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勵志故事

  成功總會伴隨著汗水與艱辛,在體壇上,總有許許多多的體育健將,讓我們感到無比欽佩。然而,在他們運動場光鮮的背後,確實不斷地磨練與堅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郭晶晶的勵志故事

  寂若無人,4000多人的跳水館靜極了,連觀眾都出現了一種少有的平靜,因為前四輪動作比下來,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經成了“無敵”的代名詞,郭晶晶最後一輪走上跳板時很平靜,畢竟,她已經歷了17年的水拍浪打。

  錯練跳水

  17年前的她只有6歲,還在幼兒園。

  當時體校教練來挑小隊員,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為是去學游泳,便樂呵呵地跟教練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點後悔,怎麼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練逼著跳了一次吧,嘿,就選上了。

  11歲時,郭晶晶一次隨隊趕赴南京集訓,被當時的國家隊教練於芬看上了。於芬問她:“想到國家隊來麼?”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條輝煌的冠軍之路便逐漸在她面前鋪開。

  1994年全國跳水錦標賽,郭晶晶獨攬女子十米臺和三米板的兩枚金牌後,人們都驚呼:中國又出了一個年僅13歲的奇才!

  曾經滄海

  1994年和1995年兩年的異彩乍放,讓國人對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給她帶來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雖然在女子十米跳臺的奧運預賽時,她的積分還領先於所有對手,但到決賽時卻因失誤終落第五。

  之後她從板臺兼顧改到了專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復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亞軍。來雅典前,郭晶晶參加了兩屆奧運,只撈回兩枚銀牌。

  出征雅典

  不管外界對郭晶晶是何種看法,中國跳水隊教練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實力所在。帶過她的幾個教練都說這個隊員起跳有力,動作協調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時恐怕也會被郭晶晶擊敗。

  事實的確如此。多年的積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後迅速鞏固了中國在女子跳板上的霸業。2001年世錦賽、2002年世界盃、2003年世錦賽,每年跳水最高級別賽事的女子三米板單人冠軍都沒逃出她的手心。

  出征雅典,心裡有底的郭晶晶,求勝心很強。首戰便和隊友吳敏霞合作,奪取了雙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靜奪冠

  單人預賽她跳砸了一個動作,但曾經滄海的她已經磨出了一顆平常心。平靜地比過半決賽後,郭晶晶規定動作的積分已經升到了第一位,決賽四輪動作下來,郭晶晶幾近完美,將對手遠遠甩在身後。

  最後一跳,郭晶晶平靜地理了理頭髮,走板起跳,向外翻騰一週半接轉體兩週半,她在空中乾淨地完成了動作,“刷”的一聲入水,現場的五星紅旗立即揮舞不止。出水後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漣漪漾了開來。

  :林丹的勵志故事

  林丹小時候,媽媽總喜歡把他當成女孩子來打扮。那時候的林丹胖乎乎的,頭髮留得長長的,都快蓋住耳朵了,有時候,兩個小臉蛋上還被媽媽抹得紅紅的,再穿上媽媽買的紅色衣服,活脫脫一個小女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各地風靡學電子琴。當時,林丹正在上學前班,班裡的同學都被家長帶著去學電子琴,林丹也不例外。媽媽給他買了一臺“卡西歐”的電子琴,價值一兩百塊,這個價格在當時已經是很高的了。可是,這麼昂貴的電子琴卻沒能吸引住小林丹的注意力,天天坐在電子琴前,只動動手指頭,這可把愛動的小林丹憋壞了,剛彈上一會兒,他就想從椅子上下來東逛逛西走走,結果只練了一個星期,他就再也不肯練了。林丹的爸爸和媽媽都是體育愛好者,爸爸喜歡打乒乓球和排球,媽媽游泳,還打籃球,經常代表上杭縣去龍巖參加比賽。媽媽想,兒子不願練電子琴,可總得練點別的吧。於是,她打籃球的時候就帶上林丹,讓他自己在場上跑著玩。當時,上杭縣體育館有少兒業餘羽毛球的培訓,林丹周圍有很多小朋友都去那兒練球了。有一次,林丹跟著他們一起去體育館玩兒,他第一次看到了羽毛球。看見小朋友們跑來跑去,揮拍、接球,林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好像是找到了一種對味的感覺。那一年,林丹5歲。很快,林丹就進了培訓班。但因為是業餘班,其實更多時候是在玩兒。小朋友們在一起練習握拍、揮拍、跳繩等基本功,趁教練不注意,林丹就跟小朋友偷偷玩遊戲,那段時光是快樂和無憂無慮的。那個時候,小小年紀的林丹就顯示出了不肯服輸、自尊心強的勁頭。當時的訓練專案中,唯一讓林丹害怕的就是壓腿。剛開始的時候,小孩子的韌帶沒拉開,腿壓不下去,教練就幫他壓,小林丹疼得直哭,邊哭邊壓,回家後,媽媽還要幫他繼續壓。可是,不管再怎麼疼,媽媽也從來沒有聽他說過不想去練了。週末的時候,訓練隊要長跑,繞著上杭縣城跑兩圈,至少也有幾千米,林丹是隊裡年紀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死跟著大一點的隊員跑,一定要跑完全程,絕不肯中途停下。另外,在隊裡打比賽,如果輸了球,教練還沒說什麼,林丹自己就開始掉眼淚了。在業餘班,林丹是唯一用左手打球的孩子,教練因此對他特別關注。雖然因為年齡太小,林丹的技術水平在班裡並不是最好的,但他的身體素質很突出,當時班裡進行技術評定,他的基本動作、步法,前後摸球線等項都名列前茅。[3]

  在淚水中成長

  1992年,9歲的林丹順利進入福建省體校,來到了距上杭縣600公里遠的福州。在省體校的第一個學期,林丹是伴著淚水度過的。林丹是在那年的冬天進的省體校,一向怕冷的他很不習慣宿舍的生活。自從把他送到福州的爸爸媽媽走後,他就開始哭,幾乎天天都要哭上一場。甚至有時在訓練的時候,練著練著想家了,小林丹就哭起來了,教練一看,就先讓他站在一邊,哭完了再練。訓練完了,回到宿舍,他獨自一人常常發呆,不知不覺中又開始哭起來。後來,林丹開始給家裡寫信,一天一封,主題基本都是: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你們快來看我吧。直到今天,林丹媽媽還保留著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舅舅在福州,稍微緩解了林丹的思家情緒。每到週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點好吃的,給媽媽打個電話,週日再回到體校。剛到省體校的時候,從小沒有離開過父母的林丹根本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換,床鋪不知道怎麼整理,更別說換洗床單枕套了,整個人都邋邋遢遢的。到體校的第一個星期,因為總是一個人發呆想家,在宿舍裡哭,也想不起來去洗澡,他居然整整一個星期沒有洗澡。直到第一個學期結束從家裡再回到體校的時候,林丹想家的情緒才緩解了一些。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哭了,家信也減少到一星期寫一封了。在挺過了最初的適應期後,林丹不服輸、自尊心強的特點便顯現出來。很快,他學會了換衣服、洗床單,獨立生活的能力明顯增強,在訓練中更是特別要強。林丹媽媽說,有一次,林丹發燒打點滴,但他卻不願耽誤訓練,沒有向教練請假,從醫院回來便繼續投入訓練了。林丹

  在部隊經受洗禮

  1995年,在全國青少年比賽中,林丹獲得了男單冠軍,被解放軍隊看中,讓他到隊裡試訓了10天。之後沒多久,林丹便接到了解放軍隊的錄取通知,12歲的他就這樣跨進了軍隊的大門,成為一名軍人。到解放軍隊後,隊裡給林丹發了很多新裝備,好像還是凱勝的,有服裝、球拍等,抱著這些裝備,林丹別提多開心了。因為在此之前,他一直用的是木頭拍子,從來沒有用過這麼好的裝備。除了新裝備,林丹還擁有了自己的軍裝。當時他的個子特別小,還不到1.4米,帽子戴在頭上像扣了一口鍋,腰帶繫到最裡面的扣眼還是鬆,褲子直往下掉,大家見了都哈哈大笑。1997年,林丹隨解放軍隊到南日島體驗部隊生活。在那裡,他們這些專業羽毛球選手每天要跟部隊官兵一起出操、站崗,在大太陽底下站幾十分鐘、夜間緊急集合等,林丹都一一體驗過。除了操練,他們還要跟部隊同吃同住,在解放軍隊訓練的時候,大家總覺得伙食不好,挑來挑去的。到了那裡,吃飯的時候,大家左看右看,看不到飯裡的肉。據林丹說,那裡講究的是“看菜吃飯”,也就是說看沒什麼菜就多吃飯,即使有菜也要看著吃。有一次,林丹跟連長、班長几個人一起吃飯,一個盤子裡只有幾條小鹹魚,林丹上去就夾了兩條放到自己碗裡吃,班長後來質問他:“知道什麼叫‘看菜吃飯’麼?旁邊還坐著連長呢!”剛去部隊的時候,林丹要洗澡,就問澡堂在哪兒,幾點有熱水。班長告訴他這裡洗澡不用熱水。結果在部隊的20天,林丹只洗了3次澡,也就是用涼水衝一下便趕快穿上衣服。經過那段時間在部隊的鍛鍊,林丹充分感受到了當軍人的不容易,體會到了軍人的可貴可敬,也讓他平添了身為軍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這種感情後來在林丹得勝後的標誌性動作——行軍禮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林丹說自己在賽場上的那股霸氣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這股霸氣是緣於他從小不服輸的性格。這股不服輸的勁頭讓林丹在無論多麼苦多麼累的情況下都不願低頭,從地方體校到軍隊,他的這種性格得到了更好的錘鍊。

  成為“超級丹”

  2002年8月22日,不滿19歲的林丹竟登上國際羽聯排名第一的位置,儘管保持的時間僅有一週。自2002年首奪公開賽冠軍起,林丹在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和各項國際大賽中獲得大量冠軍。從2004年到2008年幾乎四年時間佔據男單世界排名第一的寶座,被世界羽聯和媒體稱為“超級丹”。

  :體育明星的勵志故事

  通常,體育明星們小時候就表現出對某一專案的痴迷:馬拉多納會跑後,就一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踢碎布包的石頭;舒馬赫第一次開小卡丁車時,只有4歲;老虎伍茲3歲時就玩起了高爾夫。然而,一些體育明星並非“從一而終”,他們有後來的成就,完全是因為當初的“半途而廢”。樹挪死,人挪活,今天的放眼體壇讓我們去看看他們的故事。

  姚明打過水球,據姚之隊負責人章明基透露,身高2.26米的姚明,小時候練過水球,是“守門員”。水球運動員的確需要身材高大,守門員當然也是越高越好——人高,手長,封堵的面積大。不過那段經歷很短,以至於可以忽略不計,甚至許多熟悉姚明的人,也不知道。姚明當然還是天生打籃球的料。他父母打籃球的背景以及現在的表現,可資證明。一句話,姚明的身高可以使他在水中比別人獲得更多生存的機會,但說到競技,他的控制力還是在陸地上。

  再來看看我們的飛人劉翔,如果劉翔的腿再長5釐米,也許顧寶剛就捨不得讓愛徒去練跨欄了。退休前,顧寶剛是上海市普陀區少體校的跳高高階教練。當年,劉翔一直在他的手下練跳高。因為不夠高,顧寶剛看出劉翔在“一根杆”上沒多大發展前景,所以,後來把他推薦給了“十根杆”教練。於是,往上的劉翔,開始往前,並終於獲得了成功。現在想想,大家都有點後怕了:劉翔幸好沒長這麼高。否則,劉翔撐死也就一個亞洲跳高冠軍。

  伊辛芭耶娃告別體操伊辛芭耶娃小時候練的是體操,還夢想拿世界冠軍。現在,不但世界冠軍夢早實現了,就連破世界紀錄夢、屢破世界紀錄夢也都一一實現了。當然,體操是沒有破世界紀錄的,撐竿跳高才有。在體操隊裡,人長高,意味著土豆發芽,是要被“扔掉”的。想想也是呀,本來你可以在空中翻四個跟頭的,人一高,只剩兩個半了,怎麼和人家去競爭?現在,我們隔三岔五地就要欣賞一次“撐竿跳高女皇”是怎麼打破世界紀錄的。和我們一起欣賞的,還有她的母親——當年,就是她把伊辛芭耶娃送去練體操的。

  詹姆士因傷轉行。兩年前的nba狀元秀勒布朗·詹姆士,是當今nba一位紅得發紫的年輕球員。儘管3歲時,家人給他買了一個籃球,他愛不釋手。但事實是,他在學校裡最先開始的體育運動,是美式橄欖球,而且表現非常出色。那時他9歲,對籃球與橄欖球都很喜歡,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在學校裡打了3年橄欖球后,因為一次受傷,詹姆士不得不面臨要麼換位置、要麼放棄的抉擇。結果,他選擇了放棄橄欖球,然後改投籃球。這個腦瓜異常聰明、身體素質極好的孩子,很快在籃球方面也表現出了過人的能力。直到現在,他當年的橄欖球隊教練仍認為,如果他不受傷的話,他現在橄欖球方面得到的成績,不會亞於籃球。

  卡尼吉亞 風的兒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阿根廷著名球星卡尼吉亞,有“風之子”的美譽。這位著名前鋒的百米速度達到了10秒7。在他這一水平的國際球星中,能跑到10秒7的,還沒有聽說過。所以,在形容其他前鋒速度快時,充其量是“快馬”。卡尼吉亞在中學裡,短跑總是第一,還參加過地區的田徑比賽。不過,生在這個足球王國,耳濡目染著足球氛圍,卡尼吉亞最終還是選擇了足球。卡尼吉亞利用他的速度,總能在關鍵時刻打進關鍵入球。最經典的就是1990年世界盃,八分之一決賽阿根廷隊1比0淘汰巴西隊那場。馬拉多納傳球,卡尼吉亞從後插上,輕鬆擺脫後衛與門將,將球打入空門。義大利報紙曾在一篇評價卡尼吉亞的文章中曾這樣總結到:“卡尼吉亞總是像天兵天將一般,在全場觀眾與球員等著皮球將要滾出底線的那一剎那,將球救回來,然後便是面對手足無措的門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