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

  為提高教學質量,八年級的物理教師們對動能和勢能的教學有哪些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動能和勢能》這一節課是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材第一章《機械能》的第一節課。機械能屬於力學的範疇,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初中階段要接觸的能量包括機械能、內能、電能、核能等等。這一章內容並不太重要,本節主要講機械能的各種型別,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並不困難,但是內容較多較雜。

  一、對教法的反思:

  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了1、大量選擇網路資源,2、課堂語言簡潔化、形象化,3、綱要訊號圖示,4、演示實驗等方法進行教學。

  在選擇網路資源方面,我所選的大部分動畫都很明白地說明了問題,但是對於“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這個問題,我選的動畫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教師在學生看動畫進行點播才能讓學生明白相關知識點。在課堂語言簡潔化、形象化方面,我本來打算不說無用處的話,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回答一出現困難我就忍不住給學生說出了結果,有點越俎代皰。在綱要訊號圖示方面,主要表現在板書設計上,對本節內容的總結是很成功的。在演示實驗方面,我主要演示了“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和“彈性勢能的定義”這兩個實驗,第二個實驗較成功,第一個實驗對於“兩個質量不同的小球從同一高度落下,剛到平面時速度相等”這一現象演示不成功。

  二、對學法的反思:

  在學法上,我引導學生運用1、觀察法,2、閱讀法,3、討論法,4、訓練法等方法進行學習。

  在觀察法方面,我主要讓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和連結的幾個動畫。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強,他們有觀察的興趣,沒有觀察的良好方法,往往卻沒有多大收穫。以後需要在這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在閱讀法方面,我讓學生通過閱讀得出了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能量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彈性形變?”以及“為什麼能的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讓學生閱讀較少,要求閱讀的問題也簡單。在討論法方面,我讓學生展開了較多的討論,比如每看完一個動畫我都讓學生討論動畫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的討論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討論放不開,有的同學不參加討論,不善於同別人合作。在訓練法方面,主要是讓學生做了一份達標檢測題,這些題題量大,題目的選擇也較好,只是在處理時方式沒有變化,顯得較平板。

  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匯入、新授和訓練三個方面。匯入包括章題的匯入和節題的匯入兩部分,新授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我動用了各種方式,力求使教學效果最優化,訓練是新授的延伸,是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必要途徑之一。我的整個教學顯得比較流暢,學生配合也較好。從中反映出的不足之處有:

  1、對於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這幾個問題,我本打算讓學生在觀看動畫和教師相關的演示實驗後通過自己的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最好是自己的結論。但是學生只滿足於從課本上找到現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語言總結自己的所得。我想這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課本為本進行教學造成的後果,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確的觀點,並且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失誤和錯誤進行嘲笑。

  2、在訓練方面,我所選的題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討論題,對於學生理解本節內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覺得漏掉了一個方面,那就是在機械能的組成方面沒有設計一道相關的計算題。對於“機械能的組成和單位”的鞏固就顯得不夠。

  二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半的時間用在學生實驗探究上,主要側重於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環節,使學生明確探究目的和已有條件,學會考慮影響問題的主要因素,培養學生選擇科學探究的方法及選擇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變數的初步意識;

  二是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能駕馭簡單的實驗器材,正確合理地操作實驗的能力;

  三是分析與論證環節,培養學生能從經歷過的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出正確的科學規律的能力;

  四是評估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能注意探究活動中未解決的矛盾,有改進實驗方案的意識。

  看似簡單的一節課,對老師來說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對於學生來說概念的理解始終是抽象的,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器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樂而不為了,對重力勢能理解為物體本身儲存的能量,不管物體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說物體能夠做功,就具有能量,而並不是說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這節課利用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這樣做有兩個利處:一是利用最簡單的器材,讓學生參與實驗操作的全過程,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簡單器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並不是一種多餘,而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

  三

  一、教學前的反思

  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分析能力。若在教學前反思清楚,則在進行動能和勢能的教學設計時,我就不會把教學重點放在知識點學習上;而會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學習目標不會設定在多少個知識點上,而會落實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不是滔滔不絕地講解動能和勢能的重要性;而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去感受能量的重要性。這堂課的重點是探究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關鍵是讓學生分組探索重力勢能的決定因素。教師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去體悟能量的重要性,體會到這種教學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學具有個性化,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中的反思

  課堂教學的物件是活潑可愛的學生,因此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的過程。新課程要求創設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民主意識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作為,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髮展的需要。讓教案跟著學生走:探究動能大小決定因素時,引發學生的爭論,學生提出動能大小可能跟物體的質量、速度、力等有關。根據小球推木塊,將木塊推的遠近來判斷木塊能夠做功的多少,研究動能與速度的關係,排除質量因素,所以選同一木塊,從不同位置高度處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時獲得速度越大,將木塊推得越遠。研究動能與質量關係,讓兩個質量不同的小球從同一位置處滑下,看到質量大的木塊將木塊推得遠。

  三、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上了這堂課後感受到:

  1、從浙江電視臺不可能工作列目在我校拍攝的現象“水頂乒乓球”錄象引入課題,使學生覺得有親切感,儘量挖掘身邊的事物,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較抽象。對於初中學生來說,認識它比較困難。應緊扣教材,從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來認識能量。這實際上是說“能是物體做功的本領”。儘管這種說法不甚嚴謹,但比較通俗易懂。

  3、關於動能、應講明運動的物體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並推動物體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為容易講清彈性形變的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並做功,便於學生理解。

  4、勢能應是物體系統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舉高的重錘能夠做功,應當是重錘和地球組成的系統具有勢能。重力勢能表現它做功本領時,通常一個重力勢能先轉化為動能的過程。但在本節課中都不宜引入這些內容,只能讓學生粗略地知道,舉起的物體能夠做功。

  5、勢能的大小是相對的,對初中學生來說沒提及系統,也不能引入勢能的相對性。只能用地面做為零勢能而來分析問題。

  6、通過對幾種典型的如擺錘、滾擺能量及其轉化,讓學生初步形成對能量和採恆規律普遍意義的認識。


看過的還:

1.初二物理教學心得4篇

2.八年級物理教師教學心得以及教學建議

3.八年級物理能量教學設計

4.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