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

[拼音]:zhuiguan xiazhaizheng

[英文]:spinal canal stenosis

一種脊柱的椎管部位狹窄造成脊髓、馬尾神經及脊神經根部受壓的疾病。表現為肢體麻痛、行動不便等。好發於脊柱腰段,也可發生在頸、胸段。發病部位多為侷限性。本病多見,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病因多種多樣,有發育因素、退行性變、腰椎滑脫等。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以解除機械的壓迫因素,可取得較好效果。

解剖基礎

人體幼年時有33個椎骨,成年後,5個骶椎融成一個骶骨,4個尾椎融成一個尾骨(共24個椎骨,骶骨、尾骨各1)。從第二頸椎到第一骶椎各椎骨的椎體間有椎間盤,上一椎骨的下關節突關節面又與下一椎骨上關節突的關節面構成關節。椎體後面、椎弓根、關節突及椎板組成近似三角形的空間──椎孔,一串椎孔相連形成管道──椎管。椎管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及後縱韌帶。後壁為黃韌帶及椎板。椎管內有脊髓和馬尾神經。椎弓根的上緣有椎骨上切跡,下緣有椎骨下切跡,上一椎骨的下切跡與下一椎骨的上切跡構成椎間孔,脊神經由此穿出。脊神經的運動纖維負責肢體肌肉的收縮,感覺纖維將骨骼、韌帶及面板等的感覺向脊髓傳導。

椎管的管腔可隨脊柱的伸、屈活動和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脊柱前屈時管腔比後伸時大。年輕人的管腔比老年人大。

病因及發病機理

病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腰椎管狹窄為最多見,下面即以腰椎管狹窄為例。

(1)發育性腰椎管狹窄。原因不明。如腰椎管狹窄症時常在 X射線側位片上看到椎管前後徑小於12mm(正常≥15mm),椎管橫徑小於20mm(正常≥25mm),常為多節段病變。

(2)退行性病變椎管狹窄。椎管前側由於椎間盤組織退變,椎間隙變窄,韌帶鬆弛,椎間不穩,骨贅形成,出現骨性隆起(或椎間盤向四周膨出)。椎間盤退變又可造成繼發性椎間關節肥大、黃韌帶及椎板增厚,於是脊髓及馬尾神經受前後夾擠壓迫。在椎體後外側骨質增生和上關節突肥大,側隱窩狹窄,卡壓脊神經。正常椎管斷面形狀近似三角形,出現側隱窩時便呈三葉狀(見圖),此即所謂側隱窩綜合徵。長期保守治療不見好轉的腰椎間盤突出與中央型巨大腰椎間盤突出,也可有繼發性關節突肥大、黃韌帶及椎板增厚,造成侷限性椎管狹窄。

(3)腰椎滑脫性椎管狹窄。上一個腰椎向前(或向後)移動,使椎體之間呈臺階狀,與肥大的關節突相遇,形成椎管狹窄。

(4)混合型椎管狹窄。即兩種或兩種以上病因組合形成狹窄,如發育性與腰椎間盤突出、發育性與退行性病變,退行性病變與腰椎間盤突出或三者(發育性、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同時存在。

(5)醫源性椎管狹窄。脊椎融合術可引起骨性狹窄,椎板切除手術後可引起瘢痕組織,造成狹窄。

臨床表現

好發病年齡在40~50歲,男性多於女性。腰腿痛以腿痛為主,可單側痛也可雙側痛。行走一段路後可出現腿麻痛,蹲下休息片刻疼痛消失,繼續再走,又出現腿痛,即所謂間歇性跛行。少數病人的疼痛為持續性。病期較久或疼痛嚴重者可出現下肢肌肉萎縮、痛覺障礙及腱反射減弱。有的病人有排尿困難。腰椎活動輕度受限、拉塞格氏徵(直腿高舉試驗),半數病人呈陽性。患腿直腰行走短距離(100~ 500m)後雙腿即出現疼痛,但可以騎自行車數十里無恙。咳嗽或噴嚏時並不加重。頸段椎管狹窄症常合併頸椎退行性變或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造成嚴重的高位脊髓受壓。

診斷

腰椎 X射線攝片檢查常可看到椎間關節肥大,骨增生等改變。對發育性狹窄可以通過 X射線片測量椎體前後徑與橫徑的乘積與椎管前後徑與橫徑乘積的比值,若比值大於4.5時,則說明椎管狹窄。對症狀較重、保守治療不見好轉者,考慮手術治療時,術前應做脊髓造影檢查。也可應用電子計算機橫斷掃描(CT)檢查。

間歇性跛行雖是椎管狹窄的重要症狀,但必須檢查足背、脛後動脈搏動情況,以除外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治療

早期症狀不重時採用物理治療、鍼灸、按摩等綜合措施。可用消炎止痛藥、神經營養藥及血管擴張藥等。若保守治療不見好轉,為解除神經壓迫的機械因素,必須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可取得較好效果。

參考文章

傣醫推拿治療腰椎椎管狹窄症42例臨床觀察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