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線段的大小比較教學反思

  在動態的對比中認識自己的教學,從中得到反思,關於七年級數學線段的大小比較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節課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並注重數學知識和生活的緊密相接,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數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從一開始就在創設的學生數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探索問題,自然的就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線段的大小比較;在比較的方法上也有時讓學生得出比較方法,此時設計了一個“兩個同學的身高問題”,學生很容易想到一些辦法,教師適當引導就可以得出比較方法;課中讓學生反覆動手操作,熟悉掌握方法,恰當引出“線段中點”的定義,讓學生在動手中摸索並熟悉工具的運用,和線段和、差作圖的策略和方法;在一組練習題中讓學生加深理解;並在思維上進行昇華拓展,為以後三角形的邊角關係也打下基礎。在教學中讓學生情調動手操作去主動地獲得性質方法,並學習用語言描述出事實結論;鼓勵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探索;小結交流所學所獲所感。整節課呈現一種層層推進的節奏,環環相扣的銜接,也讓學生經歷了“實際問題-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解釋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過程。

  整節課的設計中既注重了平面幾何的起步,立足於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強調“知識源於生活”,從直觀經驗到理性驗證,問題的設定都體現了這一點;反覆讓學生動手操作試圖強化知識的形成與過程的體驗,讓學生在動手中去摸索方法,並歸納形成理論。在動手中去體會工具的使用和表述,結論方法的得出使學生能夠理解並體驗深刻的。符合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平面幾何剛剛起步的基礎性工作,做好中小學的銜接教育。

  ***二***

  這節課我只學習了線段的兩種比較方法***度量法和疊合法***,因為本節內容較少,考點不多,所以傳統教學中一般忽視,只是輕描淡寫的提一提知識點就過去了,但我認為,本節是幾何的開始課,是以後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課,“學生幾何學習的的好壞,有沒有學習興趣,用什麼方法學好這門課,在這節課中都必須起一個好頭,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

  本著這個思想,我打破傳統教法,這節課我的整體思路是教給學生學習數學思想方法:

  ***1***給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這在兩種方法對比中已經體現,度量法是從數的方面理解線段的長短,而疊合法則是從形的方面理解線段的長短。

  ***2***我給學生展示了類比法學習方法,如:在講疊合法時,因為它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就讓兩個學生比身高,比較兩根線的長度等,先讓學生找到它們比較的關鍵點***其中一端必須對齊***,再引入比較線段的長度的比較,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

  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的匯入,我採用了猜謎語的形式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積極參與課堂。

  本節課我注重學生的活動,讓生動手畫,不斷啟迪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自己總結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把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

  做的不好的地方是:

  ***1***、疊合法用的時間有點長,在它的應用部分,畫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時,時間有點緊,沒有讓學生充分展示,給學生在課後知識的鞏固方面增加了負擔。

  ***2***、學生的表現不如平時積極活躍,這是我沒有預設到的,所以整節課都在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表揚的話,激勵的話與課堂無關太多。

  ***三***

  線段的大小比較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比較兩支鉛筆的長短這一生活中的例項揭示課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用疊合法比較線段的長短。例1同學們學會了用圓規、直尺畫線段,並初步體驗了用作圖語言敘述畫法;例2是本節課的重點用疊合法尺規作圖比較兩條線段的大小;最後掌握兩點間距離的概念,體會兩點間線段最短。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就是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可操作性強,並培養鍛鍊學生的表述能力;師生配合融洽,課堂氣氛和諧;並能夠善於利用學生的課堂生成資源,對學生正確及錯誤都能夠做出有效評價。當然也存在不足之處,有待提高:

  1.時間控制的不太合理,主要由於例1後的練習,事先沒有預想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應變能力而加大難度,導致大部分學生出現問題:線段基本能夠畫出,但字母不知道標什麼,還是照搬例1中的字母。因此我選取以為典型錯誤投影出來,讓學生集體糾錯,加深大家的印象,在此比預期的多花了5分鐘的時間。通過這件事我充分意識到課前預設的重要性,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以及吸收能力,可適當降低難度,依然用例1中的字母就可以了。

  2.小組討論前可先把座位合併在一起,以利於學生討論方便。

  3.對於思考題部分學生不太理解表格的意思,可在問題後加注提示,讓學生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