制了會計蓄意造假的現象,但會計規則自身的漏洞給財務造假者提供了充分施展的空間。因此要治理會計資訊失真,必須完善會計法規、制度。

  1.改善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式

  首先,會計準則制定者應向社會公眾公開更多的己有的相關會計知識,特別是世界各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成熟經驗,以便社會公眾結合其所處環境,理解會計準則及其相應的利益關係。其次,應建立更加公開化、制度化的徵求意見制度,即使是會計準則正式頒佈之後,這種制度仍然是必要的,因為知識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會計準則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修訂則是必然的。

  2.完善會計法規的內容

  隨著經濟國際化程序的加快,會計國際化已成為必然,我國必須加快深化會計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制度,規範會計行為,避免主觀隨意性,縮小會計資訊與實際情況的差距,這是確保會計資訊質量的前提條件。

  一是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準則》,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可以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註,鼓勵企業披露非財務資訊,進一步完善並嚴格規範關聯交易的披露,加強對現金流量資訊的呈報和稽核。

  二是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準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要求,適時出臺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準則,進一步提高會計資訊質量和透明度,規範會計資訊披露。

  三是鑑於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一個時期與會奇準則並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複雜的經濟業務。

  四是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應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準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係,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五是儘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在對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的規定應更加具體。

  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

  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其一切行為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企業財務造假本質上是一種違約行為,企業是否會選擇違約,主要還是看違約成本的高低。當財務造假的預期成本大大低於造假的預期收益時,企業很難不產生造假的衝動。因此,加大對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無疑是遏制財務造假屢禁不止的重要措施。而目前的狀況是:守信者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失信者也未得到嚴厲的制裁,一些企業或中介機構提供虛假會計資訊已成為“公開的祕密”。加上造假者受到懲處的僅是極少數,許多企業和個人都從“失信”中撈到好處,一些擅長做假賬的人還成了一些企業競相聘請的人才,非常“走俏”。在這樣一個失信成本過低的環境下,“好人也會變壞”。要改變這一局面,惟有加大處罰力度,大幅度提高財務造假的成本和風險,使造假者得不償失、無利可圖。

  四、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核心,它是為了提高會計資訊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而制定和實施的一個控制系統。為了貫徹落實《會計法》,促進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系統建設,加強內部會計監督,提高會計資訊質量,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財政部於2001年6月釋出了《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範》,之後,財政部、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內部控制法規及其配套規定,這對企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會計監管、防範會計錯弊發揮了重要的“人工屏障”作用。設計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應以控制目標為導向,以業務流程控制為基礎,以控制程式和確定關鍵控制點為手段來進行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實務設計。主要包括籌資業務控制、對外投資業務控制、採購與付款控制、貨幣資金控制、銷售與收款控制、成本費用控制、工程專案控制、對外擔保控制等內容。

  五、強化獨立審計的社會監督作用

  1.加強註冊會計師行業監管

  我國註冊會計師協會一直存在著性質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它既是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又是社會民間團體;既有行政管理職能,又有行業自律色彩。因此,目前我們應該做的是理順中注協、財政部、證監會等部門在註冊會計師行業監管中的職能與分工,建立起政府行政監管和註冊會計師行業自律有機結合,分工合理、監管全面的行業監管體系。

  從長遠看,政府部門應為註冊會計師行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政府監管應重在監控和預防,利用行政手段和強制力,發揮政府監管的優勢,規範行業執行秩序。同時,註冊會計師協會應切實加強自律管理體制的建設,通過豐富和完善自律性服務、監督、管理、協調職能,推動行業更加走向成熟。以會員為中心建立行業自律管理體系,做好為會員提供技術支援、法律援助、教育培訓和改善職業環境等各項服務工作,強化對會員的誠信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質量的自律監管約束。

  2.強化註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

  獨立性是註冊會計師審計的靈魂,它包括形式上的獨立和實質上的獨立。形式上的獨立是指註冊會計師必須與被審查企業或個人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關係。實質上的獨立,又稱為精神狀態或自信心,它要求註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嚴格保持超然性,不能袒護任何一方當事人,尤其不能使自己的結論依附或屈從於持反對意見利益集團或人士的影響和壓力。註冊會計師執行審計、稽核和審閱等鑑證業務,應當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保持和提高專業勝任能力,遵守獨立審計準則等職業規範,勤勉盡責。從國內外證券市場發生的重大案件看,註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倍受關注。

  3.加強前後任註冊會計師的溝通

  從我國近幾年出現的財務造假情況看,證券市場主要存在著會計師事務所變更過於頻繁的現象。由於不良執業環境和事務所之間不良競爭的影響,一些上市公司通過變更事務所來購買審計意見,極大地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在目前的會計資訊披露規定中,要求其必須及時披露包括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重大事項,以抑制上市公司潛在購買審計意見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鹿小楠,傅浩.中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研究.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2]李金峰.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控制.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10.

  [3]王曉明.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動機及治理.現代管理科學,2006,4.

  篇2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

  摘要:本文從造假的動因和危害性出發,闡述諸如關聯方交易、濫用不當的會計政策和估計等財務造假的主要常見手段,並對會計資訊傳遞過程中可能導致偏差的各個階段提出了具體的治理措施。

  關鍵詞:財務造假;關聯交易;會計政策與估計;治理措施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現象屢見不鮮。導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動因很多,就我國而言,主要有三類:市場經濟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利益機制,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缺陷帶來的內控制度近乎失效,以及上市公司外部審計、評估組織的缺位或失職。本文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現象這一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的研究,試圖增強投資者識別虛假報表的能力,規範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淨化國內股市交易,營造一個健康穩定的國內投資環境。

  一、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危害

  1.股票價值被嚴重扭曲。一般情況下,廣大投資者是通過上市公司對外公佈的財務會計報告來衡量公司業績的優劣。而相當一部分的上市公司為了營造公司業績優良的假象,通過財務造假,人為地將財務狀況編好,誘使投資者積極購買其股票,造成股價的不斷上漲,使公司的股票價值被嚴重扭曲。投資者根據失真的財務資訊作出的錯誤決策很可能造成投資上的重大損失,投資熱情被嚴重傷害。

  2.公司有關人員深受其苦。財務舞弊一旦曝光,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員將被定為證券市場的禁入者,甚至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普通員工也會受到經濟上的沉重打擊。

  3.相關機構受到牽連。從為造假公司提供貸款的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提供商業信用的供應商,到證券承銷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都將被其牽連,遭到經濟上或聲譽上的損失。

  4.國民經濟執行受到嚴重危害。造假的上市公司通過造假在股市上大量融資的同時,那些有實力、講誠信的上市公司卻可能因得不到市場資金的及時支援而制約發展。這種不合理的資源配置,常此以往,不僅股市上的誠信會蕩然無存,還會對國民經濟的執行構成嚴重威脅。

  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主要常見手段

  1.利用關聯交易造假

  關聯交易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有利於充分利用集團的內部資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集團的資本運營能力和上市公司的營運效率;另一方面,由於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它又為規避稅負、轉移利潤,支付、取得公司控制權,形成市場壟斷提供了“市場”這一外衣下的合法途徑。不當關聯交易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1關聯交易非關聯化。

  此類交易的主要手法有二:一類是關聯方通過出讓股權或中止受讓相關股份,將持股權降低到20%以下,從而從名義上解除關聯方關係,相應地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另一類採用的是上市公司將資產以高價出售給非關聯方,再由其關聯企業選擇適當時機以同樣的高價從非關聯方贖回資產,或者通過其他業務途徑用以彌補非關聯方的損失。

  2關聯交易不公允。

  不公允的關聯交易又分為非經常性的關聯交易和經常性的關聯交易。

  非經常性的關聯交易,如委託或合作投資、託管經營、收取資金佔用費等,由於發生頻率低,相關的資訊披露也較為詳盡,是否公允有可能通過公開資訊識別。目前非公允交易風險較大的在於,日常購銷、資產置換、資產租賃等其他業務往來的經常性關聯交易。相對於非經常性的關聯交易,這種交易資訊披露較少,是否公允也難從公開資訊中得到確認,因此規模可能更大,影響也更大。

  通過不公允的關聯交易,上市公司賬面上的收益要麼是現金沒有回籠,要麼是粉飾性質的其他收益。一旦現金無法回籠或其他收益突然斷收,很容易造成公司業績的急轉直下,令投資者防不勝防。

  2.濫用不當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造假

  1選用不當的股權投資核算方法。

  2選用不當的合併政策。

  3改變存貨的計算方法。

  4利用對各項準備的計提。

  3.濫用會計準則造假

  1不按規定確認收入。這類的造假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或提前確認收入或製造收入事項,提前開具銷貨發票,在未來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因素時仍確認收入,濫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或利用應收賬款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調整主營業務的入賬時間,利用非主營業務利潤調整利潤總額。

  2不按規定確認成本費用。假確認費用,將費用轉為成本推遲確認,將收益性支出作為資本支出處理,將應由本期確認的費用遞延到以後各年確認,該轉銷的資產損失不在當期轉銷,該在當期預提的費用不預提,等等。

  以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為例。會計上將支出按收益期的不同,劃分為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如廣告費和研發費等,直接進入當期損益。資本性支出,如在長期資產投入使用之前支付的利息費用,則形成長期資產。

  4.不按會計制度規定披露重大會計資訊

  上市公司往往隱瞞或拖延披露對企業不利的或有事項會計資訊,導致投資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發展前景作出錯誤判斷。這些或有事項包括:重大訴訟案、補稅、借款的限制條款、關聯交易、或有負債、轉讓等等。

  5.利用政府、銀行的“扶持”,進行隱蔽性造假

  1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減免利息。上市公司按既定條件享受稅收優惠,不屬於人為操縱。但為了扶持上市公司,許多地方政府實施稅收先徵後返的政策,使得許多上市公司的實際稅率低於15%。而且有時對上市公司進行財政補貼的金額往往巨大,又缺乏正當理由,這兩項無疑幫助企業“創造”了業績。

  2給予土地價值方面的優惠。理論上,土地價值的評估應基於購買者的持有用途、企業是否持續經營、資產的獲例能力等,採用收益還原法、市場比較法或成本逼近法等進行估價。實際中,地方政府往往處於扶持的考慮,統一採用成本法評估土地價值,以使企業以接近成本的價格購買到土地的使用權。   
      三、針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治理措施

  1.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事前控制

  1提高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由於基礎薄弱、經營者的管理積極性和管理水平的有限,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執行質量不高。為了滿足配股增發條件,避免被ST或退市等目的的需要,在股權高度集中形成“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內,大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者者施加壓力的後果就是授意會計人員有目的地粉飾財務報表。因此,要做好事前控制預防財務造假,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利用來提高公司的經營績效上。

  盈利狀況良好了,虛增利潤的冒險行為自然沒有發生的必要。同時還要改良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如建立以多家法人共同持股為主的股權結構,建立經理人市場的競爭與接管機制[1]。按照新《公司法》的規定,協調好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及監事會的關係,確保四方能獨立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2注重上市公司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

  上市公司往往不乏業務素質高的財會人員,財務造假也通常是由這些高素質的財會人員的故意行為,這是職業道德素質低下的表現。政府部門應制定一些規章,如硬性規定上市公司的財會人員每年應參與的職業道德素質後續培養不得少於的時間數。並結合強化激勵的理論,對遵守職業道德的財會人員進行獎勵。

  3積極吸取他國先進經驗,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資訊披露制度。

  相對於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披露是比較詳盡的,但多出的大都是非報表使用者所需的、內容繁雜凌亂的表外資訊,而對實質有用的關鍵資訊披露不足[2]。

  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資訊披露,在對投資者利益保護、投資者普遍關注的關鍵財務資訊上的強制性要求還不夠,應通過對會計準則、制度、證券業行規的不斷完善,制定出與國際趨同又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上市公司會計資訊披露制度。

  2.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事中控制

  應大力加強“三位一體”的上市公司財會監督機制。“三位一體”指的是由政府監督、社會監督和公司內部監督組成的監督體系。

  1提高政府監督的效率。

  包括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在內的政府部門,由於進行機構改革之後,沒有足夠的人手對各公司的財會資料進行強有利的監督,造成上市公司虛假資訊的泛濫。因此這些政府部門應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充分利用行政資源,切實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監督職責。

  2加強社會監督是重中之重。

  社會監督是指以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為主的審計。處於買方市場中的一些事務所為能在激烈的同業競爭中保住業務,遷就甚至勾結上市公司,為其造假出謀劃策,以獲取高額回報。當年銀廣廈粉飾業績的問題是由新聞記者最先予以發現,而作為履行會計報表審計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及時識破的原因就在於此[3]。因此可以逐步採取由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聘任的方式及強制輪換註冊會計師的制度[4],使會計師事務所及註冊會計師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進行審計,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準則和質量控制準則。

  3重視內部監督的完善。

  內部監督沒做好,外部監督對假、錯賬的審計必須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首先通過財務控制、財務檢查、財務分析、財務考核的程式和方法,確保財務工作的正常有序和資訊質量的可靠。其次應按照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建立嚴密可行的內部控制制度,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把財務造假儘可能消滅在萌芽狀態。最後,要把內控的物件由低層、中層轉向高管控制[5]。這不僅因為他們是內控的首要責任主體,還因為他們擁有的絕對權力。

  3.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事後控制

  從以前公佈的上市公司造假案的處理結果看,對責任機構和責任人員的明顯處罰不力,導致造假者造假的機會收益遠遠大於敗露成本,也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頻發的一大原因。故應加大對主要責任人的處罰力度:董事長作為公司負責人應負有最大的法律責任;總經理、總會計師、財務機構負責人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主要的法律責任;其他配合人員則依其在造假過程中的作用大小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達到全面追究財務造假相關人員法律責任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凌.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問題的近遠期對策――美日模式的反思與借鑑[J].特區經濟,200506:224-225.

  [2]周其軍.中日財務披露比較[J].電子財會,200305:40-41.

  [3]鄭朝暉.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J].中國審計資訊與方法,200112:28-29.

  [4]李金峰.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控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05:28-30.

  [5]闞京華.“中航油事件”引發的內控新思考[J].中國內部審計,20050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