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交往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是學校素質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研究的新課題。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希望對你有幫助!
生心理健康與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目標: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的素質包括生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含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生理素質主要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後天主長髮育的條件;科學文化素質主要靠學校文化科學教育智育促進;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主要是學校德育和社會教化的任務。心理素質作為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什麼途徑來提高呢?結合我國教育的實情,在當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主要途徑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即通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而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是其心理健康的內在根本條件。健全心理素質主要是指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符合年齡特徵,心理素質結構與心理素質功能相匹配,同時。動理素質系統具有開放發展性特徵。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就是使學生心理素質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全健康的發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慧、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適應能力,為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由於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心理健康教育更不例外,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學生個體和群體,甚至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形式或任務在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標的具體操作上又是有差異的。因此,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不能簡單照搬根本目標,而應在學校心理素質教育根本目標的統攝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教育目標,這是實現根本目標的基本要求。
2 原則:活動性、情境性、主體性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從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與達成。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是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遵循的主要教育原則。
活動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通過創設活動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活動,促進主體將內外活動協調整合,進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活動是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條件,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實施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動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外部的行為操作、感性的實踐活動,它表現為人的行為系列和行為模型,而不是單一的具體的行為動作。二是內部的心智操作活動,主要體現在對自己的認知,對一些心理和行為情境的體驗與反思,對一些心理事件和心理現象的領悟等。心理健康教育中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的前提,而且是區別於學科教學的主要特徵。
情境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創設互動式情境,以啟用或喚醒學生心理活動,誘發行動願望,使其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心理環境中得到培養和鍛鍊。情境具有移情與感染作用,各種形式的情境能夠以自然、直觀、形象等特點吸引學生感受事物,獲得體驗。通過設定問題情境,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激發認知矛盾與衝突,領悟事物或人生真諦。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情境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創設或利用模擬情境,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活動,領悟主題,對活動真實的感受與情感體驗;二是通過提供真實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達到入境入情。情境創設尤其是互動式情境的創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色。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認識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生作為認識和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其能動性。學生是自己心理素質發展的主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必須作用於主體才能產生效果;培養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於其他教育,它更強調平等、尊重的原則,它不能用強制手段去逼迫學生,它要求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和發展潛能,發揮個體的主體作用,保證各種教育措施產生整合效應。因此在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中,能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成敗的關鍵。
3 內容:認知、個性、能力
教育內容是實現教育目標的載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學生心理素質健全與否是以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完善程度為指標的,因此確定和選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該從完善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結構出發,根據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現有發展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主要包括如下基本心理素質:
認知品質培養。認知品質是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基本維,從實證研究結果看,認知品質的教育內容包括:監控性、表現力、深刻性、意識性、目的性、開放性、精緻性、應變力和好奇性等主要認知品質的培養。學校對學生認知品質的培養也應從這些因素出發確定教育內容。
個性品質培養。個性品質是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核心部分,從實證研究結果看,個性品質主要包括:進取心、樂觀傾向、成就動機、自制、自我統合、責任感、情緒調控、堅韌性、獨立性和自信心等因素。學校對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也應從這些因素出發,確定教育內容和策略。
適應能力培養。適應能力是學生心理素質結構中認知品質和個性品質在行為中的綜合表現。從實證研究結果看,適應能力主要包括:社會環境適應、職業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生活適應、應激情境適應和生理適應等。學校對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也應從這些因素出發,確定教育內容和策略。
4 模式:學生—家庭—學校—社群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體現某種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目標定向,促進其功能發揮的操作思路或範型。從學科劃分,學校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可以分為醫學模式、社會學模式、教育學模式和心理學模式等。在資訊時代,由於刺激源的豐富多彩,學生心理問題日趨複雜,以某一學科理論為依據的單一模式很難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經過理論探索和實驗驗證,學生心理健康培養模式不應是單一的模式,而應是一個模式系統。
從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出發,針對全面心理素質培養,可以把學校心理素質教育模式概括為整合模式。整合模式是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層次、多側面、全方位出發,構建出適合各級各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基本模式。整合是指多方面的整合,如“學生—家庭—學校—社群”的整合;“生理—心理—個體經驗”的整合;“專題訓練—學科滲透—諮詢輔導”的整合。模式的基本內涵包括: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為基本目標;遵循積極適應與主動發展兩條基本原則;綜合運用專題訓練、學科滲透、諮詢輔導等基本教育途徑;有效發揮學生、學校、家庭、社群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著眼於“自我認知——曉理動情——行為導向——反思內化——形成品質”等學生心理素質形成的內部過程的基本環節;重點突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做人、智慧發展、個性發展、社會性發展和創造性發展等方面的基本內容。該模式能綜合個學科模式的優點,克服單一模式的不足,明確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提出了具有普遍適用的兩條原則,並對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要素、環節及內容作了較清晰的規定。
5 途徑:專題訓練、學科滲透
根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的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主要包括心理素質專題訓練、心理諮詢輔導和學科教學滲透等三鍾基本途徑。
心理素質專題訓練培養。心理素質專題訓練過程一般由“判斷鑑別——訓練策略——反思體驗”三個彼此銜接的基本環節構成。
判斷鑑別。判斷鑑別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檢測和評估,讓學生了解自己某方面心理素質發展的現狀,自己是否具有該方面健全的心理素質,以此引起學生的認同感或缺失感,喚起情感共鳴或震撼,啟用心理能量,思考問題根源,進而體會、感受該種心理素質對自己學習、生活、交往及成長的意義,激發接受訓練的積極動機。判斷鑑別強調情境化、生活化,即鑑別一定要把學生置於具體、生動的情境之中,鑑別的內容一定要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
策略訓練。策略訓練就是針對該課主題和在判斷鑑別中所發現的問題,提出若干解決該問題的具體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和操作活動來感受、理解,進而選擇。
反思體驗。反思體驗就是對訓練中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行為變化、活動過程 及效果等進行反思、強化、內化。強化訓練效果,促進自我認知與評價。反思環節一定要強調“三自”,即自覺、自發、自控。其目的是對訓練過程、方式進行反思,將訓練中掌握的方法、步驟延伸到類似的其他情境;對訓練結果進行總結。反思體驗內容以訓練目標、內容為依據,考察訓練目標的達成度。在形式上主要有1針對問題,前後對比,發現變化,增強信心;2設計情境,實際操作,發現問題,掌握策略;3分析案例,由此及彼,歸納總結,促進遷移;4言語暗示,箴言提醒,自我感悟,形成觀念。
心理輔導。心理輔導是一種心理上的助人活動,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係中,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需要的心理上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處理他所面臨的問題局面,發展其未能充分利用的潛能與機遇,進而獲得自助的能力與意願,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以便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係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心理輔導的最簡單的定義是“助人自助”。心理輔導雖然也包括職業輔導等方面的內容,其含義比心理健康教育更為寬泛,但目前我國各級學校開展心理輔導的起因與工作重點卻是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說,心理輔導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學校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與學校教育目標是一致的。但心理輔導畢竟只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方面,其目標應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其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管理自己;認識、掌握周圍環境,同環境保持適應,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應付危機、擺脫困難,並增強應對環境與壓力的能力和勇氣;使學生能去除特殊症狀、改善行為、化解負向的或衝突的思想與情感;指導學生自主抉擇,承擔起對社會和個人的責任;鼓勵學生通過自我探索,尋求生活意義,認清自己內在潛力與資源,充分發揮個人潛能,使其能過健康的、有意義的、充實的生活。
學科教學滲透。學科滲透是指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學科教學時,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
心理素質作為個體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素質,絕不是通過一門課程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它需要藉助各個學科、各個教師的協調配合。學校中如果只有個別教師贊同並注重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其餘的教師對此持懷疑或否定的態度,那麼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難開展起來。各科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巨大而重要的,只有教師全員參與,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才能保證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以學科滲透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學生在進行具體知識的學習時,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教育和點化。並且,目前中小學的課程體系已相對成型,單獨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有較大的難度,且具有“人為”的痕跡,而學科滲透的形式則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時間的條件下實現目標,符合經濟、實用的要求。
6 策略:和諧互動、體驗內化
教育策略是實施教育目標的具體優化方式。教師要將教育目標付諸實施需要制定或選擇一系列的教育策略。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應採取以下策略:
和諧互動策略。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整體優化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營造和諧互動的氣氛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措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實施和諧互動策略,主要應從兩個方面著手:1營造和諧課堂氣氛。其操作要點是:教師以尊重、平等、愛與關懷的態度對待學生,無條件接納學生;教師實行民主領導和民主管理:激發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2多向交往與合作學習策略。既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把知識傳授作為首要教育目標,那麼,教師完全可以放下“擔心學生學不到知識”的思想包袱,精心研究教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改變傳統課堂中師生單向、雙向交往的狹隘和低效局面,實現師生之間全通道的多向交往。實現多向交往的關鍵在於,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和難易程度要適合全體學生,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師生共處於一種心理期待和認同的情境之中。採用分組教學、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實現師生間多向交往的有效辦法。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有:遊戲競賽法、成績分陣法、切塊拼接法、小組探索法和共同學習法。
行為改變策略。行為矯正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在幫助學生更新認識、端正態度、調節情緒和調整行為方式方法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必然要藉助心理學中涉及行為塑造或行為矯正的方法和技術,實施行為改變策略。這一策略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技術。1學生自我管理。教師控制學生行為的總方向,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實現行為改變目標。具體方法包括示範、督促、強化和指導。主要步驟是:教給學生改變行為的原則、方式、方法和技巧;學生制定、實施和修改自我管理的計劃。2行為練習。學生通過實際練習掌握行為改變的方法。實施步驟是:交代行為訓練的目的、環節和要求;控制練習時間,提供技術指導;提供獨自練習的機會。3矯正不良行為。教師引導學生認清不良行為的危害,分析引發不良行為的具體因素刺激源,提示、指導不良行為的改善措施,學生制定合理的矯正方案並在實施過程中作出調整和修改。實施本策略應以強化理論為指導,分別對不良行為和正確行為給予恰當的正強化或負強化,同時把它們與行為塑造技術結合起來。
體驗內化策略。研究表明,體驗內化在學生心理素質形成過程中起關鍵、定向的作用。當前在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行為訓練、輕體驗內化”的傾向。有些訓練活動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由於忽視學生對訓練內容和策略的體驗與內化環節,致使訓練效果不佳。本策略的內涵是在學生積極參與訓練活動和了解、接受訓練策略的基礎上強調對內容和策略等的反思體驗的過程,保證內化的效果。在實施本策略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操作要點:1視體驗為學生心理素質形成的重要環節。它是訓練策略傳授與練習遷移的發生和鞏固的環節,是實現從教師“言傳”到學生“意會”的順利過渡。2強調心理素質教育中的體驗應是學生的積極主動的體驗,避免消極被動的體驗。3明確體驗活動的外部行為與內部過程之間的關係,通過佈置適量的外部操作任務或提出恰到好處的問題把握學生感受、體驗與反思的方向,藉助外部活動促進、深化內部體驗。
合理監控策略。合理監控策略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為了保證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完成既定的訓練任務而對訓練的全過程積極、適度、主動地進行計劃、檢查、反饋、評價、調節和控制所作出的教育謀劃。心理素質教育的合理監控策略,突出地體現在教師對訓練活動進行設計和開展的“三導”技術上,即編導、引導與開導技術。
7 師資:亟需專業化培訓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新途徑,它對教師的要求很高,不但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革單調的教學形式,合理科學地安排教育內容,而且要求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因此就目前而言,廣大學科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會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如何才能把握好這種教育形式,當前亟需專業化培訓和有指導的教育實踐。
通過專業化培訓和有指導的教育實踐使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基本達到:1準確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找到目標——內容——策略三者適當的切合點。2具備營造和諧的、具有情趣的、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良好的教育氛圍的教育能力。3在教育中能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活動中,既掌握有關的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又能有所反思體驗和內化,逐漸形成各方面健康的心理品質。
8 關係:不是其他學科教育的補充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素質教育形式的關係如何,是一個值得探討而且有必要明確的問題。從總體上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同學校其他教育形式如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都屬於學校教育的範疇,人們對德智體美各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與關係比較清楚,而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的認識遠未到位。學生生理素質的發展主要是通過體育完成的,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來完成的,心理素質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完成。可見,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教育處於平等地位,不是其他學科教育的補充和輔助手段。但由於長期以來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立地位,在不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沒有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生素質的作用看,學生心理素質既是其他素質形成、發展的基礎又是衡量其發展水平的標誌,即是說心理素質在學生素質發展中起基礎、中介和標誌作用,對此的重要性很多學校或教育者還缺乏足夠的認識。
9 評價:目標達成及學生接受性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活動的一種型別,同樣需要教育評價。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既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評價,也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發展水平的評價,其結果無論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評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的實施或者完成情況:
目標達成情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活動的一種型別,同樣遵循教育評價的基本規律。在教育評價中,教育目標是教育評價的起點和評價標準,整個評價活動實際上是對教育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判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或者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時所確定的目標既是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的起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的基本標準,即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情況是整個評價的基礎。
效率的高低。作為一項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相同的投入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教育效果就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效率問題。所謂教育效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與所付出的物質代價和精神代價的比例。
學生的接受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過相應的教學或者活動來完成,它與其他文化知識的教學不同,在教學或者活動過程 中涉及到很多情感體驗或者認知內化的行為,因此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 要能夠適應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能夠為他們所接受,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個完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過程應該包括:確定評價的目標是什麼、確定評價指標與專案表、選擇評價方法、挑選評價人員、實施評價計劃、分析評價資料、做出評價報告和評價資料的運用等環節。
10 管理:歸屬、人員、規章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新領域,在管理上目前還比較混亂。表現在一是管理的歸屬比較混亂。如在大學有的由德育室管理、有的由學生處管理、有的由校團委管理;在中小學有的由研科室管理、有的由教導處管理、有的由政教處管理。二是管理人員不確定。一些學校名義上也有領導負責、專人管理,但實際上這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管理”,面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問題時,則無人具體負責。三是缺乏相應規章制度。和學校其他教育活動相比,迄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上述管理問題如不解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難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難以達成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健全發展之目標。
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的心得體會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對身體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趨重視。"心理健康"的術語和內容也通過各種途徑為人們所逐步認識和了解,特別是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已被納入到正式的學校教育中去,為孩子的健康,順利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對此我談一下我的淺顯認識。
一、氣氛和諧,方法靈活。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於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於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絃,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於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髮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於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定,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教學中可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加工並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二、樹立榜樣,陶冶性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等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樹立在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或是具體、明確,或是間接、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心靈得到了淨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學《十里長街送》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影《周恩來》,讓學生通過影片初步感知周的偉大人格。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字裡行間所蘊含的人民對的真摯情誼,並啟發學生理解人民為什麼如此尊敬和愛戴周。課後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生前事蹟的資料,並舉行一個彙報會,再讓學生討論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周。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週一心為公,為祖國、為人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讓學生把這一形象作為榜樣牢固樹立於心中。
三、盡情渲洩,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慾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於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物件。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麼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字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設計一些便於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洩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我的班級曾經有一位女同學。很長時間以來,我發現她的膽子很小,上課從不敢主動發言,特別對考試很緊張,答題時顯得謹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閱她的日記時,發現這位同學對自己的父親“積怨”很深,認為父親對自己極為“凶狠”,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父親親生的,其措辭令我很是震驚。課後我立刻找到這位同學,同她談話,對她進行心理疏導。此後,我又趕緊與她的父親取得了聯絡,向這位父親通報了孩子近期的表現,以及孩子的心理負擔,並同他探討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問題。交談中,孩子的父親主動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過於簡單粗暴,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過於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表示要和老師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動找到了我,告訴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談了很久。她也認識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才,只是方法不夠好,並表示今後要多理解爸爸、媽媽。在此後一段時間的觀察中,我發現孩子開朗、活潑了許多。
四、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裝置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佈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五、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採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使其健康成長,已經成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據調查,在我國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下面幾方面談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個體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個體心理就會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應激等不平衡狀態。這時應通過自我的調節或者他人的疏導,消除心中的不平衡,而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疏導,使陷於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個體恢復到正常狀態,就可以大大地減少偏態與變態的不適應行為,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與異常事件,使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得到維護,也保證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正常健康發展的需要。
當學校的課業過重,學業競爭激烈,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學生揹負的精神壓力過大,努力付出得不到好的回報,自卑和恐懼的情緒產生,會使學生進入不平衡的狀態,易於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此時,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
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敏感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經歷著重大的變化。出現了對心理與行為有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第一是性需要,第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對於異性的困擾,也就是說感情的困擾。青少年時期屬於花季雨季時節,生理各方面開始發生明顯變化,性意識等也慢慢開始成熟,對異性會產生好奇,交往之間帶來的困擾,隨之也會帶來許多感情的煩惱。所以,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的激烈等等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作用——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都給當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產生了較大的衝擊。隨著經濟的發展,離婚率不斷提高。家庭夫妻之間矛盾日益增多,爭吵越來越多,溫馨越來越少,缺乏很好的溝通,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心理會逐漸產生壓抑、憤恨,不安等。在這種心理狀態中學習,易和老師同學發生衝突。而且在如此資訊爆炸的時代,黃色網頁,影片,書刊,暴力遊戲等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由於學生辨別意識的不強,很容易受這些不健康文化的感染,從而產生暴力,憤怒等心理狀態。這時,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勢在必行。
一般來說,中小學生的心理髮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視中小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時給予消除,任其長期積累,超過其年齡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則容易產生自暴、自棄、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礙。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預防與消除學生心理問題的滋生,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切切實實抓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一個重大任務,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