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種植平菇_平菇的栽培技術

  平菇是種相當常見的食用菇,那麼平菇如何種植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平菇的栽培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平菇的栽培技術

  概述

  目前我國栽培平菇的方法很多。有室內床栽、玉米或大豆與平菇間作、塑料大棚栽培、常溫常規生化高溫反應熟化及防汙雙重處理改良培養料免蒸無感染栽培平菇的國際領先技術等。

  室內床栽

  菇房建造

  可把現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為菇房。有條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應坐北朝南,設在地勢高、 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內栽培面積20平方米為宜。屋頂、牆壁要厚,門窗安排要合理,有利於 保溫、保溼、通風和透光。內牆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簡易菇房,即從地面 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間,還可在菇房內設定床架,進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四 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間留60釐米寬的走道 。上下層床面相距50釐米,下層離地20釐米,取上層不要超過窗戶,以免 影響光照。床面寬不超過1米,便於管理。床面鋪木板,竹杆或秸稈簾等。

  菇房消毒

  菇房在使用前要消毒,特別是舊菇房,更要徹底消毒 。以減少雜菌汙染和蟲害發生。消毒方法如下:

  ***2***100立方米菇房用甲醛1公斤、高錳酸鉀0.5公斤,加熱密閉燻蒸24小時。

  ***3***噴灑5%的石碳酸溶液。 ***4***噴灑敵敵畏800倍液。

  養料配製

  木屑、棉籽殼、廢棉、稻草、甘蔗渣、玉米芯、玉米秸稈、花生殼、豆稈粉等原料,任用其一種,都可以栽培平菇。但要獲得高產、優質的栽培效果,則應新增適量麩皮、米糠、石膏、過磷酸鈣等輔料。下面是幾種常用配方及其配製方法。

  ***1***棉籽殼99%,石灰1%。將石灰溶於適量水中,均勻地淋在棉籽殼上,邊淋水,邊踏踩,邊翻拌,直到棉籽殼含水適量均勻為止。

  ***2***稻草99%、石灰1%。將稻草鍘成長5釐米左右,沉人1%石灰水中浸泡5~6小時,待其吸足水後撈起瀝乾,即可壓模播種。

  ***3***木屑89%,石灰1%、麥麩10%,乾料混合,加水翻拌均勻,至含水量60%左右。

  ***4***玉米芯粉90%、米糠9%、石灰1%。乾料混合,加水翻拌均勻,至含水適量為止。

  ***5***玉米芯或玉米稈 將原料壓破後放在清水或1%石灰水中浸泡1~2天,至充分吸水後撈起瀝乾,即可平鋪成菇床,分層播種。

  ***6***花生殼、花生稈78%、麩皮20%、石膏1%、糖1%。先將花生殼、花生稈晒乾粉碎,糖溶於少量水中與乾料混勻,再加清水拌勻,至含水量58%左右。

  ***7***甘蔗渣50~69% ,木屑30~49%、石灰1%。先將乾料混勻,再加清水翻拌均勻,至含水適量為止。

  ***8***豆稈粉33%、棉籽殼33%、木屑32%、碳酸鈣1%、糖1%。糖溶於少量水中與乾料混勻,再加清水翻拌均勻,至含水適量。

  在以上8種配方中,拌料時加人0.1~0.2%多菌靈和0.1%敵敵畏,以便殺滅部分雜菌、害蟲。尤其是溫度較高時播種,培養料中新增適量殺菌劑、殺蟲劑,增產效果更明顯。

  播種

  平菇的播種方法很多,有混播,穴播,層播和覆蓋式播種等。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層播。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 膜,在塑料薄膜上鋪一層營養料,約5釐米厚,然後撒一層菌種,再鋪一層營養料,再在上面撒一層菌種,最後整平 壓實。床面要求平整、呈龜背形。

  一般每平方米床面用料20公斤左右,厚度10—15釐米。在播種前,應先將菌種從瓶內或塑料袋內取出,放入乾淨的盆內,用洗淨的手把菌種掰成棗子大小的菌塊,再播入料內。播種後,料面上再 蓋上一層塑料薄膜,這樣即利於保溼,也可防止雜菌汙染。播種時間,一般從8月末到第二年4月末,均可播種。不過春播要早,秋播要晚,氣溫在15℃以下是平菇栽培的適宜時期。

  管理

  ***1***發菌期的管理:菌絲體生長髮育階段的管理,主要是調溫、保溼和防止雜菌汙染。為了防止雜菌汙染,播種後 10天之內,室溫要控制在15℃以下。播後兩天,菌種開始萌發並逐漸向四周生長,此時每天都要多次檢查培養料內的 溫度變化,注意將料溫控制在30℃以下。若料溫過高,應掀開薄膜,通風降溫,待溫度下降後,再蓋上薄膜。料溫穩 定後,就不必掀動薄膜。10天后菌絲長滿料面,並向料層內生長,此時可將室溫提高到20—25 ℃。發現雜菌汙染,可 將石灰粉撒在雜菌生長處,或用0.3%多菌靈揩擦。此期間將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65%左右。在正常情況下,播種後, 20—30天菌絲就長滿整個培養料。

  ***2***出菇期的管理:菌絲長滿培養料後,每天在氣溫最低時開啟菇房門窗和塑料膜1小時,然後蓋好,這樣可加大料面 溫差,促使子實體形成。還要根據溼度進行噴水,使室內空氣相對溼度調至80%以上。達到生理成熟的菌絲體,遇到 適宜的溫度、溼度、空氣和光線,就扭結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狀的菌蕾堆。這時可向空間噴霧,將室內空氣相對溼度 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噴水,以免影響菌蕾發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時要支起塑料薄膜,這樣既通風又保溼, 室內溫度可保持在15—18℃。 菌蕾堆形成後生長迅速,2—3天菌柄延伸,頂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圓形的原始菌蓋形成時,可向料面 噴少量水,保持室內空氣相對溼度在90%左右。溫度保持在15℃左右。

  追肥

  在食用菌出菇旺期和出菇後期,培養料中的養分消耗殆盡,此期及時追施肥料,能顯著提高食用菌的產量,改善品質。

  糞土肥 將晒乾的豬、牛糞粉碎,用石灰水上清液預溼堆制15天,加50%的肥泥和少量草木灰拌勻,在食用菌產量急劇下降或出現死菇時,清理床面,剔除老根,將糞土肥撒施於床面。

  草料汁 用腐熟晒乾的草料,加100倍水煎取汁液,冷卻後噴灑,可使食用菌生長健壯。

  棉子汁 將棉子加10倍水煎汁,冷卻後加3倍清水施用。

  食品液 取10公斤沒有黴變的黃豆***4660,-12.00,-0.26%***,淘洗乾淨,浸泡後加水50~60公斤,煮後濾取湯汁,加水至200公斤噴灑;取10公斤胡蘿蔔切碎,加15公斤水,煮30分鐘,過濾取汁,加3倍水配成25%的胡蘿蔔汁噴灑;在100公斤水中加入固體葡萄糖1公斤,溶化後即得1%的葡萄糖液,直接噴灑即可。

  菇根湯 取菇根5~10公斤,冼淨,加水10~15公斤,煮沸15分鐘,取清液加水50公斤,攪勻後噴施,可促進菇蕾生長。

  上述提到的各種追肥液每平方米用量0.5公斤左右。[1]

  採收

  當平菇菌蓋基本展開,顏色由深灰色變為淡灰色或灰白色,孢子即將彈射時,是平菇的最適收穫期。這時採收的平菇, 菇體肥厚,產量高且味道美。採收方法,要用左手按住培養料,右手握住菌柄,輕輕旋扭下。也可用刀子在菌柄基部 緊貼料面處割下。採大朵留小朵,一般情況下,播種一次可採收3—4批菇。每批採收後,都要將床面殘留的死菇,菌 柄清理乾淨,以防止下批生產爛菇。蓋上薄膜,停止噴水4—5天,然後再少噴水,保持料面潮溼。大約經10天左右, 料面再度長出菌蕾。仍按第一批菇的管理方法管理。

  平菇間作

  1. 栽培時間:在6月末三遍地鏟趟完畢,在玉米或大豆地壟溝種菇。因玉米或大豆在7—8月份枝葉生長茂盛,封壟較好, 壟溝溼度大,正好適合平菇子實體生長。

  2. 培養料:選用整軸玉米芯或整捆豆稈,用2%石灰水浸泡24小時撈出,控出多餘水分,備用。

  3. 栽培方法:栽二壟,空一壟為作業道。首先將壟溝清理一下,然後鋪一層整軸玉米芯或豆稈,撒一層菌種,再鋪一層 料,再撒一層菌種。最後用腳踩實,上面覆蓋2釐米厚土或覆蓋地膜。

  4. 管理:接種20天后,菌絲長滿培養料。如果天氣無雨,較乾旱的地區,可澆一次重水,一週左右就能出菇。管理方法 及採收同前。

  平菇生料栽培

  1、菌種選育,精選優良菌種

  2.菌種活化及一級菌種製備

  菌種活化:將平菇菌種挑取菌絲接種到PDA斜面培養基上進行活化培養,20—25℃條件下恆溫培養,待菌絲長滿斜面後備用。

  一級種製備:將活化好的菌種轉接到PDA斜面上,20—25℃條件下恆溫培養,製成一級菌種備用。

  3.二級菌種製備

  固體培養基:玉米芯55%,木屑30%,麩皮10%,玉米粉5%,石膏1%,石灰1%

  培養基製備:按二級培養基配方製備二級種培養基,含水量55%-60%,裝瓶高壓蒸汽滅菌備用。

  接種培養:將長好一級菌種擷取相同大小菌快接種到固體二級菌種培養基中,25℃條件下恆溫培養。

  4.三級菌種製備

  固體培養基:玉米芯77%,麩皮20%,生石灰1%,石膏1%,糖1%

  培養基製備:按三級種培養基配方製備三級菌種培養基,含水量55%-60%,裝袋高壓蒸汽滅菌,備用。

  接種培養:將長好的二級固體菌種接入到乾重500g的菌袋中,菌袋含水量60%,接種量為每瓶接一袋。20-25℃條件下恆溫培養。

  5.製作出菇菌袋***生料栽培***

  栽培袋配方:玉米芯80%,麩皮15%,生石灰4%,石膏1%,多菌靈0.1%

  生料栽培培養基製備:按栽培袋培養基配方製備菌袋,含水量55-60%。

  接種培養:將長好的三級菌種,10%接種量接種到生料栽培袋種,發菌培養,25—30天菌絲長好後,進行出菇管理,觀察記錄各個品種的品質及產量。

  平菇生料栽培的工藝相對簡單,出菇菌袋不需要進行滅菌,平菇具有耐鹼力,用生石灰提高PH值控制染菌率,但不宜過量,當PH值超過10的時候會影響抑制正常的菌絲生長,所以加入4%的生石灰,使培養料的PH值在8—10左右即可,石膏在平菇培養料種的作用是增加鈣質,穩定PH值,加多了也會對菌絲生長不利。

  6.出菇期間的管理

  ***1***出菇菌袋開始現小菇蕾的時候,溫、溼度非常關鍵,平菇屬於低溫品種,出菇期間溫度應在15—18,溼度保持在70以上,如果在剛現小菇蕾時溫、溼度保持不好,會導致小菇蕾乾枯死亡,

  ***2***光線不宜過強,保持有散射光即可,

  ***3***必須注意按時通風,防止染菌,

  塑料大棚栽培

 

  可按東西走向作畦栽培,也可與高杆蔬菜***黃瓜、豆角架中間的壟溝內***間種, 也可作菌磚栽培,還可以用塑料袋栽培。培養料的調製、播種、管理同前。因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棚內溫度變化較大,需 要根據氣候變化,注意調節溫度。當氣溫偏高時,白天蓋上草簾,以免太陽照射而增溫;傍晚揭去草簾,並開啟通風窗上的 薄膜,以降低棚內溫度。當氣溫降低時,白天揭開草簾,利用日照增溫,晚上蓋好草簾,關嚴通風窗,以利保溫。

  平菇的種植步驟

  步驟一: 配置培養料

  按照棉籽殼72%、木屑15%、麩皮10%、石膏粉1%、過磷酸鈣1%、多菌靈1%這樣的比例準備配料

  先將棉籽殼用2%的石灰水浸泡12~24小時,撈出瀝乾,再與其他輔料拌勻,注意培養料的溼度,配料的含水量為60%~65%,用手握培養料的時候指縫略有水滲出但是不會滴下來為準。ph調為7~7.5為好。拌料後進行堆料3~5天,期間溫度70°左右應該進行翻料,以免溫度過高。

  步驟二:播種

  先將床架底部鋪一層農用薄膜,然後將培養鋪在床架上,用木板拍緊實,培養料的厚度10~15cm,氣溫高的情況下,培養料的厚度稍薄,氣溫低的情況下,培養料的厚度稍厚,每平方米床面用乾料約15~20kg。

  鋪完後即可播種,以穴播方式播種,穴距5~8cm,穴深3~5cm,每平方米用菌種4~5瓶。最後再撒上一層菌種進行覆蓋,播完之後在床面上鋪一層報紙,再蓋上薄膜即可。

  步驟三: 發菌管理

  播種後,菇房溫度控制在15~20°,相對溼度為70%左右。若氣溫過高揭開薄膜通風降溫,播種10天以後每天可揭開薄膜1~2次,每次20min。

  步驟三:出菇管理

  播種後30~40天,菌絲長滿培養料,這個時候出現類似葡萄狀的平菇子實體原基,即可揭去覆蓋料面的薄膜,控制菇房溫度在15°左右,噴水保溼,溼度調至90%左右,加強菇房通風換氣,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即可採收。

  平菇的種植條件

  ①營養。平菇可利用的營養很多,木質類的植物殘體和纖維質的植物殘體都能利用。人工栽培時,依次以廢棉、棉籽殼、玉米芯、棉稈、大豆秸產量較高,其他農林廢物也可利用,如木屑、稻草、麥秸、玉米芯等。

  ②溫度。菌絲生長不同種的菌絲生長溫度範圍和適宜溫度不完全相同,多數種和品種在5~35℃下都能生長,20~30℃是它們生長共同的適宜溫度範圍,低溫和中低溫類品種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4~26℃,中高溫類和廣溫類品種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8℃左右,鳳尾菇的最適生長溫度25~27℃。

  ③溼度。菌絲體生長的基質含水量以60%~65%為最適,基質含水量不足時,發菌緩慢,發菌完成後出菇推遲。生料栽培,基質含水量過高時,透氣性差,菌絲生長緩慢,同時易滋生厭氧細菌或黴菌。出菇期以70%~75%為最適,大氣相對溼度在85%~95%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茁壯,低於80%時菌蓋易於幹邊或開裂,較長時間超過95%則易出現爛菇。在生料栽培中,常採取偏幹發菌,出菇期補水的方法,以保證發菌期不受黴菌的侵染,並保證出菇期足夠的水分以供出菇。

  ④空氣。平菇是好氣性真菌,菌絲體在塑料薄膜覆蓋下可正常生長,在用塑料薄膜封口的菌種瓶中也能正常生長。而在一定二氧化碳濃度下菌絲較自然界空氣中正常二氧化碳含量下生長更好。就是說,一定濃度的一氧化碳可刺激平菇菌絲體的生長,但是,子實體形成、分化和發育需要充足的氧氣。在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不易形成子實體。

  ⑤光。平菇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光反而抑制菌絲的生長。因此,發菌期間應給予黑暗或弱光環境。但是,子實體的發生或生長需要光,特別是子實體原基的形成。此外,光強度還影響子實體的色澤和柄的長度。相比之下,較強的光照條件下,子實體色澤較深,柄短,肉厚,品質好;光照不足時,子實體色澤較淺,柄長,肉薄,品質較差。

  ⑥酸鹼度***pH值***。平菇菌絲在pH值3.5~9.0範圍內都能生長,適宜pH值5.4~7.5。在栽培中,自然培養料和自然水混合後,基質的酸鹼度多在6.0~7.5,正宜平菇菌絲生長。但是,實際栽培中,常加入生石灰提高酸鹼度到pH值7.5~8.5,以抑制黴菌和滋生,確保發菌。

  ⑦其他。平菇子實體生長髮育中對空氣中一氧化碳、硫化物、乙炔等不良氣體敏感。當空氣中這些物質的濃度較高時,子實體停滯生長、畸形甚至枯萎。此外,還對敵敵畏過敏,在菇房使用敵敵畏殺蟲後,子實體會向上翻卷形成“雞爪菇”。

  營養

  平菇屬木腐生菌類。菌絲通過分泌多種酶,能將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及澱

  粉、果膠等成分分解成單糖或雙糖等營養物,作為碳源被吸收利用,還可直接吸收有機酸和醇類等,但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碳。平菇以無機氮***銨鹽、硝酸鹽等***和有機氮化合物***尿素、氨基酸、蛋白質等***作為氮源。蛋白質要通過蛋白酶分解,變成氨基***不同性別***酸後才能被吸收利用。平菇生長髮育鎖狀聯合中還需要一定的無機鹽類,其中以磷、鉀、鎂、鈣元素最為重要。適宜平菇的營養料範圍很廣。人工栽培時常用闊葉樹段木和鋸木屑作栽培料,我國又用秸杆***大、小麥秸***,玉米芯、花生殼、棉籽殼等作為培養料,再適當搭配些餅肥、過磷酸鈣、石灰等補給氮素和其它元素,能促使平菇很好的發育生長。

  溫度

  平菇孢子形成以12℃~20℃為好,孢子萌發以24℃~28℃為宜,高於30℃或低於20℃均影響發芽;菌絲在5℃~35℃均能生長,最適溫度為24℃~28℃;形成子實體的溫度範圍是7℃~28℃,以15℃~18℃最為適宜。平菇屬變溫結實性菇類,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晝夜溫度變化越大,子實體分化越快。所以,晝夜溫差大及人工變溫,可促使子實體分化。

  平菇屬的種類多,不同的種和品種對溫度的要求不同,人們通常以子實體的分化和發育期的溫度要求,把平菇屬的種類劃分為三型:

  1.低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不超過22℃,最適宜溫度在13℃~17℃之間。

  2.中溫型 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不超過28℃,最適宜的溫度範圍20℃~24℃如鳳尾菇、佛羅里達平菇、紫孢平菇。

  3.高溫型 子實體分化溫度高達30℃以上,最適宜溫度範圍是24℃~28℃。如鮑魚菇、紅平菇。中國幅員廣闊,在同一季節南北氣溫相差懸殊,各個地區可以在不同

  季節根據當地氣溫選擇不同溫型的平菇品種。

  水分和溼度

  平菇耐溼力較強,野生平菇在多雨,陰涼或相當潮溼的環境下發生。在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含水量在65%~70%,如果低於50%,菌絲生長緩慢,而含水量過高,料內空氣缺少,也會影響菌絲生長。當培養料過溼又遇高溫時,會變酸發臭,且易被雜菌汙染。

  菌絲生長時期要求空氣相對溼度為70%~80%,在子實體發育時期,相對溼度要提高到85%~95%。在55%時生長緩慢,40%~45%時小菇幹縮;高於95%,菌蓋易變色腐爛,也易感染雜菌,有時還會在菌蓋上發生大量的小菌蕾。若平菇採取覆土措施,還要注意調節覆土含水量。一般從地下30cm~60cm挖來的泥土,只要不是剛下過雨,土壤溼度是符合上述要求的。經過晒乾的泥土,分4~6次調足水分,要達到手捏扁時不碎,不粘手為宜。

  空氣

  平菇是好氣性真菌,菌絲和子實體生長都需要空氣。在正常情況下,空氣中氧的含量為21%***體積比***,二氧化碳的含量為0.03%,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時,氧分壓就勢必降低,過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直接影響到平菇的呼吸活動,而有礙生長髮育。

  平菇在菌絲生長階段,特別是在子實體發育階段,對氧氣的需要急劇增加,宜在通風良好的條件下培育,

  光照

  平菇的菌絲體在黑暗中正常生長,不需要光線,有光線照射可使菌絲生長速度減慢,過早地形成原基,不利於提高產量。子實體分化發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線不足,原基數減少。已形成子實體的,其菌柄細長,菌蓋小而蒼白,畸形菇多,不會形成大菌蓋。

  酸鹼度

  平菇對酸鹼度的適應範圍較廣,pH值在3~10範圍內均能生長;但喜歡偏酸環境,

  pH5.5~7時,菌絲體和子實體都能正常生長髮育。平菇生長最適pH值為5.4~6,風尾菇最適pH值為6.5~7,姬菇以及佛羅里達菇以pH6.5~7.5菌絲生長速度最快,而且粗壯。平菇生長髮育過程中,由於代謝作用產生有機酸和醋酸、琥珀酸、草酸等,使培養料的pH值逐漸下降。此外,培養基在滅菌後pH值也會下降,所以在配製培養料時應調節pH值為7~8為好。為了使菌種穩定生長在最適pH值內,在配製培養基時,常新增0.2%的磷酸氫二鉀***K2HPO4***和磷酸二氫鉀***KH2PO4***等緩衝物質,如果培養過程中產酸過多,可新增少許中和劑—碳酸鈣***CaCO3***,使培養基不致因pH值下降過多而影響平菇的生長,在大量生產中也常常用石膏或石灰水調節酸鹼度。

 

  平菇的無公害種植方法

  1、栽培方法和方式平菇是生命力很強的食用菌,只要在生長適宜的條件下,比其它任何食用菌生長都快。南陽地區廣大栽培者根據其生物學特性,創造了許多栽培方法,常規栽培方式有袋栽、床栽、畦栽、磚栽、箱栽、盆栽等。

  現介紹應用最廣泛的方法——熟料袋栽。

  2、熟料袋栽的基本配方1、棉籽殼90%、麩皮5%、石灰2%、磷肥1%、石膏1%、食鹽1%、含水量60%、PH值7.5-8.0。調配時,棉籽殼先用石灰水浸透,撈起堆制發酵1-2d,然後加入其它輔料拌勻。

  2、玉米芯65%、棉籽殼20%、麩皮8%、花生麩或菜籽餅3%、複合肥1%、石膏粉1%、石灰2%、PH值7.5-8.0。將花生米粒大小的玉米芯及其他材料***棉籽殼先預溼***充分拌勻,邊噴水邊翻拌,至含水量60%為止。

  3、雜木屑***過篩***或稻草***切碎***85%、麩皮***米糠、玉米粉***7%、花生麩3%、複合肥1%、石膏1%、糖1%、石灰2%、含水量60%、PH值7.5-8.0。原輔料充分拌勻後,邊噴水邊翻拌,至含水量60%為止。

  3、原料消毒和接種料拌好後,要迅速分裝。用45cm×20-27cm×0.04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裝料,每筒裝乾料1.8-2kg,適當壓實,兩端各留7cm,套環後用薄膜封口,然後用橡皮筋拴緊薄膜和套環。採用高壓蒸汽滅菌,1.47×105帕***126℃***,維持1.5-2h;或常壓滅菌,100℃維持8-12h。

  在無菌室或接種箱接種,通常每瓶750ml瓶裝的菌種可接種18袋左右***料袋兩頭接種***。

  4、菌絲培養培養場地要乾燥,空氣清新,儘量保持黑暗,溫度控制在27℃以下。培養菌袋通常用單排迭放的方式排列,也可採用“#”字型排放,表面撒一層生石灰。料內溫度超過30℃時要及時散堆。接種後10d天要勤檢查,汙染雜菌的袋子要及時撿出。也可搭床架排放,充分利用空間。通常床架層與層間的距離為50cm,床架間過道一般以70cm為宜。15d後把上下料筒調堆,檢查菌絲吃料情況,一般經20-25d左右菌絲長滿整個培養料,接種至子實體原基的形成需35d左右。

  5、出菇管理菌絲長滿全袋後,就地出菇或搬到出菇場地出菇。就地出菇時,原先排放較密集的應重新排放,排與排距離以採摘方便為標準。溫度控制:平菇是變溫性結實菌類,變溫刺激有利於子實體形成。原基形成後,溫度在15-24℃時,子實體生長較快。溼度控制:一般空氣相對溼度以65%為宜。

  不同時期噴水方式和噴水量有所不同,子實體形成初期以空間噴霧加溼為主,少量多次,保持地面溼潤。當子實體菌蓋3cm以上時,可直接噴在菇體上,空氣相對溼度以85%左右為佳。

  光照控制:平菇子實體的形成必須有光線的刺激,菌絲長滿袋後,要給予適當的散射光,但不能陽光直射。通常以能看報紙的光線即可。

  在人防工事等場所應安照明燈來增加光照。通風換氣:子實體形成和生長髮育階段需要足夠的氧氣,必須加強通風換氣。一般出菇場地適當開啟窗即可,人防工事或地下室栽培要人為送風換氣。通風換氣不僅有利於子實體的形成和發育,同時可減少雜菌的汙染。

  6、採收採收平菇要及時,一般七成熟,菌蓋邊緣尚未完全展開,孢子未彈射時採收最好。

  7、採收後管理採收後清除料面死菇、殘留菇柄及碎塊,噴一次水或營養液,將料面平整,使菌絲恢復生長10-15d;當料面又出現子實體原基時,重複上述出菇管理。一般可採收4-5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