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數學學習六大好習慣助你提高學習效率
“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或傾向。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習慣如同在江河中游泳兒童隨身攜帶的救生圈,可以協助兒童從知識的此岸遊向知識的彼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
俗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道出了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因此養成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是其學好數學的保證。
良好習慣的形成,對成人來說,常通過有意的自我控制和努力,自覺地實現,對於兒童,由於其自覺性不強,自控意識和能力較低,要依靠外界力量,主要是通過教育培養方可達到目的。
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聽課習慣
學生課前預備鈴響作好上課準備,書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靜候老師來上課;上課時,坐得穩,靜心聽老師講課,聽同學發言,聽得入耳、入心,邊聽邊思考,這都是聽課習慣,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聽課的習慣不是學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師反覆練習,及時提醒和評判。同時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以建立起良好的聽課習慣。
課本是無聲的老師,隨身的先生,要充分發揮它“老師”的效益。語文課一直較重視讀,而數學書則受冷落,往往是把數學書當作一本習題集,其實讀書的習慣也要從讀數學書培養起。一年級學生由於識字太少,不會看書,教師要指導學生看書,比如翻書頁,指頁碼,看插圖,看算題,都要一一到堂,十分具體。對於個別差生還要幫著翻書、指點看的位置,不然學生就象是入迷宮,不知所措。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多,教師可慢慢脫手,到中高年級,可讓學生自己讀教材,鑽算理,求思路,在課本上作記號,加批註等。讀書習慣的培養要教師付出極大的耐心和責任心,同時要不斷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求新求活,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形成主動學習的讀書習慣。
2、審題習慣
小學生因審題不嚴而導致錯誤的現象嚴重。特別是中低年級十分常見。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兒童識字量少、理解水平低,思維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與學生作題急於求成,不願審題有更直接的關係。如低年級計算中,學生加減誤算、乘除誤算的情況較多;在中年級常有學生把很簡單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作一步應用題解答,或者兩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出現這樣的錯誤,是由於沒有審題的結果。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審題習慣與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同樣重要。教師要從低年級起,通過例項,引導學生認識審題的重要性,增強審題意識。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建立解題的基本程式,如審題——列式——計算——驗算——作答等,把審題擺在解題過程的第一位。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求整體把握題意,逐詞析義,以求審題準確無誤。長期這樣堅持,可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3、驗算習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黨熱心於作題目,一旦作完,便萬事大吉。至於正確與否,已無心顧及了,不願回頭驗算。如***8***÷8=64、***500***-700=200,一隻大象重5千克等,其實只要稍作驗算,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一些學生還重複出現類似的錯誤,說明他們還沒有樹立驗算的觀念,更談不上驗算的習慣。因此培養學生驗算習慣對於學生學好數學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驗算作為解題過程的基本環節之一加以強調,讓學生知道驗算的意義和重要性,持之以恆地養成解題驗算習慣。
4、總結習慣
學生學了某一類習題的解答方法,學完一個課時的內容,學完一個單元乃至全冊,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總結,總結一類習題的解題規律及方法,總結一課時的主要內容。小學畢業階段還要指導學生對知識的“塊”和知識的“線”進行概括、總結等。這種習慣一經養成,有利於學生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使學生從整體上去掌握知識要領,形成數學能力。
5、質疑習慣
凡事問一個“為什麼”,這種習慣實質是一種刻苦鑽研、不斷進取的精神。巴爾扎克說:“開啟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不懂就問,不要不懂裝懂。
6、書寫規範化習慣
各科作業的書寫都有規範化的要求。小學生數學作業書寫規範化的基本要求有二:格式正確,書寫美觀。就前者而言,不同型別的題目和練習有不同的書寫格式。如解應用題與一般的四則計算的書寫格式有區別;解方程與脫式計算書寫格式不同。學生如果不懂得這些格式的基本要求,任意書寫,一個班的作業格式將五花八門,十分難看。有些則因此產生錯誤。至於書寫美觀,它與格式正確密切相關,前者作得好,它才有作好的可能。教師要用統一的書寫要求規範全體學生的作業,諸如字的大小、空行、題目的排列、錯題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潔度等,要求全班學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作。長期堅持這樣,學生才會重視書寫,養成書寫規範化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培養學生聽課、讀書、驗算、總結、質疑、書寫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為確保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教育方式習慣養成談中小學銜接
學生由小學進到中學學習,一般都要經過學習環境、人際關係、學習方法等方面的適應,適應得快,學業上一馬平川,突飛猛進。反之則學業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因此,抓好中小學的銜接工作十分必要。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處於童年晚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髮展處在一個從幼稚走向逐漸成熟的變動時期,在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可以使學生一生受益。
1、應要求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改變學習的無序狀態,減少學習的隨意性,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由自發轉為自覺。
2、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
3、養成上課主動作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記難點,根據自己情況記要點,而不是照搬板書。
4、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濃度。閱讀量大的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和檢查,使之形成習慣。使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人生樂趣,一生以書為友。
二、轉換課堂教學方式,增加課堂知識含量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了相當的發展,能運用概念進行抽象思維,求知慾特別旺盛。他們不滿足於課堂上拖沓的節奏和單一的資訊刺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發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識,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為進入中學打好基礎。
三、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決定學生到中學後能否很快適應的主要因素。在小學高年級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教師要改變那種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 先在觀念上要為學生灌輸獨立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和
教師一樣是獨立的個體,學習是自己的職責,自己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一分勤勞一分收穫
2、加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上要捨得放,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把獨立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
3、把教育的觸覺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從小學會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增強自信心,積極地面對困難,去爭取學習上的勝利。