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能力和道德都好的語文老師
語文老師是對孩子德育最多的老師,怎麼上好一節語文課,如何當好一名語文老師就顯得十分重要。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知識,快來看看吧!
怎麼做好一名語文老師?
01
很多語文老師上不好課,是因為被他信力所左右
這些年走下來,我們很多教師,包括一些優秀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課怎麼上。我想這樣一種心態,會影響我們語文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國學大師、文史泰斗陳寅恪先生教課有四個“我不講”。他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今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他這種自信力,使他每堂課都有新的見解,從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而我們語文教學的現狀,相當程度是被他信力所左右。
第一,相當數量的教師信教參。實際上編教學參考資料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我們要保證教學質量的底線。可對有思想的教師來講,對有抱負的教師來講,這往往是一種束縛。我審過教材也審過教參,每次審的時候,心裡真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什麼時候我們的教學能不要教參呢?
第二,信教學時尚。比如說,我們用多媒體,把語文教學和先進技術整合起來,這無可非議;但不該用的時候用就多此一舉,甚至成為贅疣。
我曾經看過一個錄影,教杜牧的《山行》。那個多媒體做得漂亮極了!“霜葉紅於二月花”,“石徑”頂端是白牆黑瓦的房子。整個一堂課,就是對著這幅畫來講。因此我就想,這首詩如果用來培養孩子的想象力,那多好啊!“白雲生處有人家”,這“白雲生處”是多少米呀?這完全可以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可我們的教學把這無限的想象定格在那麼狹小的畫面裡,你們說這個多媒體起的是正面作用還是負面作用?
還有信什麼呢,信評價標準。教師上課就是怕評價,評價就好像是孫悟空腦袋上的緊箍咒。我參加過一些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論文答辯,有時我看那論文中評價一節課有三十幾個指標。三十幾個指標,多少專案?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教師微笑幾次,學生微笑幾次……我想這叫什麼課?我也聽過一些評課教師的高見,如:這節課如果讓我來上會怎麼怎麼上,我想這大概不叫評課,這是評課人自己的亮相、自己的訴說。任何一種手段都不是萬能的鑰匙,所以在這些方面我們自己要有清醒的頭腦。
還有,信一課一練。如果說,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題海題庫這樣來一課一練的話,那還要語文教師做什麼呢?諸如此類的東西,影響了我們的教師,導致教學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麼是語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麼教語文、教什麼也不知道了。初中高中的語文教學,幾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樣式。
02
語文老師要有自信力,一要好學,二要深思,三要力行
我希望我們的優秀教師要有自信力,要樹立教學人生的目標,建設你自己的語文教學人生。美國一位管理大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三個石匠,在建築教堂。有人問第一個石匠:“你在做什麼?”第一個石匠回答說:“我只是在這混飯吃的。”問第二個石匠,第二個石匠回答說:“我要蓋一個全國數一數二的教堂。”說完就埋頭敲石頭,他要做一個能工巧匠。問第三個石匠,第三個石匠目光遙視遠方,然後說道:“我要蓋一個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教堂!”同樣是石匠,他們的目標不一樣,他們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
哈佛大學曾經作過一個調研,有一屆畢業生,無目標的是27%,目標比較模糊的是60%,有近期目標的是10%.有3%是有遠期目標的。25年之後,再追蹤調查,這有遠期目標的3%成為了美國的精英。因此,人生的道路上必須要有自己的目標。而樹立目標的能力是綜合素質的反映。
我樹立的目標是終身做一名教師,我一輩子樹立的目標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礎教育的教師。我認為每堂課的質量關係到學生生命的質量,求學時期。學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課堂裡成長的。因此,教師須建設教學人生。日本哲人池田大作講過:人一輩子都在建設,沒有建設的人生是失敗的人生,一定是隨波逐流的。
語文教師要構建語文教學人生,我熱切地期望我們中青年教師能夠人才輩出。臺灣作家白先勇講過,百年中文是內憂外患。外患什麼呢?西方語言的衝擊。上海小學一年級就要學外語,跟語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測試兩門:數學和外語,沒有把語文當回事。語文建科以來,一百多年的時間,老覺得語文是難題,如果五十年以後仍然是難題,一百年以後還是難題,那麼我們這一代一代人在於什麼呀?因此,我想我們建設的教學人生.要有一種雄心壯志,要破解這個百年以來中文教學的難題。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漢語言文字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根,但是現在我們自己沒有多少發言權,而讓國外很多的概念術語來左右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的教學常被作為例子作為證據來證明他們的某個概念的正確性。那麼我們中國培養這麼多教師做什麼?
外患是外部來的,內憂就是奴性——崇洋。中國語文,漢語言文字是世界非常優秀的雙腦文字,有它獨特的東西,是人家沒有的。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重振價值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我們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的自信力。如果我們在教學崗位上不斷地認識語文教學的規律,這個難題總有破解的日子。
有學才有識,有學識才有膽識。教學的自信力來自教師深厚的學養。一個有膽識的教師必然是好學深思的,能夠身體力行的。以下說三點。
第一是好學。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須要有文化的積澱。知識不等於文化,知識是一種本領,文化是一種素質。知識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礎。我們過去的一些大學的、中學的教師文化積澱很深,他們沒有什麼教學參考書,拿起一個教本來,就可以左右逢源。他們的文化底子好,學生再怎麼問,他們也不怕。我們現在上課就怕學生問,一問就不知道怎麼辦,回答不上來。
我們確實要有點文化積澱。我們的語文內容豐富複雜,它的家屬成員很多,它的社會關係非常複雜,字詞句篇,讀寫聽說,並且跟很多學科都有關係。因此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作出哲學的思考。
作為語文教師還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認識、辨別事物的能力,判斷的能力,發明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別這是科學的,還是偽科學的;是真正反映規律的,還是三流化妝。三流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化妝是精神的化妝;我們要的是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我就是語文,我和語文是融為一體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的教學中,不要塗脂抹粉,滿足於三流的化妝。
第二是深思。一個不會思考的人是成不了優秀教師的。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說,我們為什麼會淺閱讀,為什麼會誤讀,就是沒有通過紛繁複雜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核心。
不深思,你怎麼知道這些文字背後的東西呢?感性的認知都是矇矓的,因此你要學生真正理解,獲得清晰的認識,就一定要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統的語言,形成理性的思考。為什麼我們的課不能刻骨銘心?不能震撼學生的心靈?不能打動他們心靈深處的一隅?就是因為我們往往是泛閱讀,是在文字的表面遊移。任何字句都是語言整體裡的一個部分,七級浮屠呀,拆下來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寶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
文章是有邏輯,有內涵,有情感的。語言本身是雙刃劍,課堂上我們要發揮它的正面作用,我們通過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來理解背後的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的情和義乃至文外的東西。品味語言是中國的特色.因為中國的語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英語每年的新詞大概要增加兩萬,所以莎士比亞的文章,現在英國人讀不懂了。中國的詞是妙得不得了的,你再增加新的事物,只要把字重新組合一下就好了。過去是牛車、馬車、人力車、自行車,現在是火車、磁懸浮車、動車,你怎麼組合都可以。因此品味語言確實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雙刃劍,弄不好就掉進了語言的陷阱。為什麼這麼說?言過其實,就是語言的陷阱;我們教師駕馭語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詞句拖著走,文沒有了,被肢解了。
教課,一是要研究語文和語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學生。任何優秀的教師都無法代替學生的成長。師傅引進門,修行在自身,教師的作用是引導,你的方向引得對,方法正確,修行還要看學生自己。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杜麗娘步入園中,情不自禁地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同樣,語言文字非親身實踐不可,要讀,要說,要寫,要聽。教師要養成傾聽學生的好習慣。學生有很多思想、意見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必須知心,一定要養成傾聽的習慣。所以課堂,不只是教師展示的場所,它也是引導學生學習思考的場所,實踐語言文字的場所,要讓學生親自實踐。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幹出來的,絕對不是吹出來的,不是捧出來的。捧不出優秀教師,也捧不出領軍人物。一定要艱苦奮鬥,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地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哪些做對了,哪些錯了,用流行的話講,就是反思。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真知。
03
執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我非常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出現很多流派,百花齊放。有了很多流派,就可以相互促進。
我們什麼時候有教師專門從美育人手來教語文,就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在美的世界裡徜徉。也可以從文言文這個角度人手,從朗讀人手,從寫作人手,等等。應該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研究自己。教師一定要充實自己,研究自己,要認識你自己,這叫自信力。我的優勢在哪裡?我的特長在哪裡?我從哪一個地方切人,最能發揮長處和優勢?在教學實踐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逐步成長為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
到底教師要不要教學個性?如果我們全國各地都能出一批個性鮮明的優秀教師,一定可以頂起我們語文教學的一片天,而不是都“差不多”。這個差不多,絕對不是胡適先生講的“差不多先生”.而是我們的課基本上面貌是差不多的。我們聽了很多課,特別是年輕教師的,教學過程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絲絲人扣,分秒不差。對怎麼教考慮得很多,但對教什麼考慮得顯然不夠。
上個世紀80年代,全國各個地方很多教師都有自己鮮明的教學個性。我不是說這些個性都非常完美,從科學的層面、從哲學的層面、從語文字體的層面,也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這個人的教學就是這個人的,不是其他人的,這就叫個性。差不多一個模式,我是比較反對的。大家用一個模式,會出現什麼狀況呢?標準化的教師。
標準化的教師就無法張揚個性,你這個人的才華和潛能自然也就顯示不出來了。我們很多中青年教師很有才華,但是被框住了,潛能出不來。因為一個模式定型了以後,已經是死水一潭了。語文教材中有那麼多豐富多彩的文章,怎麼可能是一個模式呢?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教育物件。難道你用一個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嗎?套不住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危害。
我們語文學科太需要領軍教師了。我們教語文的也要深思,語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啊,我們太需要全國性的出類拔萃的領軍的語文教師。可是沒有個性就根本沒有可能領軍,不可能出類拔萃。出類拔萃需要有智慧。我們的課堂是時間和空間的聚焦點,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包括時代精神的交匯點,是教師和學生心靈溝通的一個場所。語文教學不僅需要知識,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點就是思考。
如何上好語文課?
預習
預習,即課前的自學。指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
語文課本都是一篇篇文章,可能會含有大量的生字、生詞,和難懂的段落。
提前預習語文課本的好處:
一、提前瞭解新課文,讓自己做到心中有數。
二、遇到生字、生詞,自己先翻字典學習和標註或查字典。
三、翻字典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要想語文學的好,學會翻字典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難懂的段落提前標註,上課著重聽講。這裡告訴一個家長一個小竅門,學習新課文前,家長幫助孩子查一下作者資料,並進行備註,老師一般都愛提問作者,讓孩子提前做好準備,課堂上積極表現,既能得到老師的表揚,也能讓孩子的自信心大增,愛上語文。
怎樣預習:
一看、二讀、三想、四查
一看:當學習新內容時,首先要全部看一遍,哪怕似懂非懂,也要過一遍,有個大致的印象。
二讀:看完有了大致印象,接下來便通讀一邊,通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會的便對視可以做標註。
三想:通讀全課文,標註的難點首先要自己先思考一遍,聯絡全文看能不能自己先解析出來。
四查:前三個步驟都做完,剩下的就是解難過程,實在不會的,就要通過查和問來明白意思。
閱讀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我們聽過無數次的俗語,卻說明了一定道理。讀書能開拓孩子的眼界,博覽群書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的基本功之一,是學習語文之根本。
就比如澎拜新聞對高考狀元的愛好調查,其中喜歡讀書的比率佔到了80%。
可見讀書對於孩子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語文成績好一定脫離不了大量閱讀。
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的詞彙量
豐富孩子的素材庫
鍛鍊孩子的理解力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這些都能直接讓孩子在語文學習上突飛猛進,做閱讀理解的能力會隨著大量閱讀後得到強化、而構思和寫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提高。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孩子的課外閱讀量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語文對孩子來說將不是一門需要攻克的學科,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好朋友,不是學習語文,而是感知語文。
應該讓孩子讀什麼?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課外讀物時犯難,不知道該給孩子讀什麼合適?小學的時候,孩子的詞彙量還很貧瘠,於是家長多會選擇兒童讀物或者繪本來給孩子閱讀,這樣選擇也沒有錯,但是無形中會固化和縮小孩子的閱讀面和拓展面。
博覽群書,重在“博”和“群”,重在量。
大量的閱讀會快速的擴大孩子的知識面和語言感知能力,所以家長這時給孩子選擇名家著作也未嘗不可,孩子讀不懂,去問和探索,這個過程就是孩子的一個理解力培養的過程了。
而且名家大作的文學底蘊足夠深厚和有保障,能夠薰陶孩子的情感和讀書品位,遇到美文美句就摘抄下來,是一個積累和記憶的過程,以後寫作文就會手到擒來。
寫日記
為什麼孩子從小老師就很讓孩子寫日記。孩子經常會被“寫日記”難住,尋求家長的幫助,家長也頭疼,“寫日記”有那麼難嗎?
低年級的孩子首先從一句話日記開始練習,用一句話概括今天發生的事或者讓孩子感慨的事。
比如:“今天我做了.......,心情......”
雖然很短小,但是寫日記是一個鍛鍊孩子敘述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過程,低年級從一句話日記開始寫起,慢慢的孩子通過閱讀和學習,詞彙量增加,日記也會從一句變成一行再到一段,最後成為一篇完整的有頭有尾的文章。
寫日記不像寫作文有題材和字數的限制,孩子可以天馬行空任意想象和表達,把無法開口的話在日記裡表達出來,現實的、幽默的、悲傷的、娛樂的、朋友間的都可以任意表達。
寫日記不但能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行文能力,當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增強,那麼學習語文何嘗會是一件困難的事呢?
語文抽象且簡單的,輕鬆快樂學好語文,好的預習習慣配合大量的閱讀,再加一支可以任抒發的筆桿,每個孩子都可以是一個語文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