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該如何建立

  

  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學習的狀態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主動認識探索事物,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高效課堂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追求,那麼如何實現呢?小編認為需要我們教師對教材、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不灌輸,而是搭建平臺讓學生自己學習、感悟、發現.

  微課程

  微課程是一種新的知識呈現與傳播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多媒體技術,是網路時代的課堂教學新成果。微課程主題突出、簡潔明快,時間短、效率高,可以有效地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

  微課程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便於建構。每一個微課程都是一個獨立的小主題,結構完整、主題突出,可以單獨學習,也可以根據需求隨意組合,還可以嵌入許多相關的其他內容。

  便於使用。微課程簡短明瞭,便於上傳網路,也便於應用到各種新媒體進行整合與傳播。

  從使用環境上,微課程可分為“家庭自主使用”與“學校綜合運用”兩大類。

  “家庭自主使用”類微課程針對輔助性學習,學生在作業中遇到困難可以查閱網上相關的微課程內容進行學習。

  “學校綜合運用”類微課程則是一種較為徹底的改革。這種微課程直接應用於教師的課堂設計,並進入課堂。由於新技術的運用,課堂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過去課堂中的學習內容由學生在家庭中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而家庭作業則移到課堂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幫助與輔導;同時,教師的角色開始由一個講授者變為一個輔導者。

  微課程除了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還可以應用於其他幾個方面:

  推薦性學習。通過微信或校訊通等平臺推送;分享到QQ群等互動平臺。

  嵌入教研活動。微課程可以與學校的教研活動結合起來,比如研究合作學習時,教研組可以製作“小組9種新角色”、“深度交流8招”等微課程,讓教師邊觀看邊研究。

  線上線下一體化研究。這是將網路學習與學校實地一體化的一種研究設計。學校根據自己的需要,圍繞以微課程為主的學習資源,建立“學習包”,比如《學習工具系列》等。然後明確課程結構,包括主題、目標、流程、時間安排等內容。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參考“學習包”的課程進行學習,學校還要組織線下研討,讓線上學習與線下研究形成一體化。

  思維地圖

  思維地圖***thinking map***由美國的大衛·海勒博士開發,是用來進行建構知識、發散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視覺化工具。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應。基於大腦接受機制,心理學家分為八種基本思維過程: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分類、推理、因果分析等過程。

  思維地圖使學生能夠形成認知技能中的有形視覺模式。為此,相應地開發了八種思維地圖:

  1. 圓形圖——分析:通過提示相關資訊來展示與一個主題相關的知識。

  2. 泡泡圖——抽象:使用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來描述物體。

  3. 雙泡圖——比較:用來進行對比和比較。

  4. 樹狀圖——分類:用來對事物進行分類或分組。

  5. 括號圖——綜合:用於分析、理解事物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

  6. 流程圖——概括:用來列舉順序、實踐過程、步驟等。

  7. 複雜流程圖——因果分析:用來展示和分析因果關係。

  8. 橋形圖——推斷:用來進行類比、類推。

  思維地圖以八種認知技巧為基礎,所有學科和教學內容都適用,所有年級的所有教師都可以使用,可與有深度或複雜的知識相結合。

  比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寫話時,由於受到思維的限制,寫成一句話的訓練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利用“圓形圖”進行教學,如描寫一隻小貓,可以請小朋友先畫出一個圓,在中間的小圓裡寫上“貓”,然後通過師生討論,在大圓裡寫出小貓的各種外貌、動作、特點、與自己的互動等,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篇寫貓的片段。經過幾次訓練,小朋友便掌握了基本的寫話方法。

  高效讀寫

  讀寫困難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困難,一般在小學、初中階段多見,許多有讀寫困難的學生,都會被誤解為懶惰或不專心。

  事實上,許多讀寫困難的學生是由於閱讀方法不當造成的。因此,將“高效讀寫”引入課堂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學生的讀寫效率和讀寫質量。

  傳統的讀寫方式更多的是在研究學習的客體***知識、文字***,而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學生***。“高效讀寫”的研究物件首先是人本身,重點考慮的是一個人應該掌握哪些讀寫方法、具備怎樣的讀寫能力、如何打通通往智慧的途徑等。前者屬於知識論,後者屬於方法論。知識本身是固化的,能力卻可以像水一樣自由流動,遷移到其他方面。

  “高效讀寫”獨有的“學習三原力***感知力、思維力、創造力***”課程體系,為一個人的終身學習修建了一條包含“***—過程—出口”的“高速公路”。

  “高效讀寫”的感知能力課程體系是“***”,主要內容有:全方位感知、動態立體感知、整體感知、注意力訓練、記憶能力訓練,等等。

  “高效讀寫”的思維能力課程體系是“過程”,主要內容有:多維思維***概括與分離、聯想與想象、矛盾思維、關係思維***和繪製思維導圖,等等。

  “高效讀寫”的創造能力課程體系是“出口”,主要內容有:人際合作交流展示、演講與口才、作品創作、閱讀解題策略、完善學習流程,等等。

  目前,在對“高效讀寫”的認識方面,許多人存在一些誤區,認為“高效讀寫”就是“快速讀寫”。實際上,“高效讀寫”一共有6個模組,“快速讀寫”是“高效讀寫”中的一個模組。

  “高效讀寫”提倡的是有品質的閱讀和寫作,注重讀寫效率的提升,反對“低效讀寫”和“無效讀寫”,但不反對朗讀、吟誦等其他有效的讀寫形式和方法。

  思維導圖

  在新課堂中,合理地使用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的知識建構更系統,合作展示更清晰,鞏固複習更充分。思維導圖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助手,還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更清晰地反映出來,讓課堂中的各個環節得到充實和升級,有力地促進了課堂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過渡。

  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載體是導學案,導學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因此,在導學案中引入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它的意義在於,不僅標誌著導學案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型,還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科學的路徑與方法。

  在導學案中引入思維導圖,一般會經過以下幾個步驟:對師生進行基本的理論與實踐培訓,包括基本原理、主要特徵、常用工具、具體畫法、個性創新等內容;教師在初始階段應該提供一些思維導圖的“半成品”,降低製作難度,讓學生逐步適應;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製作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的許多特點都與高效課堂有共通之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有明顯的提升作用。

  學生具有許多心理特點,例如好動、好玩、好奇、好問、好勝,等等。在兒童階段,思維會從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發展。思維導圖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規律,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思維導圖分析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抓住知識的本質,發現問題的關鍵。同時,學生也會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