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帛書
[拼音]:Zhongguo gudai mianzhiwu
[英文]:Cotton Textiles in Ancient China
以棉纖維作原料的棉織物。中國南部、西南部亞熱帶地區和新疆一帶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種植和利用棉花,宋元時期逐步向中原推廣,明時已在全國普及,成為最主要的衣料原料。中國棉花有一年生和多年生兩類。一年生的棉花即非洲棉,又稱小棉(古稱白),中國古代多產於西域與河西走廊一帶。有西北地區出土的漢至唐的織物中,棉布曾屢有發現。如1959年在新疆民豐縣北大沙漠東漢合葬墓出土覆蓋在盛著羊骨、鐵刀的木碗上的兩塊藍白印花布,一塊印有圈點、鋸齒紋花邊和米字網格紋,一塊在矩形骨格中飾佛像、手捧角杯半身裸露的人物及長龍、小鳥等紋樣(圖1)。1960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 309號高昌墓出土絲棉交織幾何紋布。在與高昌墓同一時期的墓葬中棉布也多有發現, 並發現了高昌和平元年(551)的棉布借貸契,上寫一次借貸疊布 60匹。1964年在阿斯塔那13號晉墓發現穿著棉布衣褲的布俑。1959年新疆于田縣屋於來克遺址北朝墓出土了一件長21.5釐米,寬14.5釐米的棉“褡褳布”。另一北朝墓出土一塊長11 釐米、寬 7釐米的藍白印花棉布(圖2)。1959年在新疆巴楚巴脫庫孜來遺址晚唐地層發現過棉布、藍白織花棉布及小棉的棉籽。
多年生的棉花指中棉,即古亞洲棉,又稱印度棉,一般為一年生,在亞熱帶能經冬不死,成長為多年生的灌木或小樹。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自古以來就有這種木棉樹,有的生長可達20年。古代文獻《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華陽國志·中南志》、《廣志》等稱它為梧桐華樹或橦華樹。南宋趙汝適《諸番志》稱它為吉貝。木棉布則有橦花布、斑布、吉貝、黎單等名稱。古代也有人把它誤認為是攀枝花的。1979年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船棺中出土了一批距今3200年前的紡織物,其中有青灰色棉布殘片。1966年浙江蘭溪南宋墓中出土了一條淳熙六年(1169)前後的完整拉絨棉毯,長約2.51米,寬約1.18米,每平方米重約 540克。平紋組織,雙面起絨。經密每釐米 19~20 根,布邊經密加倍。緯密每釐米約 9根。經為20支單股紗,緯由兩根20支紗和一根粗支絨緯合併加 S捻。棉毯的一端有6~7毫米長的一段不起絨單緯布面,估計是作定長用的,兩條相連的棉毯可從此剪開。
宋末元初,棉花已由北道從西域移至渭水流域,並由南道移至長江流域,紡織工具出現了鐵鋌、彈弓、紡車、織機、水車帶動的大紡車。松江府烏泥涇 (今上海縣華涇鎮 )人黃道婆從崖州(今海南)帶回黎族人民彈紡棉花技術的經驗,松江便成為當時棉布生產的中心。到了明代,棉花已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當時“棉花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可見當時植棉和棉紡織業遍佈全國。19 世紀 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銷歐洲,英國紳士風行以中國杭紡做襯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褲子。紫花布以南京為集散地,外商稱它為南京布。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向中國傾銷機制棉紗棉布,中國棉紡織手工業由此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