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方面的學術論文
數學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思想方法向一切領域滲透,數學的應用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的教與學
在新課程下進行高中數學的教與學要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實現對人才素質的培養。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法,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的目標。
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指出數學課程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並以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即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實現對於人才素質的培養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的目標。
一、轉變教師教的方式
1.變主演為主導
“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精神飽滿地參與學習過程的始終.給學生以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述的時間和空間.把教師的活動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設計成具有挑戰的問題.來引發學生更多的提問.啟發學生的思考,逐步使學生學會將實際問題中的數學知識模型化.學會用數學知識觀察分析現實問題.並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初步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2.變灌輸為合作交往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平等,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共同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灌輸一接受”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和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接受式學習不再是主旋律.探究式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介入.與接受式學習交相呼應.相輔相成。
3.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是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達到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統一要求,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實行分類指導,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提高.成為“合格加特長”的人才學生身心發展在一定階段既有共同的特徵,又有個別差異.教學中只有針對學生共同特徵和個別差異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智力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之間智力差異.而且.學生存在差異性的發展。新課程體現基礎性、普及性.要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轉變學生學的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傳統的、單一的、他主的和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多樣化的、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以知識為載體.開放學生的全部感官,把知識的學習變為他們生命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知識的領悟.提高技能,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髮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1.主動性學習
教學的藝術在於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通過探究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就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要在課堂上體現“四性”:學生看書、思考的積極性;學生有提出問題、親手實踐的主動性;學生有發表見解、敢於辯論、能發現並糾正別人錯誤的獨立性;學生有求同存異,發現別人沒發現的問題,從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徑的創造性。
2.體驗性學習
體驗性學習模式起源於歐洲。在20世紀初的德國,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懷疑捧讀教科書和課堂授課的教學模式時,曾在牛津受教的教師科翰忽然向自己發問: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教育更豐富?1941年,科翰在威爾士建立戶外學校,開始也只是對學員進行單純體能、生存訓練,後來擴充套件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從而開始創立了體驗性學習方式。
“體驗性學習”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覆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到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對於數學學科,“數學體驗性學習”是指教師精心設計適度體驗水平的數學活動。學生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接受教師的組織引導,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整體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和諧體驗,並進而發展體驗能力的過程。“數學體驗’,是人們在數學活動中所生成的對數學內容的情感且生成意義的活動,是體驗者在自己的數學學習需要、價值取向、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已有的經歷等完整的“自我”基礎上去理解、感受、建構的過程。讓學生進行體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同時學生在進人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性學習中能夠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的內心感悟。
3.合作互動性學習
合作是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需要學習和養成的生存本領。合作互動式學習方式,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通過不同基礎學生之間責任明確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識、思維和能力上的互補,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動腦、動手、動口,在集體學習中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在互動合作中獲得相關知識,形成合作的理念,鍛鍊了合作的能力,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還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促進班集體的整體認知水平。這種合作性學習,可以以小課題長作業的方式進行。小課題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過作業的形式佈置,即要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來完成。這一段時間可以連續幾周或者幾個月,這就是長作業,長作業是課題學習在課外的延伸。小課題長作業注重發現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比較深人的研究,在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同時,有助於激發其興趣,從而能自主地進行主動性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1.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數學學習的定性評價要體現學生對數學價值認識的提升過程;體現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優良學習品質的形成過程;既要注重學生思考方法和思維習慣的養成過程,也要注重學生參與數學學習,和同伴交流、合作的過程,更要注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反思與改進的過程。數學學習的定量評價是通過對學生完成一定量的數學習題、一張數學試卷、一個量化的分數去衡量學生的評價。從定量到定性,把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是數學教育評價的進步,是發展性的優化評價。
2.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傳統的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接受問題的答案,而對於學生如何獲得這些答案卻漠不關心。這樣學生獲得答案的思考、推理、假設的形成以及如何應用證據等,都被摒棄在評價的視野之外。缺少對思維的過程的評價,就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就不能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和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3.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以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關注評價結果的認同問題,即如何使評價物件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而不是結果本身的正確性,改變第一評價主體的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他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互動活動,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不僅關注學生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完成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的發展、對特性的認同,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接納自己,擁有自信。
篇2
淺析在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摘要:數學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思想方法向一切領域滲透,數學的應用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具備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是把數學教育轉到提高公民素質教育軌道的一項重要措施。
目前,大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差,應用意識弱。長此以往,必將學而無用,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育中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性
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他們除了要學好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學以致用,這樣才能推動時代的發展,我們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刻不容緩。
二、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基本途徑
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多的強調定義的解釋,定理的證明和命題的推導,卻忽略了從生活經驗去理解數學的需要,因而學生對數學的作用產生疑惑也就不難理解。事實上,我們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修養,恐怕不能單單地強調“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應該從更廣闊的範圍上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來做:
1. 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大至巨集觀的天體運動,小至微觀的質子、中子的研究,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甚至某些學科的生命力也取決於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程度。馬克思曾指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算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人們的吃、穿、住、行都與數學有關。例如,通過人們吃的糕點可認識到豐富的幾何圖形;在商場買衣買鞋時經常會遇到打折的問題;住房轉讓和新房購買時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時間的關係等,數學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 用實際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那麼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越快,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儘可能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結合起來,概念從實際引入,公式、法則結合例項抽象提出,公理、定理從實際需要提出,從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 理論聯絡實際,使實際問題數學模型化
數學模型就是根據研究的目的,對所研究的過程和現象的主要特徵、主要關係採用形式化的語言,概括地、近似地表達出來的一種結構。要突出數學應用,就應站在構建數學模型的高度來認識並實施應用教學,要更加強調如何從實際問題中發現並抽象出數學問題***這是數學應用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點***,然後試圖用已有的數學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式、統計量等***來解決問題,最後用其結果來闡釋這個實際問題,這是教學中一種“實際——理論——實際”的策略。通過實際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4. 精心編制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當前我國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和考題多半是脫離了實際背景的純數學問題,或者是看不見背景的應用數學問題。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使學生求解現成數學題的能力很強,而把實際問題抽象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卻很弱。因此,教師可在遵循教學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編制一些與生活、科學有關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周圍處處有數學,從而使其萌發學好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願望,把學和用結合起來,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
5. 加強課外實踐,帶著數學知識走進生活
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單純依賴課堂是不行的。課內還需結合課外,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可以是教師佈置些課外實踐活動要求,或是教師將學生帶出校門,讓他們面對實際問題,學會解決方法,增強能力。
總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探究;留有更多的空間去交流;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數學的能力,達到應用中學、學中應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應有意識地收集、整理一些適應本地生活、生產需要的實際應用性問題,增加實習作業和探究性活動,找到向實際問題過渡的滲透點,使學生領悟數學的應用價值,達到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為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 數學方面的學術論文
- 人生想要成功的說說
- 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工作會議講話稿
- 高三學生抗疲勞食物_高考學生補腦食譜_補腦增強記憶力的食物
- 反映集體力量大的諺語
- 電腦開機顯示屏和鍵盤無反應為什麼
- 傷感說說文字圖片帶字_傷感唯美意境帶字圖片***2***
- 音樂小酒窩的教學反思
- 女人保養面板的七個要點
- 今年屬鼠運程情況分析
- 情感日誌寫失落的心情文章
- 唯美愛情傷感圖片_愛情傷感說說帶圖片
- 遠離菸草拒吸第一支菸的黑板報圖
- 給孩子聽的睡前故事有哪些
- 沈門七子書法作品
- 參差不齊如何造句
- 表達對愛情作出承諾的句子
- 早安心語的勵志句子
- 最漂亮的環保手抄報圖片大全
- 大話西遊經典臺詞_大話西遊經典對白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