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進文字,走進學生,到達師生、文字對話之效。接下來,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借鑑參考!
一:
回顧《陶罐與鐵罐》的教學,感受頗深。本課的教學目標,以人文目標為基本點,透過文字的學習,與文字交流,感受本課透過神態和語言描述表達人物內心的寫法。以期到達對學生待人處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了朗讀,卻忽略了文字的挖掘;對鐵罐的反面教育過於注重,卻忽略了以陶罐為住的正面引導。縱觀整堂課,有收穫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1、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資料。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在課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說的語句,透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來體驗。課後拓展設定瞭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鼓勵學生進行續寫。但是對續寫思考不夠周全,要求不夠明確。能夠讓學生仿照課文,透過神態和語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2、本課教學中,為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理念,我多次安排學生自讀,指名讀,表演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想一想這是一隻怎樣的陶罐和鐵罐,進行分主角表演朗讀,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努力調動每一個成員學習的用心性,目的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選取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獲得充分自主的發展。
3、在教授本課時不僅僅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注重了透過反覆朗讀中對重要詞語的理解,如“傲慢、輕蔑、相提並論”等。在反覆朗讀和老師的激發下,以讀帶講,學生能夠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在講解輕蔑一次時,我查閱了資料,利用字理解學,讓學生感受這個蔑字,還讓學生透過動作體會當你這樣看人時心裡是怎樣想的,從而理解文字。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個亮點,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於學生正確全面認識陶罐和鐵罐有很大的幫忙。
4、本節課讓學生反覆自讀、展示讀的資料比較多。在課堂上,我對學生每一次的朗讀做出了鼓勵性的有效評價,不再是空空而談。比如:學生在讀到鐵罐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時,我給出“透過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師感受到了你的輕蔑。從你的動作和上揚的語調中我們明白了你瞧不起陶罐。”學生讀到鐵罐惱怒時,我給出“你眼睛瞪得圓圓的,從嗓子裡吼出的話語,我明白你惱怒了。你指著它,跺著腳,我感受到你惱怒了。從你咆哮的聲音中我明白你真的生氣了。”有效評價,不是“好,再來。讀得太好了!”而是要細心觀察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給出準確、具體的指導。教師要融入其中與學生,還有文字進行交流和對話。從而教師以讀代講,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5、由於太過投入鐵罐的主角,課上教態顯得略有生硬。課後有老師向我提出教態要具有親和力,語速再慢些,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會更好。
二: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搞笑,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裡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就應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經過深深思索與課堂實驗,我找到了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些許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急著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試著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說,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先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麼?會給我帶來那麼多的驚喜。
感悟二:走進文字,走進學生,到達師生、文字對話之效。
記不起在哪讀過這樣一句話: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字、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的與學生一齊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每次講課前,我都會把教案備得滾瓜亂熟,甚至評價語我都會仔細琢磨。但是透過這節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學生的發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透過這節課也讓我深深地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三:
我安排一課時講完這篇文章,這也是我近段時間一向都在嘗試的一種教學節奏,課前有指導性的組織學生預習,在預習中讀通讀準文章,初步學習生字,這也是學習潛力的培養過程,這天講的這節課也不例外。雖然有預習,但是課堂上並不是拋掉字詞不管,而是更好的利用抓詞串文,以詞讀文,以讀代講。
課堂上環節緊湊,感覺的出來孩子總是處在精神集中的狀態上。師生接讀文章到達範讀、檢測、糾錯的目的,省時省力,在語言環境中讀,降低了孩子讀詞識字的困難,其中老師範讀也建立了課文基調。略讀是三年級孩子要逐步學會的讀書方法,走馬觀花地看以到達掌握文章大意的目的,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課文都寫了哪兩個場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讀,貼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滲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讀有利於思考,在默讀中突破全文重點,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兩次對話,第一部分落腳於“奚落”,讀的過程抓住充分體現兩個主角特點的詞語,比如“傲慢、謙虛”等,充分讓學生品味關鍵的字詞的意思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利用補白想象闊詞的方法,以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為重點,在此過程中訓練學生讀的潛力和分析潛力。為了給每個孩子練習的機會,不斷使用“聽呀,他讀出了挑釁”等這樣的語言引導讀悟結合。
隨文識字是本課設計的出發點之一,像“謙虛、惱怒、價值”等都是要寫的字,隨著文章的讀板書出來範寫指導。文中出現的生詞,比如“懦弱”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說文解字,從文字的部件結構入手思考,無形中滲透了漢字的造字規律,這同時也滲透了解詞辨字的方法。或是聯絡上下文理解,或是換詞,總之就是先帶給方法,然後把理解的意思送進文中讀。
閱讀教學重在讀。以讀代講,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方法。課堂上,透過各種形式的讀,略讀、默讀、輕聲讀、朗讀等來理解,積累、內化課文語言,把握課文主要資料,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按照自己的設想進展很順,基於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缺少小結、質疑和寫法的引導,板書凌亂,教學中讀的設計層次感不夠突出,朗讀形式單一,齊讀太多,這些都源於教學機智不靈活,要繼續提高自身潛力。
四: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搞笑,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裡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在本課中,“奚落”一詞貫穿全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奚落”一詞做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讀中悟“奚落”,在悟中感“奚落”,在感中說“奚落”。最終到達讀,感,悟的有機結合。
一、讀中悟“奚落”
二、悟中感“奚落”
再好的課堂也難免有遺憾,在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將陶罐和鐵罐的思想品質不偏不倚的展此刻學生的面前,而又不使得課堂教學顯得過於繁雜。這是在今後對這篇課文的解讀中繼續要做的工作。
有效教學是最大的“以人為本”,是最好的“人文關懷”語文課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師和學生務必應對的、無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實生活,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是師生生命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審美的場所,也是教師自身不斷髮展、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就讓我們為了自己,為了孩子來認真解讀文字,把握語文的命脈,尋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吧!
五:
《陶罐和鐵罐》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搞笑,貼近兒童生活,。講的是國王御廚裡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互相尊重,和睦相處。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從整體上把這篇文章分成了兩個部分,也就是“鐵罐瞧不起陶罐”和“許多年後陶罐和鐵罐各自的命運”兩大塊。前一個部分我以“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為線索,讓學生思考1、陶罐的短處是什麼?鐵罐又憑什麼來奚落陶罐的?2、鐵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話數說陶罐的短處?3、應對鐵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學生邊讀邊在書上勾畫。然後分組討論,體會各自的態度。透過教師的指導,讀出兩隻罐子不同的性格特點,使情感的變化漸漸明晰,這一部分是我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的教學,我對文章進行了一些取捨,以兩個問題來引導閱讀,透過默讀、導讀、細讀讓學生體會兩隻罐子命運的不同,從而進一步讓學生悟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當時的情緒,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理解輕蔑一詞時,我們結合課文插圖,有學生說它的意思,有學生表演輕蔑的樣貌,我趁勢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神態來朗讀鐵罐的話,學生興致很高紛紛練習。幾個環節下來,透過加表情讀、加動作讀、小組分主角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一節課上下來看到學生情緒高漲,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用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我覺得自己在課前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課堂上學生有合作,但體現不夠。有時只是個形式,未體現合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