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

[拼音]:zhanyi

[英文]:operation

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區域性目的或帶全域性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戰役是介於戰爭與戰鬥之間的作戰行動。它是戰爭的一個區域性,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全域性,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域性;它直接運用戰鬥,也為戰鬥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按作戰的目的和性質分,有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按參戰的軍種分,有陸、海、空等軍種的獨立戰役,有陸海、陸空、海空及陸海空等幾個軍種的聯合戰役。按作戰行動空間分,有陸上戰役、海上戰役、空中戰役等。按作戰規模分,有大型戰役如大的戰區或方面軍群進行的戰役;中型戰役如中等戰區或方面軍進行的戰役;小型戰役;如小的戰區或集團軍進行的戰役。在一次大型戰役中通常包括幾個中小型戰役。陸上戰役,按作戰形式分,有陣地戰戰役、運動戰戰役和游擊戰戰役以及幾種形式相結合的戰役等。陣地戰戰役又依陣地堅固程度不同,可分為野戰陣地和堅固陣地的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還可按地形和氣候條件分為各種地形和氣候條件下的戰役,如江河水網地區、荒漠草原地區、高寒地區、熱帶山林地區等進攻和防禦戰役。

蘇聯軍事理論認為:戰役是近代戰爭中才出現的軍事行動樣式,而戰區戰略性戰役,則是未來戰爭中戰略行動的基本樣式。美、英等西方國家一般都把集團軍或軍以上部隊的作戰行動,稱為大兵團作戰行動。美國陸軍在1982年出版的《作戰綱要》中,曾把準備和實施戰爭的行動區分為戰略、戰役和戰術三個等級。

軍事學術中把戰役作為研究物件的專門學科──戰役學,雖是近代才出現的,但戰役作為戰爭與戰鬥之間一個層次的作戰行動,早已在戰爭歷史上出現。從歷史文獻記載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奴隸制、封建制強大國家的相繼出現,軍隊數量逐漸增多,武器裝備逐漸改善,戰爭規模逐漸擴大,作戰形式也由簡單而漸趨複雜。一次戰爭已不是通過一兩次戰鬥所能結束,而是先後或同時在不同地區或方向上,進行若干次相當規模的作戰,才能決定勝負。一次作戰常由幾萬乃至幾十萬軍隊在統一的作戰計劃下,進行的若干次戰鬥所組成。這樣的一次作戰,中國古代通稱為“戰”或“役”。它在概念上長期同戰爭甚至戰鬥相混淆,但實際上它同戰爭與戰鬥卻有一定區別。到8世紀中葉,在唐代李白的詩中,已出現了“戰役”一詞,但其詞義和以後的不同。19世紀後期,戰役一詞已在有的著作中用來稱謂戰爭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些文獻中,常將古代大規模的作戰行動稱為battle(會戰)。中國也曾將西方所稱的campaign(戰局)譯為戰役。

中國古代戰役

公元前8~前3世紀,中國處於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國時期,大小戰爭連年不息,其中有些規模較大的戰爭,其作戰行動具有明顯的戰役特徵。如周敬王十四至十五年(公元前506~前505)的吳楚戰爭中,吳軍以3萬(一說8萬)軍隊,千里遠征,先後經過3次大的作戰,擊破楚軍10萬(一說20萬),攻入楚都(郢);楚國在求得秦國援兵後,又經過3次作戰,擊破吳軍,將之逐出楚國。雙方每次作戰,都是在一個相當廣大的地區,經過若干次戰鬥,達成了一定的戰略目的的。秦王嬴政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4~前223)秦滅楚之戰中,秦以60萬大軍同數十萬楚軍也是在數個方向分別進行幾次大的作戰。漢王二年至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5~前202)的楚漢戰爭,雙方累計動員的兵力各不下百萬,在縱橫約千公里的廣大地區,進行了十餘次規模較大的作戰。每次參戰兵力多在十萬至數十萬,作戰地區多在一二十萬平方公里以上,持續時間一月至數月。雙方軍隊常分編為若干集團,同時或先後舉行若干次的攻防戰鬥,並以達成一定戰略目的而告終。有些作戰,還包括雙方主力的會戰。如彭城之戰繼後的滎陽攻防戰和垓下決戰(見成皋之戰),都是當時有名的大戰。在此次戰爭中,已使用騎兵大兵團作戰。如彭城之戰中項羽率騎兵反攻劉邦。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不同性質、不同規模、不同地理環境的戰爭,多達上千次。戰役也因戰爭的特點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大量的戰役,是以步兵、騎兵(後來有了炮兵)編成的軍隊集團,圍繞著殲敵(破敵)與攻城(守城)兩個目標所進行的野戰(相當於近代的運動戰)攻防戰役和城市(相當於近代的陣地戰)攻防戰役,或兩者結合的戰役,並創造了許多作戰方法。野戰戰役由於大規模使用騎兵而大大提高了機動性、進攻性、突然性、速決性,擴大了戰役的地區範圍。城市攻防戰役,多為爭奪國家和地區的政治中心及交通要道上的城市。由於攻城技術長期落後於築城技術,因而攻者多是在野戰中擊敗防者之後,乘勝強攻而奪取之,或以奇襲或以內應外合奪取之。對堅固設防城市的爭奪,常形成長達數月乃至經年的圍攻與反圍攻,使戰役具有持久戰和消耗戰性質。約在13世紀後,火炮開始大量用於城市攻守作戰,城市爭奪戰才逐漸提高了速度,縮短了時間。但較之野戰仍然費時耗力。江河湖海的作戰,在長期封建社會歷史程序中,由於造船業和漁業、商業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封建王朝擴張戰爭的規模和戰場範圍的擴大,出現了獨立的水上戰役和強渡江河戰役以及渡海登陸戰役。從東漢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戰,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1400年間史書有記載的大規模的江海作戰有十數次。參加戰役的戰船每次為數百艘乃至千艘以上,作戰活動範圍雖為江湖和近海地區,但行程常達數百至上千公里。由於艦船受風潮(流)影響和兵器的限制,作戰方式長期停留在接舷戰、撞擊戰、火攻等近戰階段。

外國古代戰役

外國在古代也出現了一些具有明顯戰役特徵的規模較大的作戰行動,如公元前492~前449年希波戰爭中的馬拉松會戰,薩拉米斯海戰,和繼後的希臘、迦太基、羅馬等奴隸制帝國之間的多次交戰,以及公元前216年8月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有名的坎尼之戰(見布匿戰爭),公元前31年9月羅馬內戰中的亞克興海戰等。在這些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中,創造和發展了一些作戰方法。從5世紀後期到17世紀中期的一千多年中,歐洲由於民族分離和封建割據,出現了許多小國,這些國家很難組織起大規模的統一的軍事行動。因此,在整個中世紀“戰爭很少在決定性的地段進行;為了爭奪某一地點,需要許多次征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26頁)。當然戰役的規模就受到限制,戰法方面也缺乏創新的發展。17~18世紀,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隨著經濟、政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歐各國軍隊的裝備、編制逐步有了改進,特別是騎兵的裝備、編制和戰術有了重大的改革,重灌騎兵被廢除,輕裝騎兵有了極大的增長,並一度在一些國家的軍隊中佔據很大的比重。戰爭的規模和戰場範圍擴大,持續時間也隨之延長,陸戰戰役的機動性明顯提高。但由於軍隊數量有限,武器仍比較落後,戰役規模擴大很慢,取得殲滅性戰果的戰役也較少。隨著火炮的發展,攻城戰的速度加快,同時也促進了築城術的發展,城市爭奪戰的戰法也隨之複雜了。由於造船業和航海業的發展,新航路的發現,海外殖民掠奪的刺激,艦炮改進的加快,海戰範圍和規模有所增大。但戰略偵察、戰役偵察、通訊手段落後,帆船克服水文氣象影響的能力有限,戰役的主動性和機動性仍受限制。

各國近代戰役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為軍隊提供了新的技術裝備,使戰爭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資本主義時代。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期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創立了近代新的資產階級軍事制度和作戰體系。以若干個由步兵、騎兵、炮兵編成的師和軍,組成幾萬人到幾十萬人的大軍團,迅速集中到一個選定的戰場(方向),採取靈活的機動和堅決的進攻,同數目相當甚至更多一些的敵軍軍團,展開大規模的會戰,經過遭遇、襲擊、攻擊、追擊、圍攻、防禦等一系列的戰鬥,廣泛運用包圍、迂迴、合圍,將敵軍各個擊破,包圍殲滅。這樣的戰役,具有迅速機動,積極進攻,堅決殲敵,速戰速決的運動戰特點。這種作戰方法,很快地被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軍隊所吸收。各國結合自己的傳統和特點,發展了這種戰法。

從19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近百年間,世界各地發生了不少戰爭,其中克里木戰爭、普法戰爭、中國的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和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以及日俄戰爭等,都出現過一些規模較大的、有一定特色的陸上戰役和海上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此期間,戰役的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各主要交戰國的陸軍都以步兵、炮兵、騎兵等編成的集團軍(人數達15~30萬)為基本戰役軍團。戰役多由幾個集團軍共同實施,戰爭第一年多為運動戰戰役。戰爭第二年後,戰役主要是陣地戰性質,進攻戰役的主要作戰樣式是突破,突破的方法雖有發展,但到戰爭結束為止,戰役突破問題並未完全解決。防禦戰役的主要樣式是,由塹壕體系和築壘地域組成的綿亙正面的縱深梯次的陣地防禦。防者依靠大量機關槍和火炮的綿密火力殺傷攻者,並以戰役預備隊的適時機動,實施反突擊,構築和佔領新陣地等方法,挫敗攻者的突破。攻防戰役具有正面突破與反突破的持久、消耗、膠著的特點。由於飛機的迅速發展和參戰,使戰役初具立體性,到戰爭後期已有千架各種飛機參加大型戰役。坦克的出現,雖尚未對戰役產生重大影響,但卻已顯示出它的作戰效力。由於新式水面艦艇和潛艇、飛機的使用,海上戰役的範圍擴大了,作戰樣式也增多了。

1917年,在В.И.列寧和俄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創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及其軍隊。隨後,於1918~1920年進行了國內革命和反對外國武裝干涉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蘇維埃俄國紅軍的作戰,由初期的支隊、縱隊規模發展到集團軍、方面軍規模。大多數戰役,是在廣闊的地區和漫長的戰線上進行的運動戰戰役。戰役的主要特點是:目的的堅決性和作戰行動的機動性、進攻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全世界被侵略國家和民族聯合起來反對法西斯侵略者的空前規模的世界戰爭。戰役在戰爭各階段、各戰區有不同的規模和特點。但從總的方面看,戰役規模之巨大,內容之複雜,形式之多樣,戰鬥之激烈,消耗破壞之巨大,都是歷史上空前的。不僅有各種規模的正規戰戰役,而且有各種規模的敵後游擊戰戰役。在正規戰戰役中,不僅有各種規模的陸上戰役、海上戰役、空中戰役和防空戰役,而且有大規模的陸空、海空、陸海空聯合戰役。主要戰役都具有諸軍種、兵種合同作戰和寬正面大縱深的特點。陸上戰役以蘇德戰爭的規模最大,多數戰役是方面軍(集團軍群)以上的,戰役樣式也最多,戰法也最有代表性。進攻戰役的基本戰法是,集中優勢的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強大兵力,編成一個到幾個突擊集團,從敵軍防禦集團的正面或兩翼或一翼,實行戰役突破,並以裝甲快速集團迅速進到敵方縱深,割裂敵之防禦佈勢,合圍殲滅選定的敵軍集團;同時,盡力擴大對外正面,粉碎敵軍的反突擊。防禦戰役的基本戰法是,集中軍團的主要兵力在主要防禦方向上,構成綿亙正面的防禦,併力求以多道防禦地帶組成縱深防禦,以抵抗敵軍的突破;同時,以預備隊的反突擊,抗擊突入縱深之敵。海上戰役,範圍更加擴大,包括廣闊大洋的水域和上空,出現了大西洋之戰之類的海洋交通線的破襲反破襲戰役;珍珠港、中途島之類的戰略突襲和海上決戰戰役等。海上戰役的新特點是,大量使用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岸基飛機,廣泛使用潛艇,協同各種水面艦艇,在航空偵察、雷達偵察和無線電通訊的保障下,遠距離襲擊港口基地和海上目標;積極展開反潛作戰(見反潛戰)和防空作戰;戰役的規模大,具有很高的突然性、遠戰性、立體性、速決性、殲滅性。空中戰役因飛機的大量生產和戰鬥效能的改進等,已成為一種頻繁出現的戰役型別。戰役目的或為消滅(削弱)對方航空兵集團以奪取制空權,或破壞敵方交通運輸或後方工業等目標,或打擊阻滯敵方戰役戰略預備隊。戰役作戰方式,多為集中使用大量轟炸機,突然襲擊選定的目標,並以殲擊機進行空戰等。戰役的突然性要求高。為對抗大規模的連續空襲而出現的防空戰役,也成為一種新的戰役型別。登陸戰役與抗登陸戰役,已發展為大規模的海、空、陸軍共同進行的聯合戰役,如諾曼底登陸戰役、沖繩島戰役等。

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戰役

從20世紀20年代起,到50年代初,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游擊戰戰役到正規戰戰役的發展過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武裝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進行革命戰爭的早期,紅軍的力量是弱小的,而且分散在全國許多省的邊界地區,割據著一個個小塊革命根據地。每個根據地僅有一支兵力很小的獨立作戰部隊,每支紅軍都處於強大敵軍的包圍中,不斷遭到敵人的圍攻。紅軍的作戰形式是游擊戰。紅軍的一次反圍攻作戰或開闢新區的進攻作戰,都是根據總的作戰意圖和計劃,在統一指揮下,為實現統一的作戰目的而進行若干個大小戰鬥,但戰役規模比較小。隨著戰爭的發展和根據地與紅軍力量的壯大,戰役的內容、規模和形式也逐步發展。從1930年冬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反“圍剿”起,紅軍的戰役由游擊戰轉變為帶遊擊性的運動戰,戰役規模也較前擴大。1934年曾進行過不符合當時敵我力量對比情況的陣地戰戰役,隨後,在二萬五千里長徵中,進行過高度機動的突圍、進攻等戰役(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開始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在作戰中執行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作戰物件主要是日軍和偽軍。由於裝備條件和抗日根據地人力物力的限制,八路軍、新四軍所進行的戰役主要是游擊戰戰役,同時,也進行過若干規模不等的運動戰戰役,以及以奪取據點和小城鎮為主的陣地進攻戰役。戰役具有比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更為突出的人民戰爭的特點。作戰形式主要有:反“掃蕩”(反圍攻)和解放敵佔區的進攻。前者主要是游擊戰和部分的運動戰;後者主要是陣地進攻戰和部分的運動戰(打援)等。戰役多是在軍區或軍分割槽統一指揮下進行的,規模一般較小。參加作戰的主力部隊多為師、旅規模或若干獨立團,並有地方部隊、民兵和自衛軍的廣泛配合與支援。通過反覆多次的反“掃蕩”作戰,發展了土地革命戰爭中形成的反圍攻戰役作戰樣式;通過對大量敵佔據點和中小城鎮的進攻作戰,豐富了陣地進攻戰役的內容。

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正規戰爭,也是戰役實踐和戰役樣式的大發展時期。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將若干個敵後根據地溝通和擴大為幾個大的解放區,並由分散獨立的旅(師)、縱隊(軍)級的兵團,發展為轄數個軍的兵團(相當於集團軍)和野戰軍級(相當於方面軍)的大型兵團。在國民黨軍隊發動全面進攻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及時地給全軍和各解放區發出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的作戰指示。各解放區的人民軍隊,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條件和當面敵人的情況,創造性地運用內線作戰的經驗和方法,取得了開始階段的若干重大戰役的勝利。毛澤東及時地總結了各解放區初期作戰的經驗,發出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指示,系統地闡述了內線作戰的基本原則。各解放區的人民軍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殲敵這個基本作戰方法,進行了許多運動戰戰役,殲滅大量敵軍,改變了整個戰略形勢,適時轉入戰略反攻。轉入戰略反攻後,毛澤東在總結一年多解放戰爭及以往十幾年革命戰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人民解放軍在十大軍事原則指導下,舉行了許多不同樣式的、規模越來越大的進攻戰役:既有運動戰戰役,也有陣地戰戰役,還有兩者相結合的戰役;既有兵團(集團軍)規模的戰役,又有野戰軍(方面軍)規模的戰役,還有幾個野戰軍共同進行的戰略會戰戰役(見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有在老解放區有利作戰環境中進行的戰役,更多的是在敵佔區和新解放區的特殊作戰環境中進行的戰役。這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戰役型別、樣式和作戰經驗最豐富多彩的階段,也是戰役指揮藝術更加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戰役特別是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實踐,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人民解放軍的戰役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這次戰爭,是志願軍在兄弟國家,在多山的半島上,與朝鮮人民軍一道,同世界上最現代化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進行的一場現代戰爭。在將近3年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連續進行了5次運動戰戰役後,又進行了陣地防禦戰役和陣地進攻戰役。這些戰役具有許多不同於人民解放軍在以往戰爭中所進行的戰役的新特點,諸如兩個兄弟國家軍隊聯合起來對另一些國家聯軍的作戰;敵方使用了新的常規武器,我之武器裝備居於劣勢;特殊的作戰地理環境;戰爭的流動性減少;由運動戰轉入陣地戰後戰線相對穩定,有較長時間的對峙局面等。戰役的經驗說明,以步兵為主的有一定數量的炮兵和少量坦克及其他專業兵組成的陸軍軍團,在缺乏航空兵直接支援的條件下,要打敗現代化的陸、海、空軍聯合軍團,需要付出比以往戰爭更高的代價。為了解決由於裝備懸殊所帶來的一系列困難,志願軍創造了新的作戰方法,採取了保障戰役勝利的各種有效措施,取得了新的戰役經驗,特別是取得了組織實施大規模突破防線的進攻戰役和寬正面大縱深陣地防禦戰役方面的經驗。

人民戰爭戰役的特點

在歷次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共進行了數百次戰役。這些戰役雖因戰爭的歷史條件和戰略方針的不同而各有其特點,但有一點則是相同的,即都是在敵我裝備優劣懸殊條件下進行的人民戰爭戰役。由於主要戰爭形式是游擊戰和運動戰,所以大量戰役是游擊戰戰役和運動戰戰役。游擊戰和運動戰的高度主動性、靈活性、流動性、進攻性、速決性、突然性等特點,也就充分表現在各時期的戰役中。戰役的主要型別是,戰略內線持久防禦中的外線速決進攻戰。戰役的主要目標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是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戰役的基本要求是,每戰力求全部迅速地殲滅選定之敵。戰役的基本作戰方法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並以襲擊戰和夜戰、近戰,戰勝技術裝備優勢之敵。在長期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主要依靠從敵軍手中繳獲武器彈藥來裝備自己,因而力求避免打陣地戰,特別是陣地防禦戰,力求避免打消耗戰。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和工兵、炮兵技術條件的逐步改善,人民解放軍進行了許多陣地戰,特別是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以後,打城市進攻戰較多,並創造了一套特有的陣地攻擊和陣地防禦的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步入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階段,戰役的內容和形式也隨之發展到現代諸軍種、兵種合同作戰的階段。

現代戰役的發展趨勢

20世紀 50年代後, 世界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新式技術兵器──核武器、精確制導武器、強鐳射武器和新型的飛機、坦克、火炮、艦艇、電子器材等不斷出現,已經並將繼續引起軍隊體制和作戰方法的變革。現代新式兵器的作用距離遠,活動空間廣,執行和發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殺傷破壞威力大,機動效能好,操縱控制自動化。這些戰鬥效能,提高了對目標的摧毀能力和突襲能力,擴大了控制和打擊的範圍,加快了作戰行動的速度,使現代戰役具有大規模、大立體、大縱深、全方位和突然、快速、機動、速決、連續、複雜多變、消耗破壞巨大等特點。以現代化兵器裝備起來的戰役軍團,具有諸軍種、兵種合同一體的強大作戰能力,在戰略兵器支援下,能在地面、空中乃至海上、水下,幾百甚至上千公里的廣大空間範圍內,同時展開大規模的作戰;以軍用航天器、戰略導彈、戰役戰術導彈,各種作戰飛機和直升機,各種地面裝甲機動兵器和防空兵器,各種水面和水下艦艇,從多方位對作戰目標構成多層次、大立體、大縱深的火力與兵力的突擊。作戰雙方力圖利用現代兵器的遠端、快速、準確和威力巨大的特性,在航天航空偵察與電子戰的保障下,突然襲擊對方;前後方界限已不很明顯。雙方都將力求發揮自己地面空中高速機動和縱深打擊的作戰能力,進攻時實行高速推進,垂直包圍,縱深突擊,連續作戰,速戰速決的戰法,以達成戰略戰役作戰目的;防禦時,實行縱深打擊和快速機動相結合的方法,以挫敗對方的進攻。空襲與反空襲、空降與反空降、突破與反突破、機動與反機動,將在戰役全縱深內連續、激烈、緊張地進行。戰場情況複雜,變化急劇,軍隊的協同動作多變,對組織指揮戰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種樣式的作戰,都將以猛烈的火力突擊為重要手段。現代兵器的大量使用,將造成人員的較大量傷亡和技術兵器及物資器材的大量消耗,從而加重了後方勤務和物資技術保障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戰役偵察、軍事通訊、電子對抗和防核防化學武器襲擊以及工程、交通等項保障的複雜性和困難程度。

現代技術兵器的發展所引起的這些戰役特點,更加提高了對人的要求。兵器越先進,技術越複雜,越需要意志堅定、戰鬥勇敢和戰術技術熟練的人去組織和進行戰鬥;戰爭規模越大越需要有更多的人蔘加作戰。兵民的數量、質量和對戰爭的態度,仍然是勝利之本。中國人民解放軍今後反侵略戰爭的戰役,將是在現代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積極防禦戰略方針指導下進行的,軍民一體的諸軍種、兵種合同戰役。

參考文章

沒有識別對手的戰役歷史趣事防治血吸蟲戰役吹響號角保健養生羊馬河戰役舊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朝鮮戰場上歷史上的215比0戰役素材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平型關戰役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宜瓦戰役舊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戰役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軍事戰役完顏阿骨打滅遼三大經典戰役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