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楚世家》讀書筆記

《史記·楚世家》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楚世家》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楚世家》讀書筆記1

  原來春秋時期有那麼多小國,黃,許,英,六,蓼……居然有個國家就叫六國,好神奇。還有個英國被楚國滅掉了。

  再次讀到宋襄公召楚國成王會盟,果然出發點不同,看問題就不一樣。楚國一直以自己是周王朝的老師之後而自居,因此覺得應該擁有王號。大概是封在楚地,太偏遠了,雖然叫侯,其實跟流放也差不多。

  宋襄公是個拎不清的,沒摸準楚國的脈,就敢叫成王來會盟,人家不揍他才怪。

  其實我一直認為楚國比秦國更有優勢,千里之國,有縱深,有積累,進能攻,腿也能守。就算不挺進中原腹地,一直向南也有廣闊的空間啊。

  晉國最盛的時候配有六軍,楚國大可以多搞幾軍,輪番騷擾鄭、陳、蔡、魏、秦……秦國有餚關,楚國有長江呀。換一個方向,世界很廣闊呢。

  讀書正行,讀書正言,讀書正心。

  《史記·楚世家》讀書筆記2

  說到楚世家,就不得不提到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雄才偉略,才智過人,在他身上有一句名言:“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更是被奉為一代經典。

  楚莊王很是神奇,在他繼位的頭三年裡,他不理政事,並且釋出詔令,誰如果敢進宮進諫,他就要處死那個人的全族。世界之人皆怕死,聽到這個詔令後,基本上無人敢進宮諫言了。

  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忠貞不一之士,這裡提到的伍舉就是一個不怕死的主。他直接進宮,晉見楚莊王,說山丘上有一隻鳥,三年時間不鳴不叫,這究竟是什麼鳥呢?意思不言自明,直指楚莊王。按道理楚莊王這個昏君應該非常憤怒,他本能的選擇應該就是把伍舉處死,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三年不飛翔,只要飛翔就可以立刻飛到藍天之上;三年不鳴叫,只要鳴叫就可以驚動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朕明白了。”

  伍舉安然離開了,他從楚莊王說的話中,感覺莊王並不是一個昏君,他可能會採納自己的建議而有所改變。但令他遺憾的是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依然我行我素,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還是延續著典型的昏君形象。

  這時候另一位敢於進諫不怕死的大臣出現了,這名大臣名叫蘇從。他進宮後一言不發,只是看著楚莊王。莊王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嗎?我說過誰進諫我就滅他全族。”蘇從說:“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職責。我不來是不盡臣之忠,就算您要處死我,滅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變成聖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了(說得太好了,關鍵時刻忠奸便分)。”

  直到這個時候,楚莊王才露出了他本來的面目,他可不是什麼昏庸無能之人。他多年的不理政事,沉醉美色,只不過是在麻痺對手。楚莊王深通韜光養晦而後發制人之道,他透過表面的昏庸,掩蓋了自己真正的圖謀,在這三年裡他秘密地幹了很多事情。

  像大家比較熟悉的,讓楚國內的大奸大惡之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因為自己“昏庸”這些人自然壓抑不了多久,自然會無所顧忌,認為自己和君主一樣,漏出邪惡的面目,這樣反而讓楚莊王很容易就把這些惡人挖了出來,直接剷除。還有透過禁令,發現了楚國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加以重用,擔當大任,比如敢於直諫不怕死的伍舉和蘇從,這兩個人稱得上國家的棟樑。透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理論,楚莊王還發現了很多能人,都為楚國後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還有大家不怎麼熟悉的麻痺諸侯國,他表面的昏庸無能,不理朝事,也讓諸侯國對楚國放鬆了警惕,這樣為楚國贏得了發展的黃金時機,從而變得愈發強大起來。

  就是這樣的韜光養晦,忍辱負重,楚莊王才能在繼位三年後處死了幾百個奸邪之徒,又啟用了幾百個有能力且品德高尚之人為官或升遷,同時還任用伍舉、蘇從來主持政事,全國百姓都對楚莊王十分擁護,楚莊王從昏君一下子扭轉了形象,成為了賢君明主,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國先滅掉了庸國,作為攻伐天下的試探,而後在楚莊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謙讓下,楚國大獲全勝,並獲得了宋國五百乘車馬。透過擊敗宋,來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為相對於其它幾個大國,宋國還是比較好對付的,楚莊王很會選擇目標,他就沒有選擇吳國這個難啃的骨頭來搞。

  不過此時的楚莊王已經有點驕橫,他竟然在周天子的領地上搞起了軍事演習,還向周天子派來慰問的使者問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為天子者在於德行而不在於鼎,九鼎只不過是一種象徵而已,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來衡量的。楚莊王還是很機靈的,立刻從周天子的領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隊,並且向周天子真誠地道歉。

  在對他國戰爭中楚莊王也是很有計謀的,對別的國家向來是只伐不滅,就像當時的楚國已經把陳國打到奄奄一息了,但並沒有去吞併它,為了一個陳國影響自己的大國形象,這就因小失大了,楚莊王自然知道這個道理,他最終將軍隊撤出了陳國,恢復了陳國的.獨立地位。在後面攻伐鄭國和宋國的戰鬥中,楚莊王都繼續秉承了留有餘地,只伐不滅的原則,只要對方認錯並且撤軍,他不會繼續對這些國家窮追猛打。楚莊王在國家間的戰爭上,目的始終不是滅國而是立威。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身染重病,徘徊在生死邊緣,他預感自己將死,回想自己英武、精彩的一生,不無感嘆。連孔子都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彌留之際,楚莊王招重臣和諸位皇子至病榻之前,聽其遺命。這一年的秋天,楚莊王在自己的寢宮內平靜地閉上了眼,從此這世間的紛擾、楚國的興衰都將與他無關,他為楚國能做的都做了,能說得也都說了,楚國霸業能否延續全倚仗後人。莊王死後,楚國便擁立年僅十來歲的太子審為楚君,是為楚共王。公子嬰齊攝君事,主內外,掌握了楚國的軍政大權,從此楚莊王的時代結束了。

  當然楚莊王也有很多缺點,比如他嗜酒好色,這是古來帝王的通病,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他治國才能、善用人才,為楚國建立的卓越功業。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楚國真正意義上開始變得強大,稱霸中原,威名遠揚。楚莊王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歷史將永遠銘記他的功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