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簡短的經典案例分析

  企業要從觀念上重視案例分析,選擇正確的分析方法,有系統地開展分析活動,並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使案例分析為企業發揮積極的作用。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市場營銷簡短的案例分析,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市場營銷簡短的案例分析一

  大雷物流貿易:放大經銷商的連線價值

  “去中間化”“消滅中間商”已經成為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主流聲音,但是大連大雷物流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調味品經銷商商會會長劉大雷卻不這麼認為。

  在他看來,作為廠家與終端的中間環節,經銷商的連線價值恰恰是其最大的價值,這種價值是任何企業、任何時代都取代不了的。

  大雷物流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主要從事調味品的代理,起初憑藉自身的物流服務能力贏得了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KA賣場的合作,並跟隨它們的腳步快速將網路遍佈東三省。但隨著現代渠道的不斷髮展,大型賣場特別是國際KA系統如沃爾瑪、家樂福等在東北地區也完成了區域性總倉的建立。面對這一變化,劉大雷對公司網路的整體佈局進行了調整,各地分公司的職能從客戶開發、物流配送轉變為日常的市場維護。但是沒過多久,隨著市場發展,成熟品牌和成熟產品的利潤逐漸降低,整個經銷商群體再次面臨轉型的抉擇,但與上次的情況不同,這一次僅僅靠內部調整是不夠的,必須尋找新的突破點。

  經銷商做品牌更有優勢

  這個突破點後來劉大雷找到了,就是“品牌化+平臺化”。為什麼選擇這個方向轉型?劉大雷的解釋是經銷商做品牌比廠家有優勢:第一,經銷商長期服務終端、直面市場,比廠家更瞭解終端商和消費者的需求,知道市場的需求點在哪裡,尤其是對於調料這種區域性很強的產品而言,這一點非常重要;第二,經銷商的渠道開發和服務維護能力是廠家不具備的,尤其是與夫妻小店的點對點對接能力,廠家談一單銷售沒有管理,而經銷商本身就有導購員、理貨員,所以無論是推大單品還是促銷都有優勢;第三,成熟品牌由於渠道費用的增長,給予終端的利潤越來越低,而新創品牌卻不一樣,還有很高的利潤空間,這對於終端拓展來說很有說服力。

  當然與廠家相比也有劣勢,那就是產品。不過在劉大雷看來,這也不算問題,因為可以用自己的渠道資源換取優質廠家的合作,進行貼牌生產。劉大雷創立的調味品品牌叫“中調”,定位於中高階調味品,採用的就是代工貼牌模式,自身只負責品牌的運營和渠道維護,目前已經有榨菜、醬油、醋、麻油、腐乳等300個產品品類。

  為什麼劉大雷能建立起這麼龐大的渠道資源?這就得說一下他的另一個轉型思路——平臺化。他認為,作為個體的經銷商都是分散的、力量微弱的,面對這種變局必須抱團合作,共同搭建起一個共贏的平臺。劉大雷除了是調味品經銷商,還擔任著另外一個職務,就是中國調味品經銷商會的執行會長,通過這層關係,他逐漸吸納商會會員入股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共同運營中調品牌,這些會員經銷商的渠道資源自然就納入了進來,劉大雷講,他要找的經銷商不像廠家找代理那樣只是賣貨的,而是找合夥人,通過股權的形式捆綁在一起。持股聯銷體、平臺化、扁平化、區域性市場化是劉大雷品牌化和平臺化運作的幾個核心。

  做品牌商選品很關鍵

  對於經銷商轉型品牌商,劉大雷認為需要把握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產品,一定要品質過硬,而且形成差異化特色。比如中調在選品上非常嚴格,前期對市場和終端充分調研,瞭解他們各自的需求,然後尋找資源,再對接生產廠家,最後根據市場反饋的資訊來設計包裝和定價。如何選品?劉大雷的做法就是發掘原產地的產品,比如中調的腐乳是找咸亨生產的,大家都知道王致和,其實咸亨是腐乳的原產地,比王致和還早,是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醋他們找恆順生產,料酒去紹興尋找生產廠家。劉大雷非常注重原產地的價值,他認為這樣的產品本身有歷史,會說話。

  市場營銷簡短的案例分析二

  新日領跑世界的祕密

  德魯克說過,企業有且只有兩項基本職能,就是營銷和創新,這也是新日電動車多年來領跑世界的祕密。簡單的道理誰都懂,可並非人人都會做,我們來看一下對於這兩項職能,新日具體是怎麼做的。

  開放流程和心態,

  創新不能閉門造車

  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再工業化”,還是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其指導思想都是一樣的,就是從“製造”向“智造”的工業化升級。

  作為身處製造業一線的企業,新日對於這輪變革風潮早就捕捉到了。在2013年,新日電動車就率先研發出了行業第一輛智慧電動車。隨後,新日電動車便一發不可收,在電動車智慧化上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14年,新日電動車建立了業內首個智慧化生態供應鏈系統,同時還將智慧電動車推進至“智慧3.0”階段。2015年,新日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智慧電動車MIKU再次顛覆了人們對智慧電動車的認識,運用了一鍵檢測、電量精算、遠端控車、緊急救援等多達20項全球頂尖的智慧技術,一舉奪下中國工業設計領域的最高獎項之一——“太湖獎”特等獎。

  誰都知道創新是企業建立起競爭區隔和相對優勢的唯一途徑,可如何創新?產品創新的方向在哪裡?對於這個問題,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企業卻陷入了迷茫。我們看到太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李寧、美特斯邦威、娃哈哈等企業,為了適應新的市場消費群體的需求,拋棄了原來的定位,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可結果卻是“熱臉貼上冷屁股”,消費者根本不買賬,問題出在哪裡?

  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自說自話、閉門造車”,心態還不夠開放。相比之下, 新日電動車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鑑。新日電動車在產品研發上的開放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1.廣泛與國內、國際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比如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荷蘭阿姆斯特丹卡弗研究所以及來自以色列、日本的頂尖研發機構和企業的技術合作,還直接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例如以前就職於日本雅馬哈公司的資深工程技術專家高田,便是新日引入的“外援”之一。

  2.不侷限於一般技術研究,進入基礎研究領域。比如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美國工程院院士吉姆領銜的團隊一起研發的磁通切換電機,這種融合最新科技的電機一旦面世投產,將可能帶來電動車電機的一場革命。

  3.向目標使用者開放研發、生產的全過程,讓他們直接參與進來。都知道小米的成功來源於“參與感”,可真正做到的企業很少,製造企業中則更少。上文提到的獲得“太湖獎”特等獎的新日MIKU就是由一群來自江南大學的“90後”學生設計的。據瞭解,為了鼓勵更多“90後”加入創新的行列,新日電動車設立了開放的電動車設計平臺,每年有百餘名高校學子與新日電動車研發人員和工業設計人員展開深度交流、融合,每年設計的新車型達數十款。

  創新是建立在充分了解使用者需求的基礎上的,而充分了解使用者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使用者親身參與其中。

  營銷娛樂化,

  拉近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

  除了產品上的創新,新日營銷上的大膽突破也引人注目。在2015年12月17日第十三屆中國營銷盛典上,新日MIKU“晶彩”系列產品一舉斬獲“年度最佳產品營銷創新獎”,大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新日電動車全新MIKU“晶彩”系列產品,打破了傳統電動車產品給人的固有印象,在營銷方面積極地貼近消費者,與《爸爸去哪兒》《最強大腦》等衛視王牌節目強強聯手;出席金雞電影節,電動車“走”上紅毯;邀請黃曉明成為品牌全新代言人……一系列舉措讓新日電動車的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使消費者真正記住了新日電動車。

  “進軍時尚界”是新日2015年貫穿全年的一個營銷主題,尤其是在第2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的“紅毯秀”,贏得了廣大明星及媒體的關注,為新日MIKU“晶彩”系列產品贏得了足夠的曝光和支援率。據統計,短短一週時間,新日MIKU晶彩系列產品即登上了新浪、鳳凰、網易、搜狐等幾大主流入口網站,報道、轉發的媒體達50多家,曝光人次超過1000萬,評論數超過2000條,轉發量超過1萬次,僅百度相關搜尋就達8000多條。

  當然,新日邁向時尚界的腳步遠不止這些:2015年年初,新日MIKU與眾多藝術圈、娛樂圈、模特圈、設計界一線大咖同時亮相“2014網易時尚年度跨界大賞”;2015年5月,在《快樂大本營》錄製現場,新日小龜王——風雅19代化身為顏值爆表的鮮肉楊洋的坐騎,當紅導演徐崢騎電動車夜行,顛覆了傳統的冠名模式,成功闖進“80後”“90後”的視野;同年,新日科技時尚中心揭幕成立,成為行業唯一的國際級專業科技時尚製造基地,並斥資2000萬元打造最強時尚產品顧問團,由國際殿堂級著名造型師李雲濤、中國新銳時裝設計師劉璐、新生代時尚T臺女王遊天翼等擔任顧問,為產品注入了時尚、年輕的基因。

  新日新聞發言人、總裁辦主任陳開亞說,對於未來的商業世界,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總結了四大趨勢,其中之一就是“一切消費都將娛樂化”,那麼,站在企業營銷的角度,也必須順應這股潮流,新日的時尚跨界便是踐行營銷娛樂化的一種演繹。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市場營銷簡短的案例分析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