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命題的對當關係

[拼音]:Wen Yiduo

現代詩人、文史學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後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其父為晚清秀才。5歲入私塾,課餘隨父讀史書。他從小喜讀詩詞,愛好美術,所接受的既有傳統的經史教育,也有晚清以來的“新學”教育。1912年冬,聞一多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週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課餘組織校內學生藝術團體“遊藝社”(後改組為“新劇社”)、“美術社”等,參加演劇與研究美術。五四運動激發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熱情,他被推為清華學生代表團成員,並代表清華去上海蔘加全國學生代表大會。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發出激烈的改造學校、改造社會的呼聲。7月,他的第一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這些詩大多收在詩集《紅燭》中。他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穠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聞一多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的報告,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留美期間,學習繪畫,同時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並在創造社的刊物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等有影響的新詩評論。

1923年9月印行第1本新詩集《紅燭》後,聞一多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紅燭》之後的詩作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鍊,形成他獨具的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他主張詩人應該超脫於政治之外,但又認為“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他提倡“中華文化的國家主義”,參加過國家主義團體“大江會”。在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認識的支配下,他在一段時期裡走著一條曲折的道路。1925年聞一多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併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此時,他致力於研究新詩格律化的理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2本詩集《死水》出版,收集了他1925年以來的詩作28首。這是他的代表作。1928年3月,《新月》雜誌創刊,聞一多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術研究。1930年秋後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定居北平,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後,到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1938年2月,他參加臨大學生的“湘黔滇旅行團”,步行3500華里到達昆明,沿途看到人民的悲慘境遇,對於他的覺悟和進步頗有影響。1938年5月“臨大”改為西南聯合大學,聞一多仍任教授。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的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鐘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3月出版的《楚辭校補》,是他10年研究的結晶,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讚譽。1943年後,由於痛恨國民黨政府的反動和腐敗,思想發生根本轉變,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週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民盟負責人之一李公樸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 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9年8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聞一多的詩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早在清華學生時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紅荷之魂》等詩中,成功地運用中國傳統的詩歌題材和形象詞彙歌唱他心中的理想與愛情。留美時期寫下的《太陽吟》、《洗衣歌》、《孤雁》、《憶菊》等名篇,表現了他對帝國主義“文明”的鄙視和對祖國的思念。回國初期的詩作《祈禱》、《愛國心》、《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七子之歌》等,用熾熱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諧的音律,表現了詩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時期的詩較之往昔之作題材更廣泛,思想更深沉,進一步接觸到了中國社會現實。《春光》、《靜夜》、《荒村》等詩充滿了對處於軍閥混戰中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慘劇》、《天安門》、《欺負著了》等詩則直接把筆鋒指向了北洋軍閥的暴行。在《發現》這首詩中,詩人面對著軍閥混戰,列強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現實感到困惑與不安,他“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但“總問不出訊息”。聞一多的這些詩篇發展了屈原、杜甫創作中愛國主義傳統,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社會批判的性質。

聞一多的詩,是他的藝術主張的實踐。他的大多數詩作,猶如一張張重彩的油畫,他不僅喜用濃重的筆觸描繪形象,渲染氣氛,尤擅於在大膽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中變幻種種不同的情調色彩,再配上和諧的音節、整飭的詩句這些優美的藝術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詩成為一幅完整的藝術品。但有時由於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樸與自然美的光華。聞一多的詩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的詩人。

聞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聞一多全集》中,共4冊8集,1948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

關於聞一多主要研究資料有:《聞一多紀念文集》(三聯書店,1980)、陳凝《聞一多傳》(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聞一多傳》(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實秋《談聞一多》(臺北傳記文學社,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