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論文範文參考
臨床醫學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長學制專業,是一門應用學科,教學活動中實踐教學佔有重要地位。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膠原蛋白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
膠原蛋白是機體內蛋白質體系中的一個大家族,經過數十年來的研究和發展現在已經發現並且確認了25種類型的膠原蛋白[1]。膠原是由3條多肽鏈組成的蛋白質,並且每一條鏈都有一個典型的氨基酸序列,I型膠原蛋白的各級結構共分為三種:一級結構是組成膠原蛋白多肽鏈的氨基酸序列:二級結構是指膠原蛋白分子由3條左手螺旋的多肽鏈組成;三級結構是指這3條左手螺旋的多肽鏈相互纏繞形成一個在中心分子軸周圍的右手螺旋。較為完整的膠原蛋白分子的長度大約為280nm,直接大約為1.5nm;但是在I型膠原原纖維的二維結構當中,膠原分子是通過一個或者多個4D距離與另一個膠原分子交錯,因為膠原分子的長度大約是4.4D,所以膠原分子的交錯引起約有0.4D的摺疊區和大約0.6D的缺損區。
1 膠原蛋白的生物學效能
1.1 物理和生物力學效能 組織的物理效能隨著膠原蛋白纖維量和結構變化而不同,膠原蛋白存在於特定的結構部位,但是根據它們各自功能在不同的組織中以不同的構型排列[2]。膠原蛋白在腱和韌帶中由於高抗拉強度的要求而以平行的方式進行排列,面板中的纖維則以隨機的方式排列,進而提供組織在壓力下的彈性。膠原蛋白的其它結構,如眼睛晶狀體的透明性、耳朵的形成、鼻子的傾斜也是由膠原蛋白纖維提供的,軟骨是富含膠原蛋白的組織,在軟骨中的兩個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形狀和提供關節軸承受面。
1.2 生理化學效能
1.2.1 靜電學效能 膠原分子大約有240個賴氨酸和精氨酸。這些基團在生理條件下都帶有電荷,並且通過改變環境中的ph可以改變原纖維內的靜電狀態。
1.2.2 離子和大分子結合效能 在自然狀態和生理條件下,膠原分子有大約60個自由羧基,而且這些基團有結合陽離子的能力,然而離子結合的程度在易溶鹽***硫氰酸鉀***存在的情況下能夠大幅度的提高,它破壞了鹽鍵或者改變了pH偏離膠原的電點。
1.2.3 成纖維效能 天然的纖維在組織中常常以特定的順序組織起來,在生理條件下,膠原分子形成自然排列,通過改變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狀態可以形成各種多晶型分子聚集體。
1.3 生物學效能
1.3.1 止血效能 天然膠原聚集體是一種很好的止血劑,根據研究得出的普遍結論是血小板首先黏附於膠原蛋白的表面,誘導血小板釋放,然後在使血小板聚集最終產生止血栓。膠原的止血活性依賴於膠原聚集體的大小和分子的天然結構,變性的膠原誘導止血是無效的。有關實驗表明膠原蛋白能夠有效的誘導血小板聚集,並且與二磷酸腺苷進行對比,膠原蛋白誘導不受初始劑量、濃度等因素的影響,表現迅速而且徹底。
1.3.2 細胞行為作用效能 膠原是形成器官和組織必不可少的構造骨架,研究發現很多細胞如上皮和內皮細胞滯留在膠原表面或者膠原基質以內,例如:許多結締組織細胞的基質。在發育階段的兒童或者成人的傷口癒合和組織改型期間,膠原蛋白和細胞的相互作用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特徵,研究膠原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開發模擬組織和器官結構以及調查研究在體內模擬系統中的細胞行為十分有用,並且很多研究的目的是在體外開發用於移植能夠生長髮育的組織和器官。
1.3.3 細胞功能的調節效能 細胞外基質是由膠原蛋白、纖維連線蛋白、粘連蛋白、層粘連蛋白、硫酸肝素、硫痠軟骨素、透明質酸等組成的,ECM和細胞支架有相互作用,這些作用可以將化學和機械訊號通過細胞膜上的受體進行轉換,並且導致細胞形態、蛋白質和其它細胞功能發生變化。在ECM與細胞膜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中,膠原蛋白能夠直接與細胞膜的受體作用或者間接與ECM中的糖蛋白或糖胺聚糖作用,而對細胞膜的受體施加影響進而達到參與細胞行為的調控作用。
2 質量控制
由於膠原蛋白產品的最終使用目的是臨床,因此為了確保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對其生產過程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應該做到以下幾點:①對膠原蛋白提取的原料進行嚴格的控制,尤其是要重視動物自身各種病毒、寄生微生物的檢驗檢疫,以及原材料的處理徹底。②從生產上來進行控制,在原膠蛋白的分離到純化過程裡: a.要注意全部操作在低溫,潔淨廠房內進行,所有直接或者間接與製品接觸的物件及器具必須消毒,並且要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帶入汙染,尤其是熱原;b.對所有使用的任何化學試劑要做殘存量分析; c.階段是純化目標蛋白。③對最終產品的質量控制,膠原蛋白的製品不論形式其最終的產品都需要經過滅菌的程式,必須認真對待。針對最終的產品要選擇合適的滅菌方法,對於大規模的膠原蛋白製品而言,大規模生產中的常規滅菌方法主要有環氧乙烷滅菌法和除菌過濾法。為了能夠確保滅菌的切實效果,除了對最終的產品進行無菌的監測外,對滅菌的工藝和滅菌的裝置也要進行相應的驗證。
3 劑型與臨床應用
3.1 膠原蛋白產品的劑型 用上述方法獲得的純膠原可以直接用於人體,也可以通過各種加工方式獲得特殊的臨床應用價值的醫療裝置,因此針對臨床應用的適宜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採用不同的加工工藝製備不同劑型的膠原蛋白產品,以膠原為基質製成不同形狀的膠原蛋白基生物材料可以更加廣泛的用於臨床。當前應用較多的劑型有膜劑型、多孔基質、凝膠劑型、溶液劑型和纖維狀劑型和複合劑型。
3.2 膠原蛋白的臨床應用 海綿狀的膠原蛋白製品除了良好的組織形容性外,其海綿狀結構還具有良好的滲水和吸水能力,區域性止血應用時可以起到很好的吸收出血的作用,膠原蛋白在區域性加強了血小板的黏附於聚集,進而啟動了內源性的凝血途徑,同時膠原蛋白對創面有很好的黏附性,一般情況下只需較短時間的壓迫就可以達到滿意的止血效果,使用起來十分方便。與其他的止血材料單純的止血作用相比,膠原蛋白在促進組織再生和功能恢復方面有獨特的效果,對於創傷區域性止血以後的癒合與恢復十分有利。下面以最常見和使用最廣泛的蛋白質海綿為例,詳細介紹目前膠原蛋白海綿在各個臨床領域中的應用情況:
普外科 應用:手術創傷必然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滲血,直接影響了手術的治療效果,手術中採用物理、 機械或化學的止血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和副作用,而膠原蛋白類的止血敷料則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例如:膽囊切除手術、T管引流手術、闌尾切除手術、胃大部切除手術、肝葉切除手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左半或右半結腸切除手術、脾臟切除等相關手術均能獲得穩定而滿意的止血效果。在大多數的手術操作中,一般應用1~2片膠原蛋白海綿在切除的斷端或出血的區域性短暫壓迫即可達到止血的目的。
口腔科應用:最常見的是患者因為各種不同的牙齒或牙周 組織病變需要拔除患牙,使用膠原蛋白海綿置入牙槽窩之後,能夠迅速的被血液所溶解,與牙槽窩緊密粘連在一起,達到了所設想的快速止血的效果,而且膠原蛋白海綿沒有異物反應,降解速度也非常的快。
血管外科的應用:對於動脈瘤、血管瘤等,手術均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對於止血只需將膠原蛋白海綿裁成適當的形狀,覆蓋在出血處上並加以適當的壓迫和固定。而且對於血管瘤也有很好的止血作用。除了上述這些 臨床應用之外,膠原蛋白海綿作為一種區域性止血的有效手段,還可應用於許多臨床 實踐當中。
4 結論
綜上所述,膠原蛋白基生物材料的臨床應用具有很大的市場 發展空間和潛力,但要清醒地看到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例如經過製備後的膠原蛋白產品,其拉伸強度較弱;純膠原蛋白在體內降解較快,以及存在潛在的抗原性等[3]。因此大家都在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我們認為可從以下2個方面考慮:①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對膠原蛋白進行交聯或修飾,不僅能增強純化後天然膠原的效能,並且能提高和改善其它效能。②將膠原蛋白與其它生物材料複合,如其它蛋白質、多糖類以及無機鹽或有機高分子生物材料等,不僅能改善膠原蛋白的各項效能,而且能拓寬膠原蛋白基生物材料的臨床應用。
篇2
淺談加強臨床醫學學生的“輸血醫學”教育
【摘要】 輸血醫學的迅猛發展、日益嚴峻的血液安全和血液資源形勢,無不對臨床醫學生的輸血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轉變觀念全面重視臨床醫學專業的輸血醫學教育,加強課堂教學以鞏固學生基本理論知識,改革臨床教學以培養學生邏輯分析和基本實踐技能,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輸血安全和輸血責任意識,以使臨床醫學生能在不遠的將來承擔起科學合理用血的重要職責。
【關鍵詞】 臨床醫學生;輸血醫學;教育
輸血治療已有300餘年歷史,1901年LandstEiner對紅細胞ABO血型系統的里程碑式發現,使臨床輸血真正成為診治疾病、挽救生命過程中一種有效的、不可缺少的醫療手段。近30年來,輸血醫學***transfusion medicine***發展迅猛,逐漸成為臨床醫學中一門重要的綜合性學科,兼具實驗診斷和臨床治療雙重職能,包含免疫血液、輸血技術、血液治療和成分製品等多個分支,廣泛涉及生物、基礎、臨床和預防醫學的眾多學科領域。與此同時,日益嚴峻的血液安全現狀和緊張的血液資源形勢,也引發了全球對於安全輸血問題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而科學、合理的使用血液及成分製品,無疑是其中的關鍵環節。發達國家早已認識到臨床醫師在安全輸血中的重要職責和主導地位,及時將全面的輸血醫學教育納入了常規的醫學教育體系。我國的輸血醫學及教育事業起步較晚,正處於上升階段,機遇和挑戰並存,全面加強臨床醫學生的輸血醫學教育勢在必行[1]。
1 轉變觀念,重視輸血教育
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沿革於前蘇聯模式,以學科為中心,專業劃分細、方向窄,加之長期的醫療生產實踐中,臨床輸血業務寄生於醫學檢驗專業門下,人們普遍認為安全輸血的責任主體就是血庫、檢驗和護理等血液及成分製品輸注的直接操作人員,而臨床醫師作為血液及成分製品治療性使用的決策者,其在安全輸血中的關鍵作用明顯被低估,導致過分強調了輸血操作的“技術安全”,輕視了輸血決策的“責任意識”,“營養血、人情血、安慰血”時有發生,輸“全血”意識根深蒂固。反映到現行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教育體系中,輸血醫學理論課程設定和教學實踐也存在突出的“重技術、輕臨床”現象。檢驗專業的輸血理論課堂教學相對豐富且集中,在臨床檢驗學中以免疫血液、輸血技術為中心,適當加強了臨床應用的相關內容;而醫療專業則較為簡單且分散,診斷學、內科學和外科學教材中有含有臨床輸血相關的理論內容,而且還互有重疊和交叉,課堂講授則多由外科學教研室承擔,累計通常不超過4個學時,陳舊的內容和簡單的形式均已不能適應現代輸血醫學的快速發展和醫療專業學生未來即將承擔的重要職責。已有調查研究顯示,現有檢驗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對輸血醫學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好於醫療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2]。由此可見,轉變觀念、全面加強臨床醫療專業學生的輸血醫學教育,對科學合理用血、保障人民健康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強化安全,樹立責任意識
1998年《獻血法》實施以來,我國輸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無償獻血和自願無償獻血率逐年上升,部分城市和地區已達100%,血液安全得到了顯著提高。但現階段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其一,我國是肝炎大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高達10%,丙肝抗體陽性率也在2%~4%,更為嚴重的是艾滋病流行期已從平穩增長進入快速增長,而且艾滋病病人分散在全國各地,遍佈於社會各階層。其二,隨著科技發展和研究深入,已確認經血傳播病原體的種類日益增多,列入獻血員篩查的僅是一部分,仍有許多威脅健康的病原體因各種原因尚未做獻血篩查要求。其三,免疫相關的輸血不良反應是自輸血治療開創以來始終面對的一大安全問題,發達國家和地區採取全面的供、受血者雙方不規則抗體篩查和匹配及血液成分去除白細胞處理,因此大幅減低免疫相關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我國的《臨床輸血技術規範》對部分特殊情況要求進行抗體篩選試驗,相當部分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因病例少、成本高等原因並未開展。此外,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速,獻血群體的相對不足,加之“視窗期”等血液檢測專業難題的困擾,我國血液資源和血液安全形勢都仍極為嚴峻。
責任勝於能力,面對如此嚴峻的血液資源和安全形勢,必須儘早對臨床醫學生強化安全輸血觀念,使其在課堂上就能全面認識到“輸血可以救命,但也同樣可以致命”,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加深對“合適的時間給合適的病人輸合適的血”的理解和踐行,自覺摒棄“輸血好、輸新鮮血更好、輸新鮮全血最好”的陳舊觀念。同時還應加強輸血法規、無過錯輸血知識的宣講,樹立作為醫務工作者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開展科學、合理的輸血治療。血液是自由公民無償捐贈的,既包含了責任,更傾注了愛心,其資源的特殊性決定了血液不是商品化的藥,卻更勝於藥。因此,作為血液使用的決策者有義務、更有責任利用好每一滴無償捐贈的血液。
3 打牢基礎,加強理論教學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輸血醫學的發展越來越迅速,理論也越來越豐富,但免疫血液學在輸血醫學中的核心地位從未動搖,並且也是臨床醫學不可或缺的基礎理論。目前醫療專業的輸血理論教學中,無論教材還是講授,有關免疫血液、血型血清學的內容均較少,僅簡要講解了紅細胞ABO、Rh兩大血型系統的分類,既缺少對紅細胞其餘主要血型系統以及免疫遺傳原理的深入講解,更缺乏對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清血型系統及其臨床應用知識的全面介紹。這些理論知識不僅對臨床輸血治療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血液及成分製品輸注無效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血型免疫抗體所致,而且還是許多臨床醫學前沿學科的重要理論依據,特別是人類白細胞、血小板抗原與方興未艾的器官移植醫學密不可分。因此,適當加強臨床醫療專業學生的免疫血液學基礎理論教育,符合醫療生產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的需要。
此外,“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教育理念和以此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日漸成為主流,並在許多基礎理論教學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課堂講授作為傳承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重要渠道,仍是醫學基礎理論教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3],特別對血型免疫遺傳原理這樣枯燥、艱澀的理論,完全靠自學無法或難以深刻理解,而“一知半解”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勢必導致實際應用的教條和僵化。曾有問卷調查“在緊急情況下,無法採集患者血液標本時,應首選哪種血液用於搶救”,結果超過50%的現職臨床醫師因對血型免疫遺傳原理理解不甚,選用了“O型RhD陽性紅細胞”,而這一錯誤對某些患者將可能是致命的打擊。相反,一堂精心準備的內容精幹、形式多樣、教學互動的理論課,或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