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皮
藥材名稱:狗爪樟
名稱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概況
異名:臭樟、白香樟(《中藥大辭典》),有苞楨楠(《中藥大辭典》、《拉漢藥用植物名稱和檢索手冊》)。
基源:為樟科潤楠屬植物滇潤楠的根和樹皮。
原植物:滇潤楠Machilus yunnanensis Lec.(M.yunannensis Lec.var.duclouxii Lec.;M.bracteata Lec.),又名滇楨楠(《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常綠喬木,高達30m,胸徑可達80cm,幼枝綠色,老時褐色,無毛。葉柄長1~1.6cm,腹面具溝槽,背面圓形,無毛,葉片革質,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稀為橢圓形,長7~9cm,寬3.5~4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兩側有時不對稱,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或粉綠色,兩面無毛,邊緣軟骨質而背卷,中脈在上面下部略凹陷,上部近於平坦,在下面明顯隆起,側脈7~9對,有時分叉,弧曲,橫脈及小脈網狀,兩面明顯構成蜂巢狀小窩孔。由1~3花的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有時圓錐花序上部或全部的聚傘花序僅具1花,花序長3.5~7cm,無毛,著生於短枝的下部,總梗長1.5~3cm,苞片寬卵形或近圓形,外層苞片較小,外面密被鏽色柔毛,花兩性,花被片6,2輪,淺綠色或黃色至白色,長圓形,近等大,外面無毛,內面被柔毛,能育雄蕊9,3輪,花絲基部被柔毛,第3輪雄蕊花絲基部有1對具柄的圓腎形腺體;子房卵球形,無毛,花柱絲狀,柱頭小,頭狀。漿果狀核果近球形,長約1.4cm,寬約1cm,先端具小尖頭,成熟時黑藍色,具白粉,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反曲.果梗不增粗。花期4~5月,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827頁.圖165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500~2000m的山坡常綠闊葉林中。分佈於雲南中西部、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根、樹皮。
藥性
性味:辛,溫。
功效:行氣,破血。
主治:氣痛,發痧,霍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四川常用中草藥》:“治霍亂,發痧,氣痛:狗爪樟根9~15g,或狗爪樟樹皮6~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