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

[拼音]:xiqu banzou

戲曲唱腔的最有力的支援部分,對唱腔起著烘托作用。它與唱腔、演唱三者緊緊相聯,凝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伴奏不僅使演唱增添華彩,還通過引子、過門、尾聲、行弦等,來補充唱腔的未盡之情;既作為演唱的輔助手段出現,又充分發揮器樂藝術的特長。

中國戲曲的唱腔有程式性的特點,伴奏也相應地有它的程式性。表現感情、製造氣氛、描寫情景,無不通過一定的程式進行。但在程式的具體運用時,又有較大的機動性與靈活性。

各劇種所採用的伴奏形式不盡相同,歸納起來不外以下3種:

(1)只用清唱和打擊樂伴奏,從古代的弋陽腔到後世的許多高腔劇種都屬於這一類;

(2)以笛、簫為主加彈撥樂器伴奏,如崑曲;

(3)以弓弦樂器為主配合笛、管及彈撥樂器伴奏,梆子腔系、皮簧腔系以及其他許多地方劇種均採用此種形式。其中,以第3種形式興起較晚,但採用的劇種最廣。由於弓弦樂器(各種形制的板胡、二胡、胡琴等)的運用,使傳統戲曲伴奏無論在形式、技巧、表現力各個方面,都大為豐富起來。

隨唱腔託襯的伴奏形式

這是歷史較悠久的伴奏形式之一。如崑曲就是以曲笛託襯唱腔,無引子亦無過門、尾聲,要求與唱腔的旋律同進同出,同高同低,同輕同重,同疏同密。皮簧腔系各劇種出現以後又有了新的發展。這種傳統的伴奏習慣稱之謂“託、保、襯、墊、補”。所謂“託”,是用與唱腔相同的旋律在同度或高8度襯托。所謂“保”,是在伴奏的幫助下,使演員節奏、音準、速度、感情有所依靠憑藉,不致荒腔、走調、脫板。所謂“襯”,是在唱腔的旋律之外,增加一些細小的花音,使旋律更加流暢豐富。所謂“墊”,是在唱腔逗與逗之間、句與句之間有空隙的地方,墊充幾個連線性質的短時值音符,使整個樂句更加連貫,俗稱“墊頭”。所謂“補”,是補足唱腔所未唱足之音,使旋律更為完整,如過高過低的音,或過長的樂句尾調,演唱者可以省略,由伴奏補足。“補”的另一個含義,則是補充唱腔感情之不足,或唱句之間的思想過程,在過門及行弦中由伴奏樂器加以即興補充。這種跟隨唱腔旋律的伴奏形式,在近百年來對某些新興劇種有較大影響。

支聲復調的伴奏形式

是演奏者根據各自樂器的效能,按傳統程式進行即興的演奏,使唱與伴奏之間、各種伴奏樂器之間,產生大同小異的效果。在旋律骨架相似的情況下,各樂器在繁簡、停續、高低、短長、正反、分合等方面的變化對比,形成了較豐富的支聲復調的效果。時濃時淡,時隱時露,時而突出節奏上的美,時而呈現線條上的奇,瞬息萬變,靈活自由。民間樂師對各種樂器的效能發揮,有如下概括性的形容:“胡琴一條線,琵琶篩篩邊,笛、簫進又出,揚琴一捧煙,鼓板壓陣腳,弦子打花點。萬變不離唱,妙在情相聯。“江南地區的灘簧劇種、各地的板式變化體結構的民間說唱性戲曲,多采用此類形式。

固定音型的伴奏形式

在某些劇種中,有些特殊用途的唱腔,常用律動性較強的伴奏音型作連續反覆或旋律變換,使與唱腔的旋律形成對比,來描寫特殊的情景和情緒(如行路、挑擔、下山、推磨等動作)。無論唱腔旋律怎樣流動,伴奏旋律始終納入於固定的節奏型中。如錫劇、滬劇的〔行路板〕、越劇的〔南調〕等等,基本上只用一二小節的固定音型來反覆貫穿。

在許多劇種的緊打慢唱的板式中,也有此類固定音型反覆的因素,如京劇中的〔搖板〕,唱腔是散拍子的自由速度旋律,伴奏卻是強弱分明的同音連續反覆,雜以逗句間過曼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245577.html' target='_blank' >牛黃淥韁值慕舸蚵餐淺蒙⑴淖櫻樽嘣蚴?/8或4/16節拍的短音型連續反覆,並且以級進的迂迴旋法為特點。隨樂句尾音的轉變而改變旋律,但節奏型不變。

複述性的伴奏形式

是清唱一個片斷或一個短樂句,然後接以伴奏過門,有歌唱與伴奏交替、前後呼應、互相映襯、反覆陳述的特點,並有強調語氣、加深印象的作用。這種伴奏形式的過門材料,有幾種情況:

(1)重複唱腔旋律,並可加花、減音(例一)。

(2)與唱腔旋律形成對比,但節奏上基本相同(例二)。

(3)在另一個宮調上模仿唱腔旋律(例三)。此類形式梆子腔系、灘簧、評劇、柳琴戲等劇種應用較多。

對比性復調因素的伴奏形式

這是一種民間自然復調,指唱腔與伴奏在旋律線條、節奏形態上各自不同,互相獨立而又互相協調,形成對比性的復調因素(因為在每一樂句的最後音,唱與伴奏之間尚有同音相疊的情況,一般只是短時值的,尚未完全構成復調,故稱因素)。如浙江的婺劇、紹劇、甌劇、台州亂彈、江西贛劇中的〔吹腔〕類曲調及〔三五七〕類曲調,都用此類伴奏手法。如:

許多劇種中緊打慢唱類曲調,也帶有對比性復調的因素。如:

此外,還有其他種種不同形式,在民間俗語中有“一點、二線、三開花”的說法(即句尾音落於同一音上,而唱腔與伴奏之間系兩個不同旋律。如其他樂器再加入時又可與伴奏中主奏樂器呈支聲關係)。還有“逢板合,逢眼分,蛇路鰻路各自尋”,“起調分道揚鑣,落音異途同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口諺,都是指此類復調性因素的伴奏形式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