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黃芪
藥材名稱:縱肋人字果
名稱出處:《貴州中草藥名錄》
概況
異名:野黃瓜(貴州)。
基源:為毛茛科人字果屬植物縱肋人字果的乾燥全草。
原植物:縱肋人字果Dichocarpum fargesii(Franch.)W.T.Wang et Hsiao(Isopyrum fargesii Franch.)
形態:多年生草本,株高14~35cm,中部以上分枝。根莖粗而不明顯,生多數細根。葉基生及莖上,為一回3出複葉;葉片輪廓卵圓形,寬1.8~3.5cm;中央指片腎形或扇形,頂端具5淺牙齒,牙齒頂端微凹,側生指片輪廓斜卵形,具2枚不等大的小葉;葉柄基部具鞘;莖生葉似基生葉,漸變小,對生。花小,直徑6~7.5mm,花梗纖細,長1~3.5cm;萼片白色,倒卵形;花瓣金黃色,長約為萼片之半,瓣片近圓形,中部合生成漏斗狀,下面有細長的爪;雄蕊10,花絲中部微變寬。蓇葖果線形,長1.2~1.5cm,喙極短而不明顯。種子9粒,橢圓球形,長1.5~1.8mm,具縱肋。花期5~6月,果期7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7卷.480頁.圖版114∶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300~1600m間山谷陰溼處。分佈於甘肅、陝西、河南、湖北、貴州、四川。
生藥
採集:夏、秋採收。
藥性
性味:平,微甘。
功效:健脾益胃,清熱明目。
主治:消化不良,火眼。
用法用量:內服:15~30g,煨水當茶飲。外用:搗絨,敷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