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察加擬石蟹

[拼音]:yumi

[英文]:Zea mays

禾本科 (Gramineae)玉米屬一年生草本。又名玉蜀黍,俗稱苞谷、棒子、珍珠米等。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

在世界穀類作物中,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小麥、水稻而居第 3位,平均單產則居首位。從北緯58°到南緯42°,從低於海平面的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到3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都能栽種。以北美洲最多,其次為亞洲、拉丁美洲、歐洲等。中國的玉米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 2位(見表)。集中分佈在從東北經華北走向西南這一斜長形地帶內,其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玉米麵積的85%(圖1)。

起源和歷史

玉米原產於墨西哥或中美洲,栽培歷史估計已有4500~5000年,但其起源和進化過程仍無定論。1954年在現今墨西哥城下60~70米處的巖芯中(判斷為25000~80000年前的地層)發現了花粉化石,有人認為可能是玉米花粉,由此推斷現代玉米的祖先是野生玉米。但此說未被廣泛承認。1964年R.S.麥克尼什在墨西哥南部特瓦坎山谷史前人類居住過的洞穴中,發現了一些儲存完好的野生玉米穗軸,據判斷為公元前5000年有稃爆粒種玉米的殘存物,現代的栽培種系由此進化而成。但也有人認為玉米是從野生墨西哥類蜀黍 (Euchl-aena mexicana)進化而來,或是由類玉米與其他禾本科植物雜交而形成的。

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了玉米,以後知道整個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他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後,逐漸傳至世界各地。中國玉米栽培已有400多年曆史,估計傳入的時間當在1511年前。傳入的途徑,一說由陸路從歐洲經非洲、印度,傳入西藏、四川;或從麥加經中亞細亞傳入中國西北部,再傳至內地各省。一說由海路傳入,先在沿海種植,然後再傳到內地各省。

形態特徵

玉米的根屬鬚根系,除胚根外,還從莖節上長出節根:從地下莖節長出的稱地下節根,一般4~7 層;從地上莖節長出的節根又稱支援根、氣生根,一般2~3層。地下節根是根系的主體,入土深度一般30~50釐米,也有深達2米以上的。地上節根入土角度陡,伸入土中後能支援植株,也具有吸收水分、養分和合成氨基酸等作用。株高1~4.5米,稈呈圓筒形,髓部充實而疏鬆,富含水分和營養物質。玉米除上部4~6節外,其餘葉腋中都能形成腋芽。地上部的腋芽通常只有最上部的1~2個能發育成果穗。地下部的腋芽發育成分櫱,一般不結穗,栽培上要求及早除去。一般全株有葉15~22片。葉身寬而長,葉緣常呈波浪形。葉鞘厚而堅硬,緊包莖稈,與葉身連線處有葉舌。也有不具葉舌的變種。

花為單性,雌雄同株。雄穗著生於植株的頂端,為圓錐花序;雌穗著生於植株中部的葉腋內,為肉穗花序。雄穗開花一般比雌穗吐絲早3~5天。雄穗的主軸和分枝上成對排列的每個雄小穗有穎片包住兩朵雄小花。每朵雄小花有內稃、外稃和3個雄蕊,花葯多為黃色,也有的為紫、粉紅或綠色,每個花葯內約有2000個花粉粒。雌穗外為多數葉狀總苞片所包裹,穗軸粗大,著生許多縱行排列的雌小穗。每個雌小蕊有2朵小花,1朵結實。結實雌花有內稃、外稃、2片鱗被和1個雌蕊。花柱和柱頭細長,合稱“花絲”,黃色、淺紅或紫紅色,其上密生茸毛,能接受花粉。雌穗上的雌小穗成對排列,每1雌小穗只結1個子粒,所以果穗(俗稱“棒子”)上的子粒行數都成雙。子粒為穎果,色黃、白、紫、紅或呈花斑等。生產上栽培的以黃、白色者居多。胚約佔子粒重的10~15%,胚乳佔80~85%,果皮佔6~8%(圖2)。

型別

根據子粒形狀、胚乳澱粉的性質結構以及稃殼大小,玉米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馬齒型

植株高大,果穗圓筒形。子粒扁平,兩邊為角質澱粉,中間和頂部為粉質澱粉。成熟乾燥時頂部凹陷呈馬齒狀。較耐肥、水,豐產效能高,但食味品質不如硬粒型。代表品種有金皇后、白馬牙,以及雜交種中單2號等。

硬粒型

又名燧石種。子粒頂部和四周為角質澱粉,中間為粉質澱粉,表面有光澤,品質較好,成熟早,但產量較低。以往中國的多數農家品種屬這一型別,如小粒紅、野雞紅等。

糯質型

又名蠟質種。果穗較小。子粒不透明,無光澤,胚乳粘性,全為支鏈澱粉,碘液檢驗呈褐紅色(圖3)。可做糯性食品,工業上用作布匹的漿劑。如江西半仙糯、吉林黃粘苞米等。

甜質型

又稱甜玉米。乳熟期子粒很甜,主要用作蔬菜和制罐頭食品。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的糖分含量為15~18%;而“超甜玉米”的含糖量還超過普通甜玉米2倍。成熟時子粒皺縮,呈半透明狀,糖分含量逐漸減少。

爆粒型

果穗和子粒均較小。子粒幾乎全為角質澱粉,質地堅硬。有米粒型和珍珠型兩種,前者如山東的麥玉米,後者如浙江的紫多穗玉米。在子粒含水量適當時加熱,能“爆裂”成大於其原體積十幾倍的米花。

粉質型

又名軟粒型。果穗和子粒形狀與硬粒型相似,胚乳全由粉質澱粉組成,質地較軟,外表無光澤。

有稃型

每個子粒由長大的稃片包住,是一種原始的型別。(見彩圖)

品種改良和雜交種的利用

玉米的品種改良曾先後採用穗行選種、混合選種、品種間雜交和自交系間雜交等方法。由選擇產生的優良品種適應性強、產量穩定、種子繁殖簡便,其產量潛力雖不如雜交種,但在自然條件複雜和玉米種植面積較小而分散的地區,仍有栽培價值。利用兩個品種雜交產生的雜交種為品種間雜交種。一般硬粒型品種與馬齒型品種雜交所得雜交種常有明顯的雜種優勢,可比親本品種增產10%左右,且選育和制種比較簡單。但增產潛力有限。

利用自交系進行雜交所產生的雜交種為自交系間雜交種。其雜種優勢強,增產潛力大。配製自交系間雜交種,首先要培育自交系。方法是從品種或雜交種群體中分離選擇優良單株,在花絲未抽出前用紙袋套住雌穗,花絲抽出後再用紙袋套住同一株上的雄穗。第 2天收集袋內的花粉授於套袋的雌穗上,進行自交。自交第一代的植株生長勢和抗病力顯著減退,會出現白苗、黃苗和畸形株等。從中選擇較好的植株繼續自交,如此進行四五代,每代選優去劣,最後每一自交穗後代即成為性狀相對穩定一致的自交系。

優良的自交系不但要有良好的生長勢和抗病性,而且要有較高的配合力,即一個自交系與其他自交系雜交時,能產生高產的雜交種。自交系間雜交種有:

(1)單交種。即兩個自交系雜交(自交系甲×自交系乙)產生的雜交種。植株整齊一致,生長勢強,雜種優勢高,增產潛力大,制種時所需隔離區少,目前生產上廣泛採用。但因單交種的種子是從母本自交系上產生的,制種產量低,種子成本高。

(2)三交種。一般先用兩個自交系配成單交種,再與另一個自交系雜交配而成〔(甲×乙)×丙〕。其制種產量高,整齊度和產量潛力介於單交種和雙交種之間。

(3)雙交種。由四個自交系先配成兩個單交種,再將兩個單交種雜交產生,即(甲×乙)×(丙×丁)。雙交種的遺傳基礎廣泛,適應性較強,制種產量高,但其植株整齊度和產量潛力不如單交種和三交種。20世紀60年代前,世界各國玉米生產都以雙交種為主,以後逐漸為單交種所代替。

(4)綜合品種。用若干個(一般不少於8個)生育期和株高相對一致的優良自交系或單交種,以等量種子混合,播於隔離區內,任其自由授粉,產生綜合品種。綜合品種由於包含有很多自交系,在遺傳上是一個複雜群體,不需年年制種,可在生產上連續利用幾年。其產量顯著高於農家品種,但不及單交種和雙交種。綜合品種可在非重點的玉米產區推廣。

配製雜交種時,母本必須去雄。為簡化去雄手術,可利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不去雄而與恢復系雜交,產生雜交種子。生產上利用雄性不育性時,必須有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系配套。細胞質遺傳的雄性不育有T型、C型和S型等。在生產上利用雄性不育性時,要防止胞質來源單一化,以免雜交種嚴重感病。

配製雜交種要在肥、水條件較好的制種隔離區內進行,一般與其他玉米地相距300~500米,以防止串粉。播種期須根據父、母本的開花期調節,使母本的吐絲期與父本的散粉期相遇。一般母本和父本的種植行數比例為3:1。苗期和抽雄前拔除雜株和劣株,並在母本抽雄時及時徹底除去母本株的雄穗。成熟時,從母本植株上收穫的即為雜交種子,要與父本行的種子分收、分晒、分藏,防止混雜。

生理特性

玉米喜溫,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5~30℃。拔節期要求日平均溫度18℃以上,溫度愈高生長愈快。從抽雄到開花期要求日平均溫度為26~27℃。子粒灌漿和成熟階段要求保持在20~24℃,以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溫度低於16℃和高於25℃時,澱粉酶的活動受到影響,導致子粒灌漿不良。玉米品種可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3類,其積溫要求分別為2000~2300℃、2300~2500℃和2500~2800℃。

玉米為短日照作物,在12小時以內的日照條件下,植株生長矮小,抽雄和成熟期提早。如給以長日照條件,則植株生長高大,莖葉繁茂,但發育緩慢,開花延遲,甚至不能形成果穗。一般早熟品種對光照長短的反應較遲鈍,晚熟品種則較靈敏。光合作用為四碳途徑,屬四碳作物。能有效利用強光,在弱光和低CO2濃度下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長。適宜的土壤pH為5~8,以6.5~7.0最適。耐鹽鹼能力差,特別是氯離子對玉米的為害較大。

栽培和管理

中國各個玉米產區因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種植制度。東北、華北北部及西北部分地區氣溫低、無霜期短,為一年一熟的春玉米區。華北平原地區以一年二熟的夏玉米為主。西南和南方丘陵山區地形複雜,在高寒山區以一年一熟的春玉米、在丘陵山區以一年二熟的夏玉米、在平原或淺山區以一年三熟的秋玉米為主。廣西東部和海南島冬季還可種植冬玉米。栽種方式有單作、與豆類或薯類間作和麥壟套種等,以玉米與大豆間作較為普遍。

適時早播可延長生長時期,充分利用光熱資源,避免秋霜冷害,對玉米增產十分重要。在春玉米地區,土壤表層5~10釐米的地溫穩定在10~12℃時即可播種,過早則易導致種子黴爛。在華北平原地區,夏玉米儘早播種除可提高產量外,還可避免因晚播遇雨季而發生芽澇。一般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採用株形緊湊的雜交種時,種植密度可稍大;土壤瘠薄、水肥條件較差,採用株形疏散的雜交種時,則宜適當稀植。春播時,高稈雜交種的適宜密度為每畝2500~3000株,中稈雜交種為3000~3500株。夏播玉米和矮稈雜交種因株形較小,播種密度可稍高。當幼苗長出3~4片葉時進行間苗,5~6片葉時定苗。夏玉米幼苗生長快,3~4片葉時即可一次定苗。

玉米生長需氮、鉀較多,需磷較少;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低於 10ppm時,施磷有顯著增產效果。缺鋅時生長受到抑制,施鋅後即可恢復。重施農家有機肥,配合磷肥和少量氮素化肥作底肥有利於增產。追肥根據土壤肥力和玉米不同發育時期的需肥特點進行。一般玉米抽雄期吸收氮、磷、鉀三要素累計約為50~60%,灌漿期約為62~65%,蠟熟期為99~ 100%。春玉米在孕穗期吸收的氮、磷量分別約為總吸收量的34%和46%,抽雄開花期約為53%和65%;夏玉米則在孕穗期即已分別達86%和73%。一般葉齡指數(用主莖展開葉數佔主莖平均總葉片數的比數乘100表示)為30~35時開始拔節,60~65時雌穗小花分化。春玉米生長時間長,一般宜輕施拔節肥,重施穗肥。夏玉米生長髮育較快,宜適當重施拔節肥,輕施穗肥。玉米苗期需水較少;拔節孕穗期則營養生長和雌、雄穗分化均需較多水分。抽穗前乾旱,會使雌、雄穗抽出的時間相隔過長,影響授粉結實。此時田間持水量以70~80%為宜,約佔總需水量的23~30%。抽雄開花期需水最多,如遇乾旱高溫則不育花粉增加,花粉和花絲壽命縮短,造成缺粒禿頂。此時田間持水量以80%為宜,約佔總需水量的14~28%。灌漿成熟期是產量形成的主要階段,需較多水分,田間持水量以75%為宜。整個生長期間每畝需水250~270立方米。但玉米並不耐澇,田間持水量超過80%時,應及時排水。苗期中耕2~3次;拔節孕穗期進行中耕除草和淺培土。抽雄時,隔行拔去雄穗,有利於雌穗發育。當果穗苞葉變黃、子粒變硬、基部黑色層形成時,即可收穫。

病蟲害

玉米病害有30種以上,危害性較大的有大斑病、小斑病、絲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和莖腐病等。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前者病斑大而少,長梭形,黃褐色,病斑背面有黑黴層,多見於冷涼山區和春玉米區;後者病斑小而多,梭形或橢圓形,棕色或灰白色,邊緣顏色較深,多見於溫暖而雨露較多的地區以及夏、秋玉米。絲黑穗病侵害雄穗後小花基部膨大,內包黑粉,穎片增多;雌穗受害則除苞片外全穗變成一團黑粉。矮花葉病和粗縮病是主要的病毒病。在套種早、雜草多、苗期受澇而後期又遇伏旱的情況下,粗縮病為害較重。這些病害目前尚無特效農藥防治,主要靠抗病育種、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預防。主要害蟲有玉米螟、地老虎、螻蛄、紅蜘蛛、高粱條螟和粘蟲等,一般用殺蟲劑防治。

用途和加工

玉米子粒含澱粉73%,蛋白質 8.5%,脂肪4.3%,維生素(硫胺素、核黃素等)含量很高。黃玉米還含有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每百克玉米熱量為1527千焦,熱量和脂肪的含量均比大米和麵粉高。一般玉米子粒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不足,但通過育種可提高賴氨酸含量。玉米胚含油36~41%,亞油酸的含量較高,為優質食用油並可制入造奶油。玉米子粒主供食用和飼用,可燒煮、磨粉或制膨化食品。飼用時的營養價值和消化率均高於大麥、燕麥和高粱。蠟熟期收割的莖葉和果穗,柔嫩多汁,營養豐富,粗纖維少,是奶牛的良好青貯飼料。玉米在工業上可制酒精、啤酒、乙醛、醋酸、丙酮、丁醇等。用玉米澱粉製成的糖漿無色、透明、果糖含量高,味似蜂蜜,甜度勝過蔗糖,可制高階糖果、糕點、麵包、果醬及各種飲料。此外,穗軸可提取糠醛,稈可造紙及做隔音板等。果穗苞葉還可用以編結日用工藝品。

玉米子粒的加工方法有溼磨和幹磨兩種:

(1)溼磨法。可將玉米子粒的各種成分分離,主要產品是澱粉和油,副產品是優良的家畜飼料。採用此法時先把玉米放在稀亞硫酸溶液中浸泡,使子粒柔軟,澱粉漂白。再將浸泡後的玉米研碎成數瓣,通過胚分離器,使胚與皮和胚乳澱粉分開。然後將胚乾燥,榨油;將胚乳磨碎、過篩,再通過離心機使澱粉和蛋白質分開即可乾燥、粉碎和包裝。

(2)幹磨法。先使玉米子粒吸水1~3小時,待含水量達20~22%,種子的果皮和胚變韌時用脫皮機去皮,再放入取胚器磨碎,使胚和胚乳分離,取胚;最後通過各種篩子分出粗細不同的玉米渣和玉米粉等。

參考文章

玉米使用中應注意什麼問題?豬為什麼黴變的大米、玉米不能食用?飲食玉米地飼養肉鵝的技術鵝玉米怎麼喂牛牛玉米怎樣喂牛牛黃牛食黃豆、玉米中毒的防治牛利用玉米秸稈栽培的雞腿蘑雞轉基因玉米防止雞隻感染新城疫雞玉米間種香菇高產栽培食用菌怎樣使用玉米芯栽黑木耳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