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團囊蟲草

藥材名稱:翻白蚊子草

名稱出處:《長白山植物藥志》

概況

基源:為薔薇科蚊子草屬植物翻白蚊子草的根、葉和全草。蚊子草屬全世界約10種;中國約有7種,其中3種藥用。

原植物:翻白蚊子草Filipendula intermedia(Glehn)Juzep.(Spiraea digitata Willd.var.intermedia Glehn)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狀莖粗壯,鬚根多。莖直立、平滑,棕褐色。葉互生,羽狀複葉或為間斷的羽狀複葉;基生葉及下部莖生葉有長柄,掌狀7~9深裂,頂端小葉狹長,長8~13cm,寬12~15cm,廣披針形,先端漸尖,葉緣有不整齊粗鋸齒。葉面綠色,葉背密被白色絨毛,側生1對小葉,常3裂,托葉大。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多數,萼4齒裂,花瓣5,白色,近圓形,長2.5~3mm,寬1.5~2mm;雄蕊多數,比花瓣長;瘦果有柄,通常10個,近半月形,邊緣有睫毛。花柱及花萼宿存。花期6~7月,果期7~9月。(圖見《長白山植物藥志》.541頁,圖版244·5~6)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崗灌叢、草甸及河岸邊。分佈於黑龍江、吉林。

生藥

採集:4~10月挖根,晒乾;夏季茂盛時採挖全草,晾乾。

藥性

功效:葉:發汗。

主治:《中國中藥資源志要》:“根、全草:用於風溼關節痛,刀傷出血,驅蚊。葉:用於發熱,凍傷,燒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