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長息肉什麼原因

  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人體的整個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長,其中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比較少。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腸道長息肉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腸道長息肉的原因

  1、機械損傷和大便刺激:大便中粗渣和異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腸黏膜損傷或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使得處於平衡狀態的腸黏膜受到破壞,或者是細胞的產生增加,或者是腸黏膜上皮凋亡減慢,或兩者兼而有之,最終可形成腸息肉狀突起。息肉的蒂實際上主要為腸的蠕動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動,牽拉形成的過多黏膜。

  2、飲食因素:飲食因素與直腸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關係,尤其是細菌與膽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結、直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較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結、直腸中的膽酸。研究表明,大便中總膽酸和膽酸的萬分變化可能與結、直腸息肉的體積和上皮組織轉化的嚴重程度相關。此外,高纖維飲食,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較低。

  3、炎性刺激:直腸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腸結核、非特異性直腸炎、晚期血吸蟲性腸炎等,可以引起腸黏膜上的息肉狀肉芽腫。因為直腸長期炎症,潰瘍面的中央還存有水腫充血的黏膜區,周圍潰瘍癒合後形成瘢痕,逐漸收縮,使殘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狀;或潰瘍而肉芽組織增生凸起,而後鄰近黏膜生長,將其覆蓋形成息肉,這種病理變化多見於炎性息肉。

  4、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情況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例如,腸腺瘤性息肉基因APC是一種抑癌基因,基因突變會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變和結腸、直腸癌變。

  腸道長息肉的治療

  大腸息肉的處理原則是發現息肉即行摘除,治療方案的選擇依其所在部位,有無蒂,大小及惡性潛在性而定。非手術治療主要是內鏡下高頻電凝息肉切除術,或鐳射或微波切除術。術前行腸道清潔準備,在凝血機制無障礙的情況下進行切除,術後進食少許流汁或禁食1~3天,限制活動量,靜脈給予止血如酚磺乙胺3.0g/d、抗炎針對革蘭陽性菌的抗生素、保護腸黏膜雙八面體蒙脫石等治療,密切觀察大便顏色、腸鳴音等,密切注意有無出血穿孔發生

  1高頻電凝切除術: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可採用以下方法。

  ①高頻電凝灼除法:主要用於多發半球狀小息肉。

  ②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於有蒂息肉。

  ③“密接”摘除法:主要用於長蒂大息肉,難以懸於腸腔者採用大息肉密接腸壁電凝切除法

  ④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目前很少應用。

  2活檢鉗除法:主要用於單發或少數球狀小息肉,簡便易行,又可取活組織病理檢查。

  3分期分批摘除法:主要用於10~20顆息肉患者無法一次切除者。

  4鐳射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適用於無需留組織學標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