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悌
[拼音]:Naxizu wenxue
納西族有24萬餘人(1982),主要聚居在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鄰近各縣,四川省鹽源、鹽邊、木裡和西藏的芒康縣也有分佈。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有象形文字東巴文和標音文字哥巴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納西族從明代起便通用漢文,其文學由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兩大部分構成。
納西族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長詩、歌謠等。許多作品除民間口頭流傳外,還儲存在《東巴經》中。
古老的神話和神話史詩,是納西族文學最光彩奪目的部分。以神話史詩《創世紀》為主體,構成了內容豐富、結構巨集偉的納西族神話體系。除《創世紀》外,還有《黑底幹木女神》、《人與龍》、《崇忍潘迪找藥》、《黑白爭戰》等。這些神話的內容基本上有兩類:一類涉及天地開闢、人類起源和繁衍、民族來源與遷徙等;一類反映人與自然及邪惡力量的鬥爭。前者以《創世紀》為代表,述說天地誕生及民族繁衍的故事。《黑底幹木女神》講述人類始祖的故事,反映了原始母權制時代的社會生活。《黑白爭戰》描寫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體現出神話史詩向英雄史詩過渡的特點。後者以《崇忍潘迪找藥》和《都支格孔》為代表。《崇忍潘迪找藥》中的崇忍潘迪歷盡艱險,終於找到了起死回生的藥花和藥水,撒遍了九山七谷,醫好了人類的疾病,反映了納西族先民戰勝自然災害的願望。《都支格孔》則是一個除妖故事,講述九頭十八臂的天神都支格孔戰勝了九頭妖魔呆打古工,為人類除了禍害。
民間長詩以愛情長詩最為豐富。“相會調”中的《魚水相會》、《蜂花相會》,採取擬人手法,以魚、蜂象徵男青年,水、花象徵女青年,表達他們之間的戀情。《遊悲》、《逃往美好的地方》,屬於愛情長詩中的“殉情調”,作品描寫封建制度下的男女青年的愛情悲劇。《獵歌》、《趕馬調》屬於愛情長詩中的“歡樂調”,通過對狩獵、趕馬等生活的描寫,歌頌勞動及愛情。納西族敘事長詩大多采用男女對唱、一問一答的形式,既便於抒情,又便於敘事,形式自由,富於民族特色。
納西族歌謠,主要分為傳統調和即興調兩大類。傳統調也叫大調,納西語叫“本底子”或“本子”。納西族民間長詩皆屬傳統調。即興調也叫小調,無固定的唱詞,望物起興,靈活多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納西族廣闊的社會生活。納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慣於用民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寄託美好的願望,調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訴,但東部地區因受藏族民歌影響,調子比較奔放、粗獷。革命戰爭年代,出現了反映人民反抗鬥爭的《訴苦歌》、《反三徵歌》和歌頌革命軍隊的《賀龍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現了高亢、歡快的歌頌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新民歌。
納西族民間故事有講述傳統習俗來源的習俗故事,如《七星羊皮的來歷》等;有解釋納西族地區山川風光的風物故事,如玉龍山、瀘沽湖的傳說;有生活故事、愛情故事、動植物故事等。其中以機智人物故事阿一旦的故事最為出色,它包括一系列阿一旦與納西族統治者木土司鬥爭的小故事,從不同側面表現了納西族人民的智慧、機敏以及他們巧妙的鬥爭藝術。阿一旦成為納西族人民有勇有謀的集體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是文學畫廊中引人矚目的典型。
納西族的文人文學,始於明代。明洪武十五年(1382)以後,麗江木氏世襲授麗江土知府職,漢文學的影響進一步深入麗江納西族地區。納西族開始出現了用漢文寫作的文學作品,但當時封建土司壟斷文化,文人文學還只限於木氏世系等上層統治階級。其中最有成就者為木公、木增。
木公、木增的詩,抒發了開發邊陲、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感情;歌頌了麗江的山川風物及納西族的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鮮明的民族特色。
清雍正年間,納西族文人文學有了新的發展。其代表人物有:桑映鬥、牛濤、楊竹如、妙明、李樾、李玉湛、周蘭坪、王竹琪等。
清朝末年,在戊戌變法的影響下,麗江府的納西族、白族、漢族文教界人士,於1907年創辦了《麗江白話報》,用白話文宣傳變法維新,鍼砭時弊,提倡發展科學、教育、文化和工商業,傳播自由平等思想,其中發表有不少文學作品。
五四運動以後,出現了用白話文進行文學創作的作家,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李寒谷、趙銀棠等。李寒谷是納西族文學史上第一位用白話文進行小說創作的作家,他的一系列小說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在納西族中頗有影響。女作家趙銀棠的《玉龍舊話》是第一部系統地研究和介紹納西族歷史、文化、風習的專集,兼有學術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文學展現了新的面貌。民間文學得到了大量的發掘,文學創作出現了繁榮景象,一代具有新思想、掌握新的表現手法的納西族作家和詩人正迅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