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黎各人

[拼音]:Xifang Makesizhuyi

[英文]:western Marxism

現代西方國家中一種反對列寧主義但又自稱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它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最初是共產國際內部一種“左”傾思潮,在受到共產國際的批判後,在黨外發展起來。這股思潮在開始時沒有自稱或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1955年, M.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一書中,強調“西方”馬克思主義同列寧主義的對立,並把前者的傳統追溯到G.盧卡奇在1923年發表的《歷史和階級意識》。在這以後,人們就廣泛地用這個概念稱呼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運動中,特別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中,這一思潮曾被激進的青年學生和工人奉為反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等級制異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馬克思主義”企圖把馬克思主義同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流派結合起來,在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和對社會主義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寧主義相對立的見解。

兩種趨向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內,有兩種不同的趨向:

(1)按照黑格爾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被稱作“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

(2)按照新實證主義、結構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被稱作“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

以德國哲學家賴希、H.馬爾庫塞、E.弗羅姆為代表的“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性衝動象飢餓、口渴和勞動一樣,是人類的物質需要之一。據此,他們主張發展一種“受辯證法和人道主義指導的精神分析”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分支,用它闡明人類壓迫的心理過程,並把社會主義革命納入到性本能的壓抑和解放的渠道中去。以法國哲學家J.-P.薩特和梅洛-龐蒂為代表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主要本質在於人的自我創造實踐,為此,個人實踐應當成為辯證方法的基本出發點,個人自主和自由意志應當成為馬克思主義所向往的未來的階級鬥爭的源泉。它主張在馬克思主義從人類活動的結果的角度去理解歷史的客觀方面的框架內,用存在主義去理解個人主觀的生活經驗。以義大利哲學家德拉-沃爾佩和科萊蒂為代表的“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反對用含糊的人道主義和黑格爾修辭去取代科學的政策,對現代資本主義作出不正確的理解;在理論上則斷然否定在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之間有任何連續性,它主張把科學的辯證法規定為以“具體-抽象-具體迴圈”為標誌的現代實驗科學的唯物主義邏輯。以法國哲學家L.阿爾杜塞為代表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企圖使馬克思主義非人道化,清除附在它上面的一切反科學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範疇。為此,它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劃分為早期的非科學的意識形態時期和晚年的科學時期,把馬克思主義解釋成是反經驗主義、反歷史主義和理論上反人道主義的。

主張重新“發現”和“創造”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逐漸不適應歷史運動,並對非馬克思主義獲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經常處在不理解工人階級和其他階級的變化發展的經驗的危險之中。為了防止和克服這種危險,“西方馬克思主義”斷然反對“教條主義”,主張由每一代來“重新發現”、“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

在“重新發現”和“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都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某個方面,而指責、否定其另一個方面;都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對立起來,並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評恩格斯和列寧闡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一致強調借用資產階級思想的偉大成就,它們或者從現代西方哲學的某些流派那裡系統借用概念、術語和範疇,或者進而用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某些思想去“補充”和“革新”馬克思主義,由此形成馬克思主義同形形色色資產階級哲學流派的混合物。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現象的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和問題,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徑,並且批評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由於它們脫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沒有能夠為現代西方社會指出一條擺脫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