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之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通過教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 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物件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之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農業歷史發展的基本狀況,如農業的起源,黃河和長江兩大農耕系統的形成、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利系統的完善,以及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革新而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

  通過學習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瞭解和掌握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發展的基本特點,加深對祖國曆史的瞭解、培養學生從歷史事實概括出一般特點和特徵的抽象思維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的歷史概況,並體驗先民的偉大和中國人民勤勞、奮發的歷史、引導學生去關注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教學過程】

  一、農業的起源

  1.原始農業的產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種植結構

  ***1***原始農業是從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

  ***2***多個農業中心***多元***的出現。

  中國的原始農業並非起源於個別地區,而是由多箇中心逐漸向周邊發展起來的。

  ***3***南稻北粟的種植結構:

  中國農耕經濟最早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規模。它們在發展的初期就已顯露出地域的差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麥生產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產為代表,並在各自的擴充套件、傳播中相互交融。

  2.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結合

  ***1***中國有著豐富的農作物資源。以種植業為主,是古代農業的一大特色。伴隨著農業的發展,家畜飼養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2***中國古代農民飼養的家畜主要有豬、馬、牛、羊、雞、狗等六種,即古代常與“五穀”相提並論的“六畜”。

  小結:

  農業起源的三大特點:

  由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產生了農業;

  多元交匯,由多箇中心向周邊發展;

  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農業種植結構;

  以種植農業為主,原始家畜飼養業與種植業相結合。

  二、從耒耜到曲轅犁

  1.以耒耜為主要農具進行生產的時代

  ***1***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這一時期的人們主要使用石斧、石鏟、木耒、骨耜、石鐮等簡單的勞動工具。

  ***2***進入文明時代,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商周時期,青銅製品雖然廣泛存在,但由於銅的產量小,比較貴重,製造農具的主要材料還是木、石、骨、蚌等。

  2.春秋戰國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

  ***1***春秋時期,人們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鐵農具逐漸代替了過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損的農具。這一變化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效率。

  ***2***大約在戰國中期,牛力犁耕開始出現,但在西漢中期以前,牛耕情況並不普遍。

  3.漢代農具的改新和農耕技術的發展

  ***1***犁壁的安裝:

  漢代中期,人們發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時,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並能同時完成翻土、滅茬、開溝、起壟等工序。自此以後,牛耕得到廣泛推廣。

  ***2***耬車的發明:

  漢代還發明瞭新式的播種工具耬車。耬車是一種畜力播種工具,是漢武帝時主管農業生產的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

  ***3***代田法的發明:

  4.曲轅犁的發明

  ***1***曲轅犁的發明和結構特點:

  唐代學者陸龜蒙,記錄了已經在長江下游出現的曲轅犁***又名江東犁***。

  曲轅犁將舊犁的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犁架也變小,更加輕便靈活。曲轅犁還增設了犁評、犁媻、犁策,既便於調節翻耕深淺,起畝作壟,又節省勞力,提高耕作速度。

  曲轅犁的發明,是繼漢代犁耕發展之後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2***曲轅犁與前代犁相比有三個優點:

  一是曲轅和犁媻的出現,淘汰了犁衡***肩軛***,不僅減輕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轅犁“迴轉相妨”的缺點;

  二是犁評、犁梢的出現,使得入土的深淺、起土的寬窄,更加隨心所欲。

  三是犁底修長,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時平穩、深淺一致,利於水田使用。

  5.古代灌溉工具的進步

  古代灌溉工具的進步,也是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車、筒車等。

  ***1***翻車:

  三國時期,馬鈞對東漢人畢嵐創制的翻車***又稱龍骨水車***加以改進,製成了更加完備實用的翻車,用人力搖動槓桿,通過木齒輪的運轉,拖帶輪間的鏈板引水灌田。翻車是中國古代引水機械的重要發明。

  ***2***筒車:

  唐宋時期,人們又發明了以水為動力的筒車和以畜力牽引的高轉筒車,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小結:

  古代生產工具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材質的變化:石、骨、木——青銅——鐵;

  動力的變化:人力——畜力——自然力;

  種類的變化:單一性——多樣性;

  先秦農具的變化反映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

  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反映了生產力水平的相對低下;

  商周時期,青銅製品雖然廣泛存在,但由於銅的產量小,比較貴重,不可能大量用於農業生產,這一時期耒、耜仍然是主要的農具;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而且範圍日益擴大,牛耕出現。這些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顯著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漢代以來農具的發明創新和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漢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突出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犁耕技術的發展,表現在犁壁的安裝和牛耕的推廣;二是新型播種工具耬車的發明;三是代田法的出現。

  三國時期,曹魏馬鈞在前人基礎上,製成更加完備實用的灌溉工具翻車。

  唐代發明的曲轅犁是繼漢代犁耕發展之後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標誌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唐宋時期還發明瞭以水為動力的灌溉工具筒車和以畜力牽引的高轉筒車。

  三、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

  1.大禹治水的傳說

  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2.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1***概況: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水利建設的發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鄭國渠以及西漢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陸續建成。

  ***2***都江堰:

  變水害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為千里沃野;

  水利發電,緩解電力危機;

  美化了環境,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拉動了四川地區的經濟;

  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具有較高的精神文化價值。

  3.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

  ***1***治理黃河:

  重要性:長期以來,黃河一直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命脈。黃河是否安瀾,成為影響朝廷財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坎兒井

  4.古代水利技術的研究

  ***1***中國古人積累了豐富的農業技術經驗,有著精湛的農學知識理論。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古代的農學著作總數約370多種,其中也包含了大量關於水利建設的內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馴等,不僅具有豐富的治水實踐經驗,而且也提出了關於水利建設的系統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水利”一目佔九卷,除總結前人興修水利的經驗外,還收錄了西方傳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規劃,論及水利施工技術。

  明清時期,水利建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

  四、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1.從集體耕作到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生產

  ***1***商周時期,農具原始,多采用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耦耕”***進行農業生產。

  ***2***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自耕農經濟應運而生。自耕農出現於春秋時期,他們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是當時自耕農的一般經營規模。從此,“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分散性:一家一戶個體小生產

  ***2***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自耕農除鹽鐵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較穩定,也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

  ***2***落後性:

  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3***自耕農經濟的脆弱性:

  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由於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自耕農經濟非常脆弱。自耕農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非常有限。即使在正常的年份裡,其生活也不富裕。如果遭遇社會***、豪強兼併,或遇到旱澇災害的年景,農民的生活就會陷入絕境。他們往往被迫流亡,賣妻鬻子,直至揭竿而起進行反抗。

  3.古代社會的人地矛盾

  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併激化,自耕農人均佔有的土地越來越少,人地矛盾也日益突出。人口的增加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壓力,其直接表現是耕地的不足,隨之而來的是過渡開墾和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嚴重地惡化了生存環境。

  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的特點及其作用

  小農經濟是我國古代長期存在的基本經濟模式,也是近代中國作為落後的農業國的基本特徵。小農經濟的基本結構特徵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繳納賦稅。其性質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確立而形成和確立的。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它基本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後期,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小農經濟逐步阻礙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自然經濟的三個弱點: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戶的小生產;二是封閉性,相互之間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後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裡狀態。自然經濟的這些特徵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是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來阻礙社會生產的主要因素。

  【學海導航•點撥】

  從梳理歷史線索入手***如農業生產工具、水利設施、耕作方式***,分析演變規律。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在由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原始農業和農耕經濟,主要有三條線索:一是農業生產工具由原始的耒耜到戰國使用鐵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轅犁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二是灌溉工具和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三是農業耕作方式由大規模簡單協作到個體小農經濟的演進。

  【走進歷史•感悟】

  據估計,宋代耕地面積僅為5.6億畝,明代增加到8.5億畝,清代又增至11—12億畝。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貧瘠沙岡”“陡絕之地”。這些土地被外國人視為很難開發利用的“邊際土地”。

  在墾殖和利用這些土地的過程中,既有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

  提示 開發這些“邊地”,一方面促進了邊疆的發展,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團結。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不利於今天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教訓:要做到開發和保護環境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