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

[拼音]:huangzongrang

[英文]:yellow-brown earth

發育於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紅棕色的B層,即含粘粒量較多的粘化層;土體內有鐵錳結核。中國的土壤學文獻曾稱之為灰棕粘盤土,50年代後定為現名。對與之相類似的土壤,蘇聯稱為黃棕色森林土,日本定名為黃棕色土,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淋溶土;美國則稱為淋溶土。中國的分佈於長江與秦嶺 -淮河之間的北亞熱帶地區,中、南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山地垂直地帶譜均有分佈。

形成

黃棕壤在形成和分佈上有明顯的南北過渡特點。粘粒的形成和淋溶、積聚作用都很活躍。粘化層明顯,甚至形成粘盤。粘土礦物的形成處於脫鉀與脫矽階段,除水雲母和蟶石外,還含有一定比例的高嶺石。粘土礦物組成及相對比例因母質而有較大差異。在季節性溼潤氣候影響下,鐵、錳明顯移動,不僅形成深厚的紅棕色或黃棕色粘化層,在土體結構面上包裹有粘土和鐵錳膜膠,而且形成了鐵錳結核,甚至出現鐵錳結核層。

性狀

在水平地帶分佈上,中國的黃棕壤主要以東西長、南北窄的帶狀沿長江兩側延伸。由於東南季風的影響,即使同發育於下蜀黃土母質且處於同一緯度帶的土壤,性質也有明顯差異。如襄樊地區土壤表層pH值多在6.5~7.5之間,粘粒SiO2/R2O3多在2.3~2.8之間;而南京地區土壤表層pH多在 5.5~6.4之間,SiO2/R2O3多在2.0~2.2%之間,表明東部地區的淋溶作用大於西部地區,南北方向的變化更為明顯。

但黃棕壤因位居亞熱帶與溫暖帶的過渡地區,母質對其發育仍有一定影響。發育於酸性母巖上的黃棕壤常呈酸性,鹽基飽和度低;而發育於下蜀黃土母質上的黃棕壤,則呈微酸性,鹽基飽和度亦較高,甚至底層有殘留石灰結核。

黃棕壤的腐殖質層較薄,一般在10~20釐米之間,有機質含量變化較大,有森林覆被的可達2~4%。不同植被下的土壤腐殖質組成不同,林地黃棕壤表層的腐殖質中胡敏酸與富啡酸之比(H/F)一般小於1,而耕地黃棕壤表層則大於1。 活性胡敏酸或活性富啡酸佔胡敏酸和富啡酸總量的百分比也因土而異,林地黃棕壤多超過50%,而耕地(菜園地)則低於40%。胡敏酸或富啡酸中與鈣結合和與鐵鋁結合的比值,林地黃棕壤一般小於1.5,而耕地(菜園地)則高於4.0。

利用

中國黃棕壤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有數千年曆史。除山地外,此類土壤分佈的大部地區已成為生產糧食和經濟林木的重要基地。在丘陵坡地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段多修築水平梯田或進行等高種植,以減少水土流失。坡度大於 8°的坡地和土層不滿0.33米的山坡地則應封山育林,不宜耕墾。營造人工林時宜等高種植和實行種草與種灌、喬木結合,以提高防治土壤侵蝕的效果。發育於下蜀黃土上的黃棕壤常有粘盤層,其透水性差,需要挖深穴或深溝排水,疏鬆土壤,以免漬害。因其含磷量僅在0.05~0.07%之間,且以閉蓄態和與鐵鋁結合態磷為主。種植豆科作物或綠肥時應重施磷肥,以利增產。(見彩圖)

參考文章

如何根據黃棕壤土的特點合理使用化肥?肥料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