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原文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原文

  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原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淨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註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作者簡介: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拓展閱讀:

  作品簡介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散曲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整體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悽清感人的天涯遊子深秋漂泊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

  此曲開篇作者一連描繪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擺脫系連詞而直接以名詞性意象的組合來描繪景物,在詩詞中就已出現,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全部是名詞的連綴,省卻了一切連線、交代和修飾,而直接地將幾個意象如蒙太奇一樣地組合起來,“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潛在的聯絡,似離實合,藕斷絲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再創造的可能。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暫時中斷了語言的線性敘述程序,而使詩的語言更為簡潔凝練,更為飽滿有力,大大增強了詩歌意象、空間呈現的功能。

  相較這些詩歌,這首小令在意象並置方面仍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它的象都是自然與社會中普通尋常之物,它們的組合就顯得更為自然,雖然意省略了系連詞,卻不讓讀者感覺跳躍性很強,比較容易理解;二是在每個單字的名詞前都用一個形容詞來修飾,既帶有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又減低了意象的密度,從而在情感的表現與渲染上,造成一種強大的聚合效應,即“意象的和絃”;三是既對偶工整,又層次分明,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枯藤老樹到小橋流水,再到遠的古道,空間層層延伸,視野逐漸擴大,錯綜有致,作者的情感也隨之有了微妙的變化,耐人尋味。結尾兩句作為曲眼,畫龍點睛,將作者的悲愁思鄉情表達得非常豐富。

  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