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腦髓
藥材名稱:山姜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美草(《本草經集註》),箭桿風(《草木便方》),九姜連、雞爪蓮(江西),九節蓮(四川)。
基源:為姜科山姜屬植物山姜的根狀莖或全草。山姜屬全世界約250種;中國約有46種,2變種。
原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Thunb.)Miq.(Globba japonica Thunb.)
歷史:山姜始載於《本草經集註》。據《本草拾遺》載:“山姜根及苗,並如姜而大,作樟木臭。”《圖經本草》載:“山姜出九真交趾,今閩廣皆有之。”該書又引劉恂嶺表錄異雲山姜“莖葉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與豆蔻花相似,而微小耳。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又《綱目》載:“山姜生南方,葉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似杜若及高良薑。”綜上所述,均近似本種。惟《植物名實圖考》所載之山姜及其附圖為姜屬植物。
形態:植株高35~70cm。具橫生、分枝的根莖。葉片通常2~5片,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25~40cm,寬4~7cm,兩端漸尖,頂端具小尖頭,兩面,特別是葉背被短柔毛,近無柄至具長達2cm的葉柄;葉舌2裂,長約2mm,被短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15~30cm,花序軸密生絨毛;總苞片披針形,長約9cm,開花時脫落;小苞片極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間常有退化的小花殘跡可見;小花梗長約2mm;花萼棒狀,長1~1.2cm,被短柔毛,頂端3齒裂;花冠管長約1cm,被小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1cm,外被絨毛,後方的一枚兜狀;側生退化雄蕊線形,長約5mm;脣瓣卵形,寬約6mm,白色而具紅色脈紋,頂端2裂,邊緣具不整齊缺刻;雄蕊長1.2~1.4cm;子房密被柔毛。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1.5cm,被短柔毛,熟時橙紅色,頂有宿存的萼筒;種子多角形,長約5mm,徑約3mm,有樟腦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595頁.圖8019)
生境與分佈:生於林下蔭溼處。分佈於中南、西南及浙江、福建、臺灣。
生藥
栽培:宜在溫暖溼潤環境和肥沃疏鬆的砂質壤中種植。用分株繁殖。在4月上、中旬,結合採挖將老株分成數蔸,每蔸留有4~6根地上莖,然後按行株距50×33cm開穴栽種,深約16cm,每穴栽1蔸。栽後覆土踩緊,澆水。返青成活後,注意中耕除草與肥、水管理。每年春、夏兩季各追施人畜糞水1次,秋季可施土雜堆肥,施後培土。
採集:在栽種2~3年後的3~4月採挖,洗淨,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莖主要含倍半萜類,有3α、4α-氧化沉香呋喃(3α,4α-Oxidoagarofuran)、3β,4β-氧化沉香呋喃、4-羥基-二氫沉香呋喃(4-Hdroxy-dihydroagarofuran)[1]、α-沉香呋喃(α-Agarofuran)、Hanalpinol、Fruropelargone A、Furopelargone B[2]以及β-桉葉醇(β-Eudesmol)[1];此外,尚含有Cr,Mn,Fe,Ni,Cu,Zn,Cd,Pb等微量元素[3]。
參考文獻
[1] Chem Pharm Bull 1980;28(2):681 。
[2] Chem Pharm Bull 1985;33(5):20223 。
[3] 生藥學雜誌(日) 1980;3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