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和小草》的教學設計

《大樹和小草》的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許多的植物,在課堂上學生們也對植物有了一些瞭解。但學生們大多是對植物的某一部分進行區域性的研究,在植物系統方面研究相對較少。本課透過對大樹和小草的觀察、比較,引領學生對植物世界形成一些初步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用放大鏡等工具對植物進行細緻的觀察,並用圖和文字進行記錄。

  2.能根據自己的觀察分析出樹木和小草典型特點。

  3.能夠根據大樹和小草典型特徵歸納出草和樹的共同特徵。

  4.能夠根據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徵正確分辨常見植物。

  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組觀察討論,找出小草和大樹的不同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小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透過研究大樹和小草的活動,對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方法的指導。

  教學難點:

  在學生研究大樹和小草的過程中,能夠正確地記錄並根據記錄進行分析歸納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徵。

  教學準備:

  1.教師課前要對周圍環境進行了解,確定課上要研究的樹木和小草。

  2.採集樹木(區域性)和小草。

  3.大樹與小草課件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活動引入

  1.請學生回顧以前科學課上所學的有關植物方面的知識。

  2.教師講解: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的植物,它們有的高大挺拔,有的柔弱細嫩,這些植物千姿百態,數不勝數。你們能說出我們學校內有哪些樹木和小草呢?

  學生講述自己所知的植物名稱。

  3.教師提出本課活動內容: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我們學校內的大樹和小草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二、提出活動要求及安排

  1.組織學生討論怎樣進行觀察比較

  先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去觀察比較。

  教師聽取學生討論時根據學生的討論指導學生從植物的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方面去觀察比較。可以對植物體進行解剖。

  2.指導學生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教師直接提出這麼多的觀察結果怎樣進行記錄呢?

  學生簡單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出記錄表格:

  三、學生分組進行室外觀察

  學生3-4人一組到校園內進行觀察。

  教師在學生觀察過程中進行指導。

  指導內容一是引導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二是幫助學生解剖植物,使學生了解所觀察植物的內部情況如莖等;三是指導學生進行記錄;四是教育學生要愛護植物不要輕易的折拔植物。

  四、分析歸納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徵

  1.各組彙報整理自己的觀察結果,小組內分析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與不同。

  教師各組巡視,瞭解學生歸納的情況。

  2.各組彙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和二者的不同:

  小草:莖部疏鬆、柔軟、支援力較弱。

  大樹:莖部較硬、支援力強。

  在歸納概括的基礎上,教師給出概念:人們通常根據植物在某一方面的明顯特徵,將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別。像黃花蒿、馬蓮那樣具有比較疏鬆、柔軟、支援力較弱的莖的植物,稱為草本植物;像柳樹那樣具有比較緊密、堅硬、支援力強的莖的植物,稱為木本植物。

  五、出示大樹和小草課件學生分辨

  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

  學習評價:

  學生能夠認識一些身邊常見的植物;能夠根據外觀正確區分草與樹;能夠對樹木和小草進行仔細的觀察,並記錄觀察結果。

  佈置作業:

  利用課外時間觀察周圍的植物是草還是樹?

  課後小結:

  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