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蟲草教學反思(精選5篇)

吃蟲草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吃蟲草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吃蟲草教學反思1

  一、背景分析:

  《吃蟲草》是從學生感覺和表現上加強學生對生活、形象的審美意識。這個課題向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大的自由,一個可以去發揮想象創作的空間。

  本次教學的目的是瞭解吃蟲草是一種奇花異草,開闊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知識,結合奇花異草的形象奇特、顏色奇特、味道奇特、現象奇特的特徵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重點是瞭解自然界中奇異花草的形象特徵,難點是展開想象,描繪出奇異的植物,創作出美的、形象的、科幻的有趣畫面。

  二、反思:

  利用情景教學,在課的開始部分採用多媒體,運用新穎的音樂、風光片的片斷,引導學生欣賞各種美麗的花草,使學生進入一種花的世界的意境,開闊學生的眼界,引發學生情感的體驗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

  學生隨著老師一起閉上眼睛聽一段輕柔的音樂,睜開眼睛,眼前螢幕上顯現各種各樣的花草,爭奇鬥豔。哦!好美啊。各種奇異的花草開放,學生看呆了,深入花的世界進入情景。

  屏顯“奇異的花草”與“普通的花草”。讓學生觀察,發現花草得奇異之處。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功能採用欣賞、配樂、插接的方式以“花”的自我介紹,調動學生的感官認識花草的奇異,還引導了學生的思維和好奇心,使學生了解大自然的奇妙。由觀察比較的方法,藉助多媒體的功能,把奇異的花草與普通花草的圖片置於一個平面對照,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明辯出吃蟲草不同於普通的花草。花形奇,顏色奇、味道奇、現象奇,很好的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欣賞學生優秀作品,讓學生自由討論,想想說出自己要畫的花草,引發兒童的想象力,激發創作與慾望。在教學中引用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習作導行。如:有一個小朋友在看了這些奇異的花草後想大自然真是太美妙了,還生長著這樣的奇花異草,雖然有的我看見過,聽見過,世界之大,植物之多有的我們可能根本就沒見過。他們悄悄生長在大自然的深處,形象之奇,顏色之異現象之怪,幫助我們人來消滅害蟲,淨化空氣,吸食廢渣……然後欣賞學生習作,欣賞之後提出疑義:你們想象的花草是什麼樣子,它奇在什麼地方?學生自由討論發言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教程,進行形象思維的構思,在合作學習之中形成新的形象構想,達到突破教學的難點。

  教學中採用直觀示範演示,有步驟、從簡到難的繪畫入手。大膽運用流暢的線條,誇張變形,簡略畫出花形奇異現象,避免學生湧現不夠大膽,只會說,不會畫,無法入手作畫的弊病,從而使他們做到心中有底,大膽構思創作。

  吃蟲草教學反思2

  本課向學生介紹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蟲草,從教學內容來說非常生動有趣的,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影片、圖片的介紹瞭解吃蟲草這種植物的奇妙,更是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本課我覺得有成功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1、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本課以吃蟲草為什麼要吃蟲子?吃蟲草是怎樣捕捉蟲子的?吃蟲的植物靠什麼來吸引小蟲子?這三個問題為主線來組織教學,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學習,極大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利用多媒體教學,拓展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能夠有效使用資訊科技,大量展示吃蟲草的有關資源,使資訊科技真正成為美術學科教與學的工具。透過播放影片,拓展學生的思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這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超越的。

  3、注重學科整合,寓教於樂。本課能將美術學科與科學學科自然融合,能綜合性地開發培養學生的能力素養,有利於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視野開闊,使師生圍繞著對這種新奇小草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不足之處是:

  在最後的展示評價環節,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讓孩子親自介紹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只是我一味的自說自演,造成了授課環節的不完整,學生作品中有出現捕蟲器小、不突出、構圖不合理,還有主題與背景的色彩選擇不合理。

  吃蟲草教學反思3

  “小樹需要不斷的修枝吸取養分,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面對新課改下美術課堂的教育教學,我著實在不斷的反思和實踐中探索。處理每節課的教學環節,也是在嘗試和實踐中,讓學生體驗美術課的審美和藝術表現。

  《吃蟲草》是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中的一節。因為我和孩子們都沒有接觸過這種吃蟲植物,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對吃蟲草自然知識的瞭解和運用多種方法表現上。在匯入時,儘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抓蟲子”這個遊戲讓學生活躍思維。然後,以播放短片的形式,瞭解吃蟲草的捕蟲過程,加深學生對吃蟲草的認識,找到它們的獨特之處。從而,展開豐富的想象來表現各種形式的吃蟲草。學生在聯想吃蟲草的.外形時,我嘗試讓學生到黑板上來畫,他們表現的外形確實也體現了吃蟲草的捕蟲特點,大大的捕蟲器用變化的線條補充裝飾。回答時,有的說“用折線裝飾,是為了將抓到的小蟲子緊緊的抓牢”“設計成帶蓋子的瓶子狀,這樣蟲子就逃不掉了”等等。他們的想象力真是無窮無盡。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要讓學生得到成功體驗,在學習中得到成功的樂趣,在學生製作環節中,學生們運用了不同的材料去表現,這種形式的採用,從學生喜悅的表情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們是樂於接受的。但是,讓我覺得不解的是,學生的興趣集中點,過於注重製作表現這一環節。我猜想他們在三十五分裡,最期待的可能就是“大顯身手”吧。

  之後,靜下心深深的思索,如果將學生表演吃蟲草捕蟲這個環節補充上,同時讓學生進行“吃蟲草捕蟲比賽”,評價環節讓學生用“小蟲子”來投票,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的多樣變化,必然會讓學生情緒大增。本次課學生雖完成了課堂的學習內容,瞭解了吃蟲草的自然知識,體驗創作的樂趣,但未收穫藝術的享受。也許,孩子們的天性是需要從“玩”中逐漸的滲透和理解知識,過於注重知識點和過分“畫蛇添足”都會影響他們“玩”的情緒。

  吃蟲草教學反思4

  本課第一板塊學習重點是認識吃蟲草的種類及特點。第一環節採用動態欣賞的影片瞭解捕蠅草、毛氈苔、瓶子草的吃蟲過程,並瞭解吃蟲草的一個特徵:氣味芬香;第二環節採取靜態欣賞的方式瞭解吃蟲草的另外兩個特徵:顏色鮮豔、形狀奇特。這一板塊的學習很順利,相信與課前的積極準備,包括剪下影片、圖片選擇有很大關係。第二板塊突破難點,瞭解刮畫並能處理畫面的構圖、疏密。透過學生作品賞析,引導學生從同齡人的眼光感受吃蟲草的吃蟲過程。由於年齡相仿,有共同語言,比較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也更能達到設計本環節的初衷:從別人的角度開拓自己的思維。除了在內容上開拓學生的思維外,還向學生介紹美術表現的形式:線描、油畫棒、紙貼畫……,感受美術形式的多元性。

  第三環節學習畫面處理:構圖、點線、新增情趣。構圖:透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構圖飽滿,很直觀,加上老師的誇張處理,學生較能接受。點線:在課上只採取出示兩張圖片的方法,對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運用刮畫工具表現不同大小、形狀的點線,學生的靈活運用還不是很好,所以教師示範點線的表現很重要,要讓學生知道把工具躺下來點就能表現出粗細不同的線和點;另外對於“疏密變化”也能因為教師的直觀示範而輕鬆帶過,

  畢竟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不必講的太深奧,用通俗的語言點撥一二即可。在低年級新授,很多的專業術語可透過教師的動手示範讓學生有一點了解就行了。新增: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表現吃蟲草的味道?引導學生髮現透過新增各種小昆蟲可以讓畫面更有趣味。

  總的來說,本節課對於教材的處理,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還是比較透徹的。

  一、情境創設有實效,影片幫大忙

  本課第一板塊向學生呈現吃蟲草的種類,由學生模擬小螞蟻的遭遇,學生一下進入吃蟲草的情境中。當老師丟擲兩個問題:

  (1)它是怎麼吃掉蟲子?

  (2)是什麼引誘蟲子過來?由於學生進入了情境,所以回答老師的問題時,針對性很強,很順利的解決了吃蟲草的一個特點:氣味芬香。對於剛剛進入教室,心緒未定的學生而言,這樣的情境創設對於穩定學生情緒,使注意力很快集中,順利的進入學習狀態是很有實效的。在第二板塊突破難點時又再次回到先前創設的情境:吃蟲草的味道怎麼表現?引導學生說出新增小昆蟲,使畫面增添了趣味性。

  二、目標制定較合理,細節還需再調整

  (1)教師示範變糾結為自然

  目標1透過欣賞、觀察、思考等方式瞭解吃蟲草的的種類及其特徵,使第一板塊的學習重點得到充分的展現。目標2瞭解畫面的構圖、點線裝飾等技巧,透過第二板塊突破難點時也得到展現。遺憾的是學生在作業中對工具的使用不是很靈活,因此在點線裝飾時,採取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下當場示範,不僅解決了工具靈活的使用方法,還把點線排列的疏密變化一起在示範時解決,一舉兩得。同時很好的解決了先前自己一直糾結的問題:對於三年級的小朋友,如何學習“疏密變化”這麼專業的知識。

  (2)作品新增變自然為藝術

  目標3學習用刮畫的方法表現奇特的吃蟲草,對於刮畫的學習,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問題,而“奇特”的成分表現的不是很充分,最多的還是把先前介紹的幾種吃蟲草的種類並在一起:比如說既有捕蠅草的剛刺,又有毛氈苔的粘液,具有創意的作品不是很多。這是我要積極反思的問題,為何學生的思維不開闊?照理說先前的準備工作很充分,可學生就是思維狹窄,肯定哪裡沒有挖深或是挖開。現在設想,如果在向學生拓展奇特的外形時,不是出示實物的圖片,而是出示學生作品或是老師的作品,那或許對他們的作業會起到很好的啟發作用。

  (3)作品評價變走場為實效

  目標4透過作品展評,延伸開拓學生思維,鞏固刮畫技巧。作業展評一直是我最沒把握的環節,留給學生自由創作的時間長了,自然作業展評環節的時間就少了,每次總會顯得忙忙碌碌。本課我首先採用小組內部交流,選出一張小組成員認為最好的作品參加班級評價,這樣就大大減小了參評的作品數量。接著選擇其中的一張,放到實物投影儀下以老師引導為主,全班一起評價,把該作品的評價做深做透。老師適當的還可以把一些要點板書於黑板用於提示學生,而後面的作品就完全交於學生評價。有了第一張的示範與黑板板書的提示,學生對其它作品進行評價也有模有樣了。

  三、學生學習時間欠充足

  一堂課40分鐘的時間,美術課總會限於學生學習時間不充足的情況。往往要留出一半以上的時間給學生自由創作,老師只有近15分鐘的時間教授學生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時間很緊張,這對老師而言,真的也很為難,心裡很想為他們再多講一些,多看一些,更好的開闊眼界,放飛思維。如何更好的用好課上新授的每一分鐘,真正做到一字撥千金,是我今後追求的目標。

  吃蟲草教學反思5

  根據本班幼兒年齡及知識發展水平,在科學活動《奇怪的植物——吃蟲草》中我所制定的目標不是很高,旨在激發興趣,樂於參與,簡單探究。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圖片,透過故事引導、觀察瞭解毛氈苔、豬籠草、捕蠅草的樣子,並透過肌體動作表現幫助幼兒理解吃蟲草吃掉蟲子的過程。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提高了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活動中幼兒不僅充分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參與遊戲的快樂,而且使幼兒形成了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並樂於探索現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