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人教版歷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對課堂教學內容,教學安排以及學生表現的預設。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學生能夠從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來思考今天民族平等原則,從而培養古為今用的遷移學習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從東漢以來少數民族向內地遷徙的材料,以及概括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等,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高度繁榮是在各民族不斷交往、融合中實現的。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學會正確的評價北魏孝文帝這個人物以及這次改革的歷史作用。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民族融合情況的分析,學生感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從而樹立熱愛祖國,民族團結的正確意識。通過孝文帝改革發揮的積極作用,認識到改革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

  2.難點: 正確理解民族融合的含義;通過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學會多角度辯證的去評價及分析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

  三、教學策略

  1.採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培養學生髮現探究的精神。

  2.採用情境創設法,啟發引導,由學生自我建構知識,根據史料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及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3.教師點撥法: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給予精要點撥,拓寬學生思路。

  4.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為呈現案例、案例分析、問題創設提供情境條件,提高課堂學習趣味和效率。

  5.學生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約5分鐘) 1.引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你吃了嗎?”我們知道中國人最講求飲食,你是否留心過嘴裡的東西來自何方?
2.辨認:PPT出示胡蘿蔔、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的圖片
3.問題:他們的名字有什麼共同特點?猜測他們可能來自哪裡?為什麼?
學生辨認食物,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猜測產地(教師由此問題引入本課時的主題──北方民族的融合(板書)) 以學生熟悉的話題和事物,引入本課,貼近生活
問題的提出,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環節一(約7分鐘): 融合的前提──民族遷移與雜居 情境創設1:出示圖4--7,
設問:1.結合課文和圖4-6,思考:曾經作為西漢都城的長安,其所在關中地區出現什麼狀況?這種狀況說明了什麼?
2.根據圖4-7,說說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哪些和分佈狀況?
情境創設2:出示中國民族分佈圖,思考:
設問:1.請找出圖中與上述五個古老民族名稱一致的一個民族
2.其他幾個民族到哪裡去了呢?
3.這說明“五胡”的內遷與雜居,會帶來什麼現象?
板書:“民族內遷”
1.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圖片和地圖,直觀地發現東漢末年幾個主要少數民族的內遷
2.學生觀察古今兩幅少數民族分佈圖,得出民族的內遷會引起民族融合的趨勢,順利過渡
通過呈現圖片、地圖等情景創設,讓學生了解民族的分佈、融合和變遷。培養學生史地結合的綜合能力,也再次強化主題
環節二(約3分鐘): 融合的表現──日常生活習俗的滲透 情景創設3:
1.出示一組漢族座椅,請學生描述變化
2.再分別出示一組關於飲食、服飾、生產方式的壁畫。思考:民族融合帶來了什麼變化?
3.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4.試著請學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義
板書:“民族融合趨勢”
1.學生根據漢族座椅的變化,體會民族融合帶來的變化
2.學生說出自己日常生活中自己瞭解的民族融合的產物
3.學生大體講述“民族融合”的含義
通過呈現圖片、資料等情景創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概括能力,也能拉近與生活的距離
環節三(約20分鐘):融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學習:北方的統一
1.結合中國朝代紀年表,畫出三國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況的示意圖
2.北魏建立的時間、都城、民族?北魏何時統一北方?
3.思考:北魏的統一,對民族關係有怎樣的影響?
板書:“北魏的統一”
小組探究:結合閱讀卡,地圖,討論歸納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
板書:“遷都洛陽”
情景創設:出示相關圖片、文字和表格
小組討論:1.說一說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的措施?
2.胡服和漢服有什麼區別?哪個在生活中更為便利?
3.既然胡服便利,孝文帝為什麼要下令改穿漢服?
4.服裝、姓氏等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自由點評:聯絡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內容,思考:這次改革有什麼影響?為什麼會成功?
板書:“促進民族融合”
拓展訓練:如何評價孝文帝?
1.學生能夠知道從三國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況
2.學生能夠從北魏的統一、民族融合的趨勢等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通過小組探究,多方面分析遷都洛陽的原因,從而明白遷都,改革的必要性
4.歸納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都──遷都洛陽。
說──說漢語
姓──改漢姓
服──穿漢服
婚──鼓勵聯姻
禮──採用漢禮
5.從改革的成功之處,評價孝文帝及它的改革
引導學生閱讀、繪製示意圖的方式,瞭解此時期的朝代更替概況
指導學生閱讀史料,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
通過閱讀教材和教師講述,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改革的內容,探討改革的歷史影響。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
環節四(約3分鐘):北朝更替與南北交流 結合P82內容及中國朝代紀年表,完成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結合課本及讀圖,瞭解孝文帝改革之後的歷史發展 引導學生梳理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朝代沿革的脈絡,更好地體會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
課堂小結(約2分鐘) 用精煉的詞語來概括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 學生結合板書,理清邏輯關係,用自己的話總結本節課脈絡 課尾的提煉,既理清思路,又形成知識框架,容易記憶

  初二人教版歷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對課堂教學內容,教學安排以及學生表現的預設。然而,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往往還要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係。因為預設是既定的,而生成是靈活的,這兩者之間不可避免會有點出入。所以,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強化自己的可取之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特別是思考自己之前的預設有沒有實現?實現了多少?實現的效果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怎樣改進會比較好?

  一可取之處

  1.本課在設計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2.本課運用多媒體課件,結合豐富的文字和圖片,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體驗解決一個個問題。同時,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感悟民族融合的結果。這樣貼近生活更為真實,也能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的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本文結合教材,利用一個個史實和圖片,讓學生深入歷史課的課堂,史地結合,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觀念,學會用科學辯證的歷史觀去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落實了教學目標。

  4.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比較靈活,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歸納、自由點評等貫穿其中,有意識地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不足之處

  1.面俱到回過去的場景中,無論是歷史視訊生成的展的區域優勢通過任務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安排豐富,課堂節奏比較快,可能個別學生沒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影響其課堂學習的體驗。建議不必面面俱到,圍繞教學目標,內容設計再緊湊點,突出亮點。

  2.整堂課問題設計比較多,建議要設計的更要難度梯度,使環節之間的過渡更加自然。

  同時,要注意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提取,抓住學生的生成來進行問題的步步深入,也許更加水到渠成,也給學生更多地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