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設計

  教師們應該怎麼樣去制定自己的教案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教學目標】

  1.通過“集中識字”與“隨文釋義”的方法,學習“矛、盾、持、般、蝸、坦”6個認讀字;會寫“矛、盾、集、持、般、架、龜、攻、炮、坦”10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等詞語;在語言轉換中有效理解“難以招架”、“固然”、“集合”等詞語。

  2.通過朗讀、默讀、合作交流等形式,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重點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

  3.在整體把握、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習重點句段,在理解、揣摩、內化和吸收中學習語言,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和品悟積累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題

  1.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匯入。觀看FLAS***

  2.揭題。從中你瞭解到哪些關於矛和盾的資訊?預設:矛和盾是古代的兩種兵器。矛長長的,頭上尖尖的,用來進攻。盾就是盾牌,是用來抵擋的,保護自己的。教師隨機板書:矛-進攻。盾-自衛。

  3.學寫生字“矛、盾、集”。板書課題。矛:不要少一撇;盾:外側有兩筆;集:共有五橫,長短有變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圖合適的位置寫一寫“矛”和“盾”。

  ***二***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大意

  1.自讀課文。這場比賽,讓發明家想到了什麼,發明了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學習詞語。課文中有許多詞語,你會讀嗎?教學方法:同桌互讀-指名讀-釋義-齊讀。課件出示詞語:集合 招架 緊張 烏龜 自衛 進攻 炮口 坦克 戰場 合二為一 大顯神威 龐***páng***然大物 釋義詞語預設:

  集合: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談一談所知道的意思,再回歸到課文內容上來說,最後提示學生可以用課本中的一個詞來定義,即合二為一。

  招架:找到課文中的句子,請學生自己讀一讀,能否換個詞來說?即抵擋的意思。

  大顯神威:找到課文中的段落讀一讀,理解什麼是大顯神威。

  炮口、坦克:學習了課文之後你一定就能想像出樣子來。先不出示圖片。希望學生透過字裡行間,從文字的描述中感知。

  3.默讀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1***默讀思考後同桌互相說-指名說,教師隨機歸納概括板書:矛-進攻-槍或炮口;盾-自衛-鐵屋子;***2***概括成一句話,提供詞語:自衛 進攻 坦克 戰場 合二為一 大顯神威

  ***三***潛心會文,品讀詞句,體會思維過程

  1.指名讀1-4段。課文哪幾段寫了發明家把矛和盾的優勢集合,發明了坦克?***1-4段***指名讀,其他同學在心裡跟著讀,邊讀邊思考,思考發明家是怎麼想的。同桌交流,給出提綱:

  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明家仔細考慮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明家靈機一動,對了:_________________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於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

  指名讀段落的時候,隨機學習第一段中的詞語――“手持”,就是手拿的意思。

  2.學習第二段。***1***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問:這句話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矛進攻的威力很大,為什麼?預設:

  雨點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樣的雨點嗎,如春雨般溫柔嗎?是疾風驟雨啊,雨點又大又密集。請學生好好讀一讀

  左抵右擋:通過師生接讀來理解。師: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左方刺來,生:發明家的盾向左邊抵擋,還是難以招架。師:右方;左上方;左下放;右上方;右下方;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邊說邊加快語速,以此感覺激烈的爭鬥場面。用朗讀展現出矛強大的攻擊力。

  ***2***比較句子,學習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果我把句子改一改,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何?課文中用上了比喻,更能感覺到矛進攻非常激烈。再次讀句。

  ***3***在這緊張危機關頭,發明家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學生接讀: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鑽在鐵屋子裡,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發明家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於是他靈機一動產生了一個想法,學生接讀。問:這裡用幾句話寫出了發明家的想法,用了什麼標點?感嘆號表達著強烈的感情,你能把它的情感讀出來嗎?

  3.學習第三段。***1***過渡:盾大得像個鐵屋子,的確刀槍不入,可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2***讀了句子,你知道固然安全是什麼意思。固然能否換個詞兒來說?

  4.學習第四段。***1***自讀段落,是否有不懂的詞兒或標點?預設:“矛”打上了引號,因為不是真正的矛。長長的一橫叫破折號,破折號佔兩個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是解釋說明。“安上”就是裝上的意思。“履帶”:查詞語手冊去。***2***出示坦克圖片,對照圖片找一找矛和盾的影子,形象感知什麼是履帶。

  5.小結。***1***坦克就這樣發明出來了。這個過程,就是發明坦克的過程,就是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考過程。集合是一種想問題的方法,是發明的一種方法,帶著這樣的理解,一起讀課題:矛和盾的集合。

  ***四***對比衝突,引發思考。

  1.對比。矛和盾是古代的兩種兵器,很早就在戰場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才發明。它們前後相距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萬人使用過矛和盾,卻直到近代,課文中的發明家才發明了坦克,這是為什麼?

  2、出示單元導語。學習了課文之後,再來讀一讀P100單元導語,相信你們一定會有很多的啟發。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本堂課我在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這兩種兵器***圖片展示***,同時進行了讀寫。在初讀後把課文歸納成一句話,以“矛盾,坦克之間的關係”為題進入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第五段,通過聯絡上下文理解“大顯神威”讀出坦克的威力。接著緊緊圍繞“發明家怎麼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學習1—4自然段。通過找問題,解決問題,體會發明家的思考過程,瞭解坦克的發明過程。

  反思一:閱讀為本,文字中感悟語言,驚歎創新的神奇威力。

  記得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要多讀,“以讀為主,合理想象,適當擴充套件”。在指導第5段朗讀時,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想象,“哇哇直叫” “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這不是又迴歸到文字中去了嗎?並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發明家發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驚歎創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 落實單元目標,層層深入的思考中探究發明的過程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展示的舞臺,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用他們的體驗和感悟來代替教師乏味的說教。這樣學生才能在這舞臺上跳出優美的舞蹈。瞭解發明過程,領悟思維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在閱讀中,讀懂發明家遇到了什麼問題,怎麼想,在層層深入思考中發明坦克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語言學習,提高品悟積累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換詞、動作表演,圖片聯絡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詞語,促進對文字的理解。

  反思三:聯絡生活實際,在比較中感悟文字。

  在引入課題時,學生對於“集合”理解僅僅是簡單的數量上的統一。通過對文字的朗讀感悟,瞭解了發明過程之後。學生對於“集合”有了全新的認識,那是優點的集合、長處的合二為一。課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過課堂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探究讓學生將文字和生活結合提煉出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