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論文
道德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徑,也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議大學生道德教育》
摘要:道德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徑,也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分析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而探索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規律和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現實性。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01
一、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意義
我國正經歷著全方位的變革,改革開放前主流道德一統天下的格局受到衝擊,社會道德價值觀日趨多元。多元化的社會道德觀使得道德行為判斷趨於相對性,道德行為正誤的灰色地帶逐漸擴大。面對各種思想、意識形態和多元價值觀的衝突、滲透,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我意識、行為方式等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大學生在不斷追求進步的同時,相當一部分人也在失去一些不該喪失的優秀品德。道德滑坡不僅導致大學生在觀念上、認知上出現許多偏差,甚至將他們引入誤區。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道德教育的任務異常艱鉅,必須直面現代社會科技高度發展、高度開放和價值多元的現實,正視道德衝突,努力解決道德困惑,幫助大學生辨別是非,學會判斷和選擇,逐步培養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促進大學生道德成熟,使大學生群體成為最有活力的“四有”新人。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總體呈現積極、務實、健康向上的態勢。他們思維敏捷,思想活躍,接納新觀點和新事物,自主、進取、民主、競爭和平等意識進一步增強,積極倡導和支援改革開放;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健康;自我認識清醒客觀,心態平穩;發展、成才的願望增強。但他們同時表現出缺乏謙虛謹慎、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挫折承受能力差;過分注重個性的張揚,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等傾向增強,大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存在差距。
***一***對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認識不到位
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使受教育者接受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道德規範的過程,是道德品質的培養、提高和完善的過程。道德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道德觀念及道德行為、道德習慣的培養和塑造過程。
***二***道德教育的理論缺乏創新,指導實踐的功能弱化
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重視整體性,只重國家和集體利益,強調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使得個人利益完全受到輕視。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過度強調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和需要,灌輸“服從”、“集中”等思想,而不顧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關心個人的私利。這種道德教育只重視它的社會功能,忽視或無視道德教育的個人享用性,從而影響了道德教育功能的實際發揮。
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對策
***一***正確處理道德教育的繼承和創新
高校作為培養和輸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應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道德,使大學生進一步瞭解民族文化、傳統道德,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只有不斷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才會尋找到新的生長點,煥發出極強的生命力。現代社會科技高度發展、高度開放和價值多元的現實使道德教育在內容、方法和途徑上都必須與時俱進,有所創新。
***二***關注知識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等新領域
知識經濟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科技的創新,依賴網路資訊,同時離不開道德的規範約束。如果一個人的智商很高,而道德水平很低,則其對社會、對他人的災難性危害就越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新時代第一位的挑戰不是技術革命,也不是其他,而是道德問題。因此,人類不僅要掌握經濟發展的科學知識,而且要具有保證知識經濟發展的知識道德素質,這是知識經濟時代人的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強化以道德感化、道德行為引導和約束為重點的培養方法
道德感化的過程,就是各種感化因素對受教育的影響、薰陶的過程。教育者可以積極利用這些感化因素,寓理於情,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樂於接受教育,從而能保持接受系統的開發狀態,對教育內容保持親和的、積極的和興奮的情緒,在受到情感感染的同時,比較自然地、潛移默化地接受某種思想概念和行為規範,提高道德教育效果,達到道德教育目標。
***四***優化大學生道德教育環境
1.加強社會公共環境的薰陶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環境設定教育是一種無意識教育,即不被受教育者察覺的教育方式。道德教育環境系統在促成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具有雙重機制:一方面,變化著的環境引導和誘發人的觀念和行為的變革;另一方面,人的觀念、行為的變革反過來又推動了環境的更新。人不僅受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而且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變環境。
2.優化校園文化環境
大學校園文化是校園中以大學生為主要載體的文化型別。它反映大學生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一般分為寢室文化、社團文化、班級文化和人際文化等。當代大學生參與感極強,以校園文化為突破口,發揮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高校作為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的發祥地,校園文化會對傳統文化帶來衝擊,對大學生產生積極的嚮導作用。學生置身於這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的氛圍中,會使自己的思想品德不斷昇華,特別是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的校園團隊精神,更能成為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胡樹祥.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2]吳鐸,羅國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