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發黑是什麼原因

  有些人在醫院檢查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腸道竟然發黑了,這是什麼狀況?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腸道發黑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腸道發黑的原因

  黑腸病的發病習慣與習慣性便祕後長期使用瀉劑有著直接關係。同時,由於人們對於便祕的問題缺乏很多足夠的重視,很少到醫院尋求診治,而更多的患者是選擇盲目的使用各種排毒、清腸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大多數都含有瀉劑,長期使用,就形成了結腸變黑。

  腸道發黑的預防

  1、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平時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排便時應集中注意力,不要看報或做其他的事情。

  2、多攝取膳食纖維 含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有麥麩或糙米、蔬菜如芹菜、韭菜等,增加飲水量以加強對結腸的刺激。

  3、正確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MC是一種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腸道黏膜病變,隨著便祕症狀的改善和瀉藥的停用,大量脂褐素經溶酶體消化、分解,MC的色素沉著可減輕甚至消失。

  腸道發黑的常見人群

  第一,不少年輕女性為了追求美容效果,或者盲目減肥,長時間服用含有大黃類物質的膠囊,這些膠囊中含有一種叫做蒽醌環的成分,可以增強巨噬細胞的活性及傾化性,且可損害腸黏膜上皮細胞,尤其是對隱窩部位上皮細胞的損害。使上皮細胞變性,細胞核固縮,最後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一部分進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還有部分退行性變的結腸上皮細胞,其膜性結構及崩解產物形成所謂脫落小體陷入黏膜固有層,被巨噬細胞吞噬形成脂褐素,而形成黑變病。

  另一種人群就是習慣性便祕的患者,經常服用通便茶或者有類似作用的藥物,也會導致黑色素的沉積,形成病變。不過,已發生結腸黑變病的患者也不必驚慌,因為黑變病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長時間黑色素沉積的結果,並且黑變病在停止服用這類藥物之後可以逐漸消退。

  腸道發黑的分級

  根據腸黏膜色素沉著的程度,MC分為Ⅲ度:

  Ⅰ度,呈淺黑色,類似豹皮,黏膜血管紋理隱約可見,病變多較侷限,與周圍正常黏膜分界不很清楚。

  Ⅱ度,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黏膜間有線條狀的乳白色黏膜,多見於左半結腸或某一段結腸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楚,與正常黏膜有明顯分界。

  Ⅲ度,深黑褐色,在深黑褐色黏膜間有細小乳白色線條狀或斑點狀黏膜,黏膜下血管看不見,此種表現多見於全結腸型。[2]

  腸道發黑的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不能作為診斷依據,主要依據內鏡檢查。

  ①內鏡下結腸黏膜呈黑色、棕色或暗灰色,邊緣和早期病變為黃色或粉紅色,呈虎皮紋狀、檳榔切面樣或斑片狀。

  ②組織學檢查為固有膜內有大量含黑色素的大單核細胞浸潤及黑色素沉著,腸壁其他層次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