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船教學反思

  《小小的船》一課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小韻文,語言優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動,富於想象;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節奏感。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上完《小小的船》一課後,我細細反思,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奮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讀的重要性毋庸多說,那麼,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於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孩子們願意上去坐一坐嗎?”***自由讀***“現在和小夥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讀***“看你們玩得這麼開心,帶老師上去一次吧。”***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我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著眼睛想像讀等等。此外,我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就採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的月兒怎樣的船?”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兒再彎一點,小船再小一點。學生讀得又好一點了。我又拿著手中彎月的圖片對學生說:“再讀得美一點,這個彎彎的月兒就會變成一隻小船了。”學生興致更高了,這一遍讀得更好了。我手中的彎月一翻過來,反面就是一艘小船的造型,學生開心極了。

  二、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並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並採用在黑板上貼小問號的形式激發學生質疑。通過朗讀、思考、查詢資料,師生共同把小問號逐一開啟。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研究月亮的變化這一環節。在我出示“初一初二不見面,初三初四一根線”之後,我問學生: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十五十六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畫面自編兒歌,顯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特別是我提出“十五十六之後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這一問題後,學生經過思考,把後半個月月亮變化的規律也推斷出來了。這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

  三、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

  跨越式教學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加大資訊量,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兒童喜愛的兒歌,它語言親切,意境恬靜,畫面優美。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讀文悟境,還把拓展閱讀也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關於月亮的詩歌、歌曲、故事以及一些小知識,學生都很感興趣。他們在父母親的幫助下,通過上網,向父母親請教,翻閱書籍等手段找到了不少關於月亮的資料。課堂上孩子們背詩、唱歌、故事接龍、參加“爭當月宮小博士”的活動等,對月亮的瞭解越來越深,積累了不少知識,並從中得到了鍛鍊,掌握了最基本的收集資訊的能力。

  四、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學生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學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鬆,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悅的狀態下,靈性才會自然而快捷地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執教《小小的船》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活動的舞臺。學生在這個舞臺上質疑、釋疑、創作、唱歌、跳舞、講故事、誦讀詩歌……

  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才華。正因為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了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學生一整節課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不斷地湧現,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每一個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範文2

  《小小的船》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首美妙精巧、充滿兒童情趣和幻想的兒童詩。每當讀到它,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學習這首兒歌的情景。我們那個胖胖的,嗓門特大的啟蒙老師,拿著一本書,坐在講臺邊,悠閒地揮舞著教鞭,要我們一遍一遍的讀,直讀得滾瓜爛熟。讀著讀著,我的小小的心靈裡就生出了許多的想象:在晴朗的夜晚,藍藍的天空裡有一彎月兒,周圍是一閃一閃跳動的星星……時間過去二十年,現在每當我讀起這首兒歌,眼前就浮現出美妙的景象,心裡就會響起美麗的旋律,這些都得益於我的啟蒙老師,那時沒有先進的教學裝置,只靠著一張嘴,一支筆,而生髮的教育魅力卻能穿越時空,歸根結底,讓一首童謠如此根深蒂固地根植於人心的方法卻只有一個——朗讀。孩子在品讀的過程中,品味疊詞“彎彎的”“小小的”等的韻味,初步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美,並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詩句,再創設情景,我用動情的語言,引導學生閉上眼睛,隨著音樂輕輕的晃動身體,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體驗兒歌的內容,感受美的意境。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享受著,當我叫孩子睜開眼睛時,孩子們都告訴我他們剛剛飛出教室,飛上藍天,我又趁勢提問:“你看見了什麼?”有的同學說:“看見了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有的同學說:“我看見我坐在月亮船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展開議論,此時我並沒有讓學生想象的翅膀,而是進行語言訓練,“閃閃的星星像_____,藍藍的天空像________。”充分利用孩子的想象進行語言訓練。最了後,我讓學生再一次美美地誦讀這首兒歌,此時,下課鈴響起來了……

  回顧整堂課,教學目標都比較好的達到,教學重點得到了突出,想象美讀的難點也基本得以突破,但也留下不少遺憾,比如在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上,相對於識字的時間,品讀的時間稍稍倉促,在引導孩子說話的時候,當孩子說到“閃閃的星星像月亮。”時,沒有很好地指導孩子糾正,在教具的製作上,沒有很好地注意細節,導致一些字型偏小,操作起來不是很方便。

  經過這一番梳理,讓我更加明白:教師的教學理念要清晰,對教學的設計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些想法和做法是適合此時此地的孩子們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圍繞著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實施都應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此,才能說是有效的課堂。

  範文3

  《小小的船》一課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小韻文,語言優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動,富於想象;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節奏感。在教學中,我時時刻刻關注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理念,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猜謎激趣,匯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趣味識字;品讀課文,像想中創新。並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上完課後,我覺得頗有感悟。

  一、走近生活,創設體驗情境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為了實現語文的生活化,匯入新課時,我讓學生交流平時看到的月亮是什麼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隻只小手"唰"地舉起在桌子上,有的說:"我看到的月亮"像香蕉""像月餅""像大玉盤""像個半圓""像眉毛"……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認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昇華。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設定了這樣的情境:先放兒歌〈〈小小的船〉〉學生聽的很有趣,這時,我問:“你們喜歡這首歌嗎?想學嗎?這恰巧是我們要學的課文。”學生非常高興,興趣被調動起來。在讀的過程中,我靈活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著眼睛想像讀等等。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我就採用了比較讀的方式,用原句與“彎的月兒小的船”比較,問學生:“你覺得哪句話好?”學生一一說,認為只有一個彎字不美,顯得彆扭,彎彎的好聽,能想象出它的樣子。我讓他們反覆讀,在我的範讀引導和自己的感悟下讀的好極了,臉上洋溢著笑容。

  三、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不斷提高學生讀的水平時,我想語文課僅僅靠讀不行,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相輔相成,我常常鼓勵提問的孩子,有問才有思。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朗讀、思考、查詢資料,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

  四、重視體驗,讓個性飛揚

  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祖國語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語言文字的美,去體驗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種體驗,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而應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感悟體驗。如引導學生比較讀句子1“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2“彎的月兒小的船,小的船兒兩頭尖。”***讀一讀,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句?為什麼?***學生在比較讀中感悟了語言的美,月兒的可愛。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髮表議論,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見解。有的同學說:藍藍的天空像大海。有的同學說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多美啊!有的同學說:閃閃的星星就像一雙雙眼睛"……孩子們不知不覺陶醉在天真,爛漫的世界中。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